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代学术界公认从社会学视角研究现代化的开启者是西方学者帕森斯,他认为现代化是社会的整体跃进而非个别部分。随后英格尔斯提出了人的现代化学说,认为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然而,早于这些学说六七十年前,中国学者梁启超便提出"新民说",其实质是中国文化改造论,也是现代化主体的现代化论,他的这些思想体现在《少年中国说》和《新民说》中,涉及了少年乃至国民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现代化观念。强调人的现代化在于新民文化,其根在于官方意识形态的更新。同时,文化新民要有新制度相匹配。应当说,梁先生可谓现代化主体的现代化学说的开创者,他的超前思想在今天仍有许多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市民政治效能感时空变化是考察现代化进程中这一新兴群体政治态度的一个独特视角,它与人的现代化有着一定的契合性。本文通过量化研究和较为科学的研究设计,试图揭示中国新市民政治效能感的动态变化轨迹,进而说明人的现代化的"是非曲直"。研究发现:中国新市民政治效能感的时空序列都不是一个直线发展的趋势,几乎均是曲线发展的状态,而且那些占据"传统"时空的新市民并没有表现出低落的政治效能感,相反在比较中趋于较高的水平,那些居于"现代"时空的新市民虽然表现出些许的现代性,但也并不稳定。由此本文推论,中国快速的现代化对于人的冲击,尤其对新市民群体政治态度的冲击相当巨大,导致新市民政治态度的易变性和不一致性,它带来的所谓人的现代化必然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探寻现代化的中国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属于一种"政治驱动型的后发现代化模式".这一模式的关键性因素是政治领导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离不开具有明确现代化创新意识的共产党的执政精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在后发现代化国家当中并不是一个普遍现象,反而是一个特殊现象,有着自身独特的逻辑和路径.  相似文献   

4.
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引领、监测和促进作用,有助于明确政策重点、避免空谈、保证科学发展.以江苏为代表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突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视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反映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为了有效发挥现代化指标体系的作用,应当注意利用实践检验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制定好省以下次区域的现代化指标体系,切实避免政府部门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处理好不同区域现代化进程的关系以及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是构建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之一.现代化本身并不存在东西方的差别,即无论是中国亦或是西方国家都要追求国家的现代化,在此过程中也必然要追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但是,每个国家在追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无法摆脱本国原有的文化环境、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因素去高屋建瓴地构建一个所谓的现代化;同时也无法回避西方"治理...  相似文献   

6.
段玉恩 《工会论坛》2004,10(2):104-105
马克思生前根本就没有正式地使用过"卡夫丁峡谷"一词,这个词也不能正确表达他的思想.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意思不是跨越资本主义历史阶段,或者跨越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一个所谓的"跨越理论"或者关于东方社会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尽管是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观念,但其本身往往不能自明,因为它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有不同的所指,是一个变化着的文学观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现代性"是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批判极左专制主义向往工业文明的代名词;八九十年代之交,被描述为具有"布尔乔亚"和"恶之花"的两面性;进入九十年代,由于后现代主义带来的意义混乱,"现代性"被认定为是未完成的现代化社会状态.二十多年来的文学创作过程反映了学界对"现代性"内涵理解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在建成江苏四市政府绩效评估指标数据仓库之后,就有了数据挖掘的基础。指标体系的设计实际上是一个在诸多可能的备选项中分层赋权聚类的过程,本文正是基于此思路,利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软件中的Microsoft Visual Studio所提供的"神经网络"和"聚类分析"两个数据挖掘工具(技术)展开分层赋权聚类并将其中因为假设值为1而造成的"过拟合"正则化,从而产生本研究的结果——一套基于海量数据挖掘的、探索性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本文呈现的是以江苏四市为例示如何对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数据进行挖掘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人的现代化分为广义的现代化和狭义的现代化。广义的人的现代化是指整个人类状况的现代化,即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整个人口素质的现代化和人的主体意识的现代化;狭义的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个体素质的现代化,即人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现代化以及个体素质和社会现代化协调统一发展。无论是广义的人的现代化还是狭义的人的现代化,都必须依靠现代化的教育。人的现代化和现代化的教育是同一发展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发展中"人"的问题,其深层是文化问题,人的现代化离不开文化的现代化。从文化学、哲学层面加强对人的现代化问题研究,对于揭示人的现代化的深层内涵和要求,推动人的发展实践,就是必要而有益的。因而从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转变、人的生活方式的现代转变等三个方面揭示人的现代化的文化内涵,打开人的现代化研究的文化视野,以期对中国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提供积极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论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中国特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邓小平现代化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对其中国特色的理解和解释现在还不能令人满意.可以把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中国特色"界定为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而提出的关于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独创性.这种独创性是在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些特殊问题涉及传统模式的影响、现代化后发优势与内在生长力的培育以及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关系等.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独创性,主要体现在道路创新、目标创新、动力创新、过程创新和内外关系创新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日本现代思想家竹内好在1930年代前后借由对鲁迅的研究对日本现代化的发展进行反思,由此塑造出著名的"竹内鲁迅"。自198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对"竹内鲁迅"从漠视到热衷介绍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学界在现代化诉求中对西方的单一认同的一种扭转,但值得警惕的是,对"竹内鲁迅"的热衷是否会造成另一种盲目的认同。一个"竹内鲁迅"不能说明一个近代中国的存在,我们要以"竹内鲁迅"为"他者"来关照自身,我们的学者仍然需要想象。  相似文献   

13.
发展中国家能否摆脱“现代化受挫”的困境,关键因素在于政府能力的重构,剖析现代化进程中政府能力缺失的表现和原因,从影响政府能力建设的观念和行为因素入手,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重构政府能力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西体中用”提法一经提出,便招致了多方面的激烈批评。但李泽厚先生对诸多批评不以为然,一再申明他无意更改自己的提法。这很可能是因为他自己并没有认识到他关于“西体中用”的论述本身存在悖论。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具有整体性、主体性、革命性、相对性的特征。犯罪是反社会的严重危害行为、具有客观性、社会性、主体性、相对性的特征。现代化与犯罪不是互不相干的,而是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关联性。这种关联性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作用机制和现实表现。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基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为本质,以面向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17.
“义乌精神”从无到有再到向“新义乌精神”的嬗变,存有一个可资探寻的自然演绎逻辑。这个演变历程正是义乌人对自身文化传统自主自觉的过程。“新义乌精神”的生成逻辑给予我们这样一个理论启示,即文化传统是地方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独特而宝贵的资源,地方的现代化必需注入“地方性知识”元素,而社会行动者的文化自觉就是注入这种知识元素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党的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密切相关,现代革命需要现代政党来领导;领导国家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政党,必须是一个现代化政党。从历史发展看,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试错法也证明了共产党能够救中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现代国家意识觉醒、民族独立、主权独立呼唤现代政党的产物;新中国成立,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改造,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前,党建国家、党治国家,以党的建设、党的领导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是我国政党建设与国家建设的突出特点。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建设与国家建设呈现出良性互动关系。当前乃至将来一段时间,党的建设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从而进一步实现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国际化城市建设与青少年素质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北京、上海、广州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分析中心城市、文化名城、山水之都的建设和国际性功能的发挥,对青少年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并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青少年素质现代化的重点是三个方面:即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开发、青少年文化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描绘迈向现代化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为宏观背景 ,说明了作为北京青年具体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首都北京在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中已经取得的主要成就 ,指出了北京青年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既迎接着空前的机遇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最后对于促进北京青年在今后时期的更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