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看守所作为国家刑事羁押机关,性质特殊、责任重大,务必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更加注重文明管理、人性化管理,努力把监管工作的过程变成教育人、感化人、挽救人的过程,变成展示法治文明、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稳定的过程。只有从观念转变开始,采取实实在在的教育感化措施,才能既确保在押人员的基本人权,又实现挽救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虽然法律法规规定了教育被羁押人员是看守所的任务之一,但囿于制度设计和观念问题,长期以来,很多看守所对被羁押人员的教育都不甚系统,甚至流于形式。无论是从羁押制度设计的初衷还是从法理的角度考虑,看守所都应当将教育作为自身的一项基本职能,实现看守所教育工作的系统化、常态化和规范化,通过设计良好的看守所教育模式、采取适当的手段和措施、抓住关键环节,并辅之以有效的辅助手段和良好监所环境营造,切实做好做实看守所教育工作,确保办案工作和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王喆 《学理论》2013,(14):116-118
随着我国汽车拥有量日益上升,交通事故的数量也日益增长,交通事故后肇事司机的逃逸已经成为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刑法第133条把"因逃逸致人死亡"作为一个量刑加重的情节,提高了其法定刑的幅度,为司法机关严惩这种犯罪做了保障,但立法忽视了逃逸行为的复杂性。针对逃逸行为的主观罪过的复杂性,对逃逸致人死亡和不作为杀人的范围进行详细区分和比较之间的不同,可以避免外界对"因逃逸致人死亡"有不同的理解,对逃逸的行为是否构成不作为杀人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6,(12)
在当代风险社会,死亡焦虑问题普遍存在,这在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关注,但在伦理学中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然而死亡焦虑却一直是影响人们生命质量的罪魁祸首之一,需要多维度关注,尤其需要伦理关怀。为了避免、控制甚至消解死亡焦虑,我们需要从哲学伦理智慧中理解怕的本真,进而理解怕死的本真,进而明了如何超越惧怕、如何超越死亡恐惧,从而有效应对、消解死亡焦虑,回归生命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6.
看守所在押人员的医疗保障工作是看守所人权落实和文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国家对在押人员生命健康权的保护和重视,也是看守所人权创新工作的重点。目前,看守所仍存在医疗设施简陋、专业医护人员缺乏、救治与安全管理相冲突等现实问题,导致善后处理工作纷繁复杂,影响看守所的正常监管工作。因此应完善现有医疗机构和设施、引入医疗社会化模式以及尝试建立团体保险制度,争取所内外医疗与基本医疗保障和大病保险挂钩,在改革中应注意资源整合,力求节约,根据看守所现有条件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看守所医疗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兰小蒙 《学理论》2013,(14):49-50
对死亡的思考就像我们对生命的思考一样,一直伴随着人类存在的始终。人们渴望生,而惧怕死,追求长寿。但是应该知道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久,而在于生命的质量。探讨死亡的正面价值,探讨死亡对于生者的意义和价值,意在让生者正确的看待死亡,勇敢地面对死亡,让我们重塑生的意义和伟大。  相似文献   

8.
刑讯逼供是我国司法实践中一种屡禁不止的现象,它有历史、政治、立法、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本文针对有关原因 提出了完善立法、提高干警素质、改进技术设备、严格执法力度等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漆德勇 《学理论》2013,(6):249-251
当前,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频繁发生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为了提高大学生珍惜生命、呵护生命的自我保护意识,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就其死亡的原因、预防及发生伤亡事件后的处置法律依据、处置流程,结合笔者工作实际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李玲玲 《学理论》2013,(14):121-123
由于我国法律对于死亡损害赔偿规定的不够完善,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9条的规定使民众产生了命价赔偿的误解,"同命不同价"这一伪命题成为了人们争论的焦点。实际上,作为死亡损害赔偿项目之一的死亡赔偿金,其主要赔偿的对象并非死者而是死者近亲属、赔偿的内容并非命价而是死者的预期收入。为了完善我国的死亡赔偿金制度,理应把目光转向我国的死亡赔偿金制度以期为死亡赔偿金的计算确定一个较为精细的公式。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行政不作为现象的思考——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鹿奶粉事件等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暴露了我国政府部门行政不作为的严重问题。它的实质是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人民的事业极端不负责任,私利性、隐藏性、模糊性、普遍性是其主要的特点。根据对行政不作为现象产生原因的理性分析,我们需要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行政问责机制、健全行政不作为诉讼救济制度、将行政不作为赔偿责任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和深入开展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探索解决行政不作为问题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2.
黄学贤 《行政与法制》2002,(6):34-35,31
案件1:四川农民伞茂润因受“疯子”郑某的累累骚扰而求助于当地派出所.但派出所总是借故拒绝救助。1998年5月19日晚9时,郑“疯子”又一次来到李茂润家楼下向李要钱,李茂润见“疯子”砸烂了门要往楼上冲,急忙给派出所打电话反映,派出所距李茂润家只有200米远,但时隔半小时都没有人来。眼看郑“疯子”已持刀冲上楼来,李茂润为了求生,  相似文献   

13.
刘星  傅敏 《学理论》2012,(15):17-18
死亡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内在规定性,它无时无刻不在羁绊着人类前进的步伐,将人类笼罩在永恒的死亡阴影中,作为肉体终结的罪魁祸首与个人的一切努力归于失败的可能性的死亡,人类从生存即创造的角度对其进行可彻底的否定。死亡是否究竟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是一切最使人恐惧,最令人绝望的罪恶源泉?是否是于个人,于社会,于自然都毫无价值可言的导向虚无的悲剧事件?如果我们抛开死亡是导致生命创造性与价值性彻底丧失的成见,用理性的眼光对待死亡,其实死亡是有价值的。思考与探讨死亡的价值对处于现实中的人推动、实现其人生价值,提升人生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苏国平 《学理论》2013,(13):114-115
根据传统的民事理论,民事侵权一般被认为是以直接作为的方式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的大多是作为侵权责任。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权利意识逐步提高,以不作为方式侵权的情形越来越多。从法律上进行完善,明确不作为侵权行为人的责任类型、细化安全保障义务的内容,对于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16.
失踪人被宣告死亡后,婚姻关系从死亡宣告之日起消灭,被宣告死亡人的配偶有再婚的权利,而对于失踪人在不知道被宣告死亡的条件下是否可以再婚,却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无疑对被宣告死亡人重婚罪认定产生困惑。关于死亡宣告刑法上的效力,有肯定和否定之争,通过对死亡宣告中"死亡"性质和犯罪事实的理论分析可以看出,死亡宣告的法律后果在失踪人生存的情况下不具有刑法上的效力,即死亡宣告后,失踪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的再婚行为构成重婚罪。  相似文献   

17.
杜以同 《学理论》2010,(18):151-154
《侵权责任法》确认了死亡赔偿金的"继承丧失说",将"被扶养人生活费"归入死亡赔偿金,确认了近亲属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从而搭建起了中国死亡赔偿制度三大骨架:相关财产损失、死亡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从根本上厘清了中国死亡赔偿的脉络,终结了学界在该领域的诸多争议,为中国死亡赔偿制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8.
甘莉 《学理论》2014,(6):83-84
"见死不救",已成为近年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话题,各种事件的恶劣后果冲击着国民的道德感官与社会良知的底线。关于"见死不救"是否应该入罪,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许多人提出"见死不救"应当构成犯罪。然而本文却认为,"见死不救"不宜入刑。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刑法》设立了“贪污罪—职务侵占罪”“挪用公款罪—挪用资金罪”“受贿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这三对具有对应性关系的职务犯罪。这三对对应性职务犯罪的入罪标准经历了“区别对待→保持一致→区别对待→保持一致”这一变动过程。三对对应性职务犯罪的设立与刑法对公务性职务犯罪和非公务性职务犯罪的区别对待存在密切关联,而与对公有制经济产权和非公有制经济产权的平等保护之间并不存在必然关联。在立法层面对公务性职务犯罪和非公务性职务犯罪实行“同罚”的立法背景下,对二者入罪标准所作的保持一致的调整强化了立法上对二者的“同罚”所造成的对从事公务人员予以从严管理的精神无从得以充分体现的缺憾。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6)
大学生死亡事故不时见诸报端、常浮现在百度新闻首页中,而且我国高校大学生死亡事故有增加的趋势。本文全面分析了大学生死亡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干预和生命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管理等若干举措来预防大学生死亡,并阐明高校应做到的条件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