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中草药治疗子宫肌瘤,控制瘤体生长,然后使瘤体软化、萎缩变小,最后消失。这就是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东大街鱼雁胡同甲6号解放军官园门诊部子宫肌瘤专家组的绝活。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增生在妇科肿瘤中,发病率位居首位,多在中年妇女发病。据有关专家调查表明,近年来此病发病人群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向,如果治疗不好,有转变恶性肿瘤的可能。由于临床上早期此病多无明显症状,待症状出现已属中、晚期,因此应重视对妇女的卫生宣传工作,以便早发现、早治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增生的主要症状有不规则的阴道出血、月经失调…  相似文献   

2.
近十多年来,每年6月份在我县农村有大批肥猪发生以红皮和高温稽留为特征的疫病。此病呈暴发性的流行,病程一般3~7天,如无继发症均能自愈。抗菌素药物不能改变病程,但一般退热药如安替比林、安乃近等能使病程缩短。群众称之为“红皮病”。其流行特点,大猪发病多(50~150斤的猪),小猪发病少;社员户养猪发病多,集体猪发病少;育肥猪发病多,种猪发病少。  相似文献   

3.
传染性喉气管炎病(LT)在鸡群中爆发往往造成很大损失,由于在雏鸡群中、症状并不典型,易与呼吸型的新城疫和支气管炎相混淆。1990年6月,我县南岭养鸡场爆发此病,造成5%的死亡。我们采取综合性诊断,最后确诊了此病。(一)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该鸡场1990年6月从外地先后引进1.5月龄肉鸡4000只,随着引进,鸡群陆续开始发病。  相似文献   

4.
鸡卡氏白细胞虫病是由寄生原虫引起的以内脏器官和肌肉组织广泛性出血为特征的疾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此病在我国福建、广东省已有发生流行报道。而北京地区尚未发现。1982年7~9月份经我所诊断有5个鸡场发病,通过对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学观察,以及动物接种试验和药物治疗试验,均符合鸡卡氏白细胞虫病特点。特别是通过对病鸡  相似文献   

5.
1998年在湖南省娄底、益阳、长沙等地的部分猪场先后发生疑似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此病在湖南省尚未见报道,笔者对长沙某外贸出口猪场发病猪群进行了系统诊断。1 发病情况该猪场有母猪240余头,仔猪1000余头,生长肥育猪700余头。4月15~16日开始发病,先后有10余头母猪、100余头仔猪、20余头生长发育猪发病,总发病率在8%左右,总病死率达72%。2 临床症状急性病例多突然死亡,有些表现体温升高(41℃左右),呼吸急促,犬坐式呼吸,治疗不及时常于2d内窒息死亡。慢性病例体温稍有升高,咳嗽,腹式呼…  相似文献   

6.
(一)发病特点 宕昌县牛青杠叶中毒过去虽有发生,只因植被破坏不太严重,发病量少,中毒症状轻而未引起养牛户及兽医工作者的重视。目前此病多发,集中在4~5月份,其原因是乱垦滥伐,植被遭到破坏,草场退化,当地群众养牛又以山坡放牧为主,青杠树叶在每年的4~5月份比其他牧草、枝叶萌发早,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的牛采食而发病,尤以青杠叶萌发黄嫩芽期中毒较多。  相似文献   

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见于人类青少年,畜禽是否也患有此病,经查阅近年来的资料仅见有禽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记载,未见有大家畜和猪患此病的报告。 (一)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 1982年2月,我们对一窝患病仔猪进行了调查,初步认为是仔猪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仔猪系哈白与长白的杂种。母猪四岁龄,体重200公斤,营养中下等,既往健康。于1982年2月20日足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长春市某鹿场从 2 0 0 1年 3月开始 ,发生一种以体表淋巴结化脓坏死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 ,此病发病率高但病情发展迟缓。经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实验室细菌学检查 ,确诊为伪结核棒状杆菌 (Corynebacterium pseudotuberculosis)感染。1 流行情况2 0 0 1年 3— 5月 ,当地空气干燥、多风多沙 ,后因下雨天气突然转凉。在这期间鹿群陆续发病 ,先是少数鹿精神沉郁、离群卧地不起 ,体表淋巴结逐渐化脓肿胀 ;继而全鹿群散发 ,多数发病鹿仅见淋巴结肿胀 ,少数伴有腹泻和干咳。成年鹿死亡率不高 ,但许多仔鹿出…  相似文献   

9.
(一)基本情况 贺兰山鹿场共有基础马鹿、梅花鹿180只,行全年舍饲,饲料为精料玉米、胡萝卜和青干草。从1970年以来,每年的11月到翌年元月,天气剧变时,有部分鹿突然发病,主要表现神经症状,病程3~7天,发病鹿多数死亡,也有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者。 对该病曾怀疑为酮血症、镰刀菌毒素中毒,但防治效果不大。近几年该场鹿发病和死亡越来越多,1984年发病25只,治愈12只、死亡13只,发病率为13.8%,致死率为52%;1985年发病7只,死亡7只,发病率为3.9%,致死率为100%;1986年发病2只,死亡2只;1987年发病24只,死亡20只,发病率为13.3%,致死率为83.3%。此病发生无性别差异,各年龄鹿均可发病,但仔鹿发病和死亡更多。对本病曾用磺胺类药、青霉素、链霉素治疗,效果不佳;用氯霉素配合对症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0.
犊牛瞎眼病在北方地区已较多见,对其病因,已引起广大兽医临床工作者的关注。1983年《兽医科技杂志》第6期刊登了张庆懋等同志《犊牛先天性瞎眼病病因探讨》一文,认为犊牛先天性瞎眼病病因是由于棉子毒中毒所致,并在发病情况中提出:“尚未发现有未吃棉子壳、饼而发病者”等等。 我们于1955年所见过这方面的病例,1966~1969年就此病在本地区大量发生,曾进行过初步调查,最近再次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情况,对此病的病因和临床症状等,与张文有不同认识,提出以供商榷。 (一)关于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11.
我县鸡林乡某养鸡户饲养的25日龄AA肉鸡,发生一种以渗出性素质为主的疾病,胸肌和腿肌均有灰白色条纹,经确诊为微量元素硒和维生素E缺乏症。1 发病情况某养鸡户从外地购进AA肉鸡600只,饲养至25日龄时开始陆续出现死亡。在10d多的时间里,共发病150余只,死亡60余只。经查喂养雏鸡以玉米面为主,伴有鱼粉、多种维生素、土霉素粉等,在发病期间曾注射青霉素治疗,但无效果,遂来我站就诊。2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病鸡的主要症状为胸部、腹部、腿部及翅膀内侧皮下组织水收稿日期:1999-11-26作者简介:何兴中(1945),男,黑龙江省阿城市人,兽医师。…  相似文献   

12.
1998年 6月 ,沈阳市于洪区王某饲养的 12 0日龄商品蛋用鸡陆续死亡 10多只 ,病死鸡均表现全身败血症症状。通过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 ,诊断为鸡丹毒。1 发病及症状该鸡群于 12 0日龄时注射新城疫、减蛋综合征和传染性支气管炎三联油乳剂灭活疫苗 ,同时刺种鸡痘疫苗 ,接种疫苗后第2d发现 4只鸡精神沉郁 ,食欲废绝 ,腹泻 ,粪便呈黄绿色 ,隔离后数小时死亡。病死鸡腿、毛、后颈部、背部、大腿等处皮肤有多量出血斑或出血点。接种疫苗后第 3d和第 4d分别有 7只和13只鸡发病。2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全身败血症症状 :皮肤…  相似文献   

13.
新生骡驹溶血病是军用马骡生产上遇到的严重问题,新生骡驹发病率高达7.5%,死亡率100%,对军骡生产危害很大。发病原因系由于马、驴杂交后,部分妊马初乳中存在一种“抗驴抗体”,新生骡驹吸吮初乳而产生溶血病,以至发病、死亡。 我所同志们,以敢于革命、大胆创新的精神,深入马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此病的早期  相似文献   

14.
鸭鸟蛇线虫病也称鸭丝虫病,虫体寄生在鸭皮下结缔组织,多发于下颌部位,以瘤样肿胀为临床特征。此病在我国台湾,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浙江、贵州等省有过流行。1985年8月16日,我们在门诊上发现了此病,随即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一)发病情况 戴楼乡牌楼村张某于1985年8月4日从外地购进30日龄鸭一群,8月6日发现其中一只下颌皮下有一肿胀物,类似症状的病鸭与日俱增。8月19日检查159只鸭,皮下肿胀者有87只,感染率达54.7%,无一死亡。即日,病鸭隔离在陆地上治疗,其余鸭仍在原地放牧,一直未见新病鸭出现。同群饲养的6月19日孵出的鸭60只和邻近地区牧养的雏鸭无类似症状。  相似文献   

15.
牛红眼病的治疗牛红眼病又名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病原以细菌或由立克次氏体、霉形体、衣原体等引起。多发于天气较热、湿度较大的夏秋季节,以小牛和良种牛症状较重。牛群如混有病牛、带菌牛或遇连阴雨天即会爆发此病,可通过头部相互摩擦、咳嗽和打喷嚏而传播。一旦发病,...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 ,鸡群发生混合感染的病例较多 ,尤其是春秋季节 ,天气变化异常 ,昼夜温差大 ,许多鸡场鸡舍环境受气候影响大 ,导致一些鸡群发病 ,多表现为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 ,死亡率不等 ,病期较长 ,有许多为鸡毒霉形体与大肠埃希氏菌混合感染。1 流行病学及发病特点不同品种和日龄的鸡均可发病 ,但从临床观察结果来看 ,肉仔鸡发病率相对较高。鸡群发病初期多表现为呼吸道症状 ,能听见个别鸡发出似口中含有水的“呼噜”声 ,夜间关灯后较清晰 ,白天较难发现。一般发病 1~ 2d不易引起注意。因此 ,当发现鸡群有呼吸道症状时 ,已发病 1~ 2d ,这时白…  相似文献   

17.
1976年初,我省部分肉联厂和少数农村发生一种临床症状和猪水泡病十分相似的猪水泡性疾病,但病情比猪水泡病严重,尤其是鼻端较多出现水泡,约占30%左右。发病率一般在2~3天内可达90~100%。流行疫区、疫点有部分水牛发病,但同舍黄牛未见有发病。猪水泡病康复猪和注射猪水泡病免疫血清猪仍对本病有易感性。为了鉴定疾病的性质,谋图迅速控制和扑灭此病,现将我们配合省食品公司,省商品检验局以及部分肉联厂所做的一些工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80年3~5月,我园从山区收集了一批金鸡、银鸡、红腹角雉。有的体质消瘦,脱毛,步态不稳。经50多天的集中饲养,又没有吃上水果和青绿饲料,运到动物园后陆续发病和死亡,通过尸体剖析和临床症状观察确诊为维生素A缺乏症。(一)临床症状 精神萎糜,食欲不振或废绝,极度消瘦,羽毛蓬乱无光泽,趾爪蜷缩,步态不稳,不  相似文献   

19.
(一)发病情况 70年代以来,我园扭角羚曾多次发生“摇背病”。幼龄扭角羚该病多见,1~6月龄患病后,基本全死亡。1~5岁扭角羚也发生本病,其中雄性发病急,死亡快。但哺乳的母扭角羚对本病有一定的耐受力。1988年春,6只扭角羚发病,死亡5只,仅1只表现亚临床症状,经补饲铜试验性治疗而痊愈。(二)临床症状1.前兆期(或称轻度贫乏期):约3~6月之前,常伴有体质逐渐消瘦,异嗜,选择草料,食欲减弱;偶有消化不良和拉稀;被毛开始变得粗乱,长而直、坚硬、易断,后躯、颈部、颌下毛色褪变,由棕褐色变为金黄色、黄色;活动减少,幼羚于生后营养不良,生长缓慢。  相似文献   

20.
我县春、秋季节常发生牛黑斑病甘薯中毒。此病发病急,死亡率高,给畜牧业生产造成一定损失。为了提高对本病的治疗效果,近年来我院采用解毒灵治疗牛黑斑病甘薯中毒16例,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一)临床症状 病初食欲减退,精神萎顿,体温一般正常,心音增强;以后食欲、反刍废绝,心搏微弱,瘤胃坚实,蠕动音减弱或停止,肠音微弱,常发生便秘,粪便小而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