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龙岗区的工作是重在整合,赢在实践。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在工作要求上,体现了六个着眼。一是着眼于围绕大局,服务大局;二是着眼于工作连续性、统筹性、实效性;三是着眼于解决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四是着眼于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五是着眼于提高质量、提高水平和提高能力;六是着眼于公正,促进公平、促进和谐、促进稳定。第二,在工作重点上,体现了四个  相似文献   

2.
《今日浙江》2007,(24):F0003-F0003
民政与民生密切相关,民政工作是解决民生的基础内容,主要着眼于解决民生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发展需求。党的十七大  相似文献   

3.
十八大报告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相比5年前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十八大报告中对于社会建设的思路更加清晰、社会管理的任务更加明确、创新管理的要求也更为迫切。十八大报告着眼于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一次鲜明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4.
2009年。是顺利推进“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积极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变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十堰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总体思路是:紧扣“一条主线”,做好“四篇文章”。即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工作部署,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线,着眼于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全力做好服务中心大局文章:着眼于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全力做好改善文化民生文章;着眼于增强活力、壮大实力,全力做好推进改革创新文章;着眼于优化服务、提升水平,全力做好意识形态管理文章。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胡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必须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义所在。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落到实处。人大作为民意的代表机关,  相似文献   

6.
刘晓明 《群众》2009,(4):62-63
在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各国实体经济影响日益加深的背景下.2008年底中央出台四万亿投资计划“扩内需、保增长”,投资重点集中在民生领域,凸显了中央通过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进而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思维。改善民生与确保经济平稳增长是紧密相联的,自2002年以来,我们扬州市已连续8年颁布1号文件部署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工作,逐年加大民生项目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7.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着眼于克服当前困难和实现长远发展,我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牢牢把握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主线,全力完成三位一体的历史任务。保增长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是解决当前一切困难和问题的基础;保民生是保增长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保稳定是保增长保民生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在应对金融危机,克服当前困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三者有机统一起来,通盘考虑,从牵动全局的关键环节人手,采取具有综合效应的重大举措,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双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开年筹划民生,年底盘点民生、“十二五”开局之后,我们在做大“经济蛋糕”的同时,着力调整“蛋糕”的分配方式.锲入“民生”这一最重要的配比,让这块“蛋糕”散发出幸福的味道。从另一角度,也彰显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民生情怀”。  相似文献   

9.
张志顺 《世纪行》2008,(1):11-11
关注民生.促进和谐,是政协同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需要。关注民生,要求我们政协委员要以对人民的满腔热情和高度责任精神,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参政议政.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三届襄樊市襄阳区政协同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组织委员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带有宏观性、前瞻性、战略性的民生问题,如小城镇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相似文献   

10.
周宝纯 《群众》2008,(12):86-87
今年以来,我们铜山县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的理念,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出了一条具有铜山特色、城乡协调并进、以科学发展为特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新路。  相似文献   

11.
贯彻落实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必须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中心,着眼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点做好保障民生、推进民主、服务社会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保障民生、落实民生。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落实民生。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民生问题的基础性内容,这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对于构建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今日浙江》2006,(1):26-27
不久前,中央提出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号召,并要求 2006年经济工作要“关注民生”。本期刊登的部分地方党委政府,在新的一年中谋划和准备实施的重点民生工程,体现出了进一步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实效。切实解决民众困难,变“年终关怀”为“终年关怀”,变“物质关怀”为“全面关怀”的施政观。民生无小事。当我省经济社会进入“发展黄金期”和“矛盾凸显期”,我们要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困难群众,关注那些被边缘化的人们,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谢松保 《中国民政》2008,(11):29-31
科学发展观同民生直接相关.只有科学发展观落实好了,民生问题才能解决好:只有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我们民政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紧紧抓住学习实践活动这一难得的机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切实把科学发展观内化为思想观念,转化为工作思路,凝聚为工作动力,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中国共产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社会和谐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为我国的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人民政协履行职能指明了方向:关注民生,履职为民。  相似文献   

15.
虞志坚 《求索》2013,(1):257-258,233
李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着眼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对建党初期土地问题与民生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李达认为,当时土地问题与民生息息相关:特定的社会形态是土地问题的发轫也是民生维艰的根源;土地问题沉重拖累民生;民生维艰呼唤土地问题的合理解决;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是分析土地问题民生问题的钥匙;土地国有化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趋势也是改善民生的关键。李达指出,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是通过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土地国有。  相似文献   

16.
权力产生于权利并由权利而形成.权力是为了维护权利而确立和运行的.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由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决定的。政府保障人民权利、改善人民生活不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是民主共和国确立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宪法和法律规定政府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责。人民在以法律的形式将“保障和改善民生”确定为政府职责的同时.也赋予了政府履行这一职责的实际能力。我们的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只要正确认识权力与权利的关系.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责,就一定能够切实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历史上明确提出了民生主义思想.并构建了内容丰富的民生史观.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孙中山认为改善民生是社会发展的重心,人类求生存是社会发展的定律,改善民生的途径就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其民生史观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社会的今天,孙中山的民生史观.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8.
马家胜 《群众》2008,(9):77-78
近年来,我们扬中市三茅镇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上.以优化发展的思路和民生为本的理念,坚持富民优先,深入开展“强村工程”、“富民工程”和“惠民工程”等实践活动.为发展增活力,为经济增实力,为农村增魅力,呈现出“项目强村、创业富民、惠及民生”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9.
陈琳 《群众》2009,(7):76-77
随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也被赋予了更多内涵,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清新形势下民生工作的思路,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克服当前国际性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更有效地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更扎实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0.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研究部署全面改善民生工作,审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