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翻开中国现代医学发展史,有一个名字出现的频率最高——他,就是上世纪初活跃于中华医学科学界三十年,被誉为“中国现代医学先驱”的爱国华侨科学家伍连德先生。  相似文献   

2.
《辞海》记载:癫痫病是"脑病的症状之一,突然发作的暂时性大脑功能紊乱"。俗称"羊角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慢性疾病。据统计:全世界约有2000万癫痫患者,其中我国占了四分之一。这种病,来势凶猛,极难根治,被现代医学称为"精神癌"。它每发作一次,病人的体质、智力、记忆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减退。使人更为畏惧的是,此病发作突然,病人随时有生命危险,叫人防不胜防、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柯棣华于1942年12月9日因癫痫发作不幸逝世,年仅32岁。福建省长汀县汀州荣春癫痫研究所所长林荣书,是一个中医世家、革命烈士之后代…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际舆论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认知中出现了中国"过度自信说"、中国"和平崛起说"和中国和平崛起"不确定论"三种观点。不同认知背后反映出权力政治、国内政治和利益攸关方三种不同的观察视角和解释逻辑。要"读懂中国",国际社会应在多维度的统一中认知中国,既要从时间维度看今日之中国,也从空间维度看世界之中国,还要从实践维度在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演变中看变化的中国,更要在换位思考中去"理解中国"。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中国模式"的定义和影响,认为"中国模式"关键在于较好地平衡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经济增长与提高民生的关系."中国模式"的提出和发展必将对美国等西方国家、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国际政治格局以及中国软实力构建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中国模式"所倡导的合作精神是对现有西方秩序的有益补充;"中国模式"的提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的道路选择;"中国模式"将促进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将受益于这一过程.与美国最大的不同是,中国没有在全世界推广"中国模式"的主观意图,而是主张发展道路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近些年来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影响力的日益增加和南中国海主权争端的突显,中国正在该地区实施或谋求实施"亚洲版"、"中国版"门罗主义的观点不断浮出水面。这是一种并不符合事实情况的误判。无论是从"门罗主义"的内涵来看,还是从中国的东南亚政策以及当今亚洲和世界的发展形势来看,所谓中国的"门罗主义"都是一种悖论。这种声音的出现,不过是"中国威胁论"的又一演绎。  相似文献   

6.
"丝绸之路"贸易通道的复兴,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已经开展了大量关于"新丝路"的外交活动,但中国更需要将"丝路外交"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原因在于"丝路外交"的开展不仅有利于中国突破当前的贸易和能源困境,而且也可以极大地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实质性地改善中国的安全处境。中国在"新丝路外交"中应该注意防范非传统安全威胁,利用好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各种国际协调机制,并避免恶性的大国竞争。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崛起之际,国际上出现了"中国威胁论"、"中等国家论"、"中国机遇论"和"责任大国论"等观点。然而,这些有关中国崛起的话题,只是集中于中国是否具有威胁亚洲和世界安全的能力,缺乏对中国如何评价自身崛起以及有无威胁周边国家意图的分析,而且没有分析中国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认识和应对。本研究依据对中国及其周边7个国家的舆论调查,比较分析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认识,证明有关中国是威胁或者是机遇等观点都太过片面。  相似文献   

8.
西南周边地缘态势与“南方丝绸之路”新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作为横跨"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并使二者相连的地缘经济政治大国,与处于"边缘地带"的东南亚地区和兼具"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的南亚地区在地缘经济政治上已呈互为依托之发展趋势。东南亚和南亚对于中国来说,既有资源价值,又有地缘价值;而中国对于东南亚和南亚而言,可借助中国所处的"心脏地带"地缘优势和发展潜力获取自身独特的地缘经济政治权益。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经济一体化,推动着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和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进而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构建"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通西南大通道,推进"两洋出海"战略已经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抉择。  相似文献   

9.
旧京绣货行     
中国的刺绣在世界上是十分著名的,人们常常将产于中国中部湖南省的"湘绣",中国西部四川省的"蜀绣",产于中国南部广东省的"粤绣",产于中国东部江苏省的"苏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而将北京的"京绣",山东的"鲁绣",河南开封的"汴绣",浙江温州的"瓯绣"合称"四小名绣"。这些刺绣手艺传承了上千年,但是在北京经营绣货成为行业却是在清光绪末年。随着大清王朝的衰落,皇室贵族的俸禄  相似文献   

10.
南海问题本是中国与部分东盟成员国之间的双边问题,而不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问题。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起,东盟便开始介入南海问题,并逐步将南海问题转化为中国-东盟之间的问题。中国-东盟南海问题"安全化"是中国与部分东盟成员国之间关于南海问题双边争端演化为中国-东盟安全问题的过程。东盟以南海问题"利益攸关者"身份积极参与南海问题,中国为维护南海地区稳定而采取的"救火式"应对措施,美日等域外国家对南海问题的大力介入,是中国-东盟南海问题"安全化"的主要动因。"去安全化"是解决中国-东盟南海问题"安全化"困境的主要方法,重新定位、稳定转化、置换议题、话语引导,是中国-东盟南海问题"去安全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出境旅游的国人数量快速增长。出去的人多了,自然免不了会发生一些"奇葩"事件,如近期"卢浮宫门票"、"中国游客国外拒看色情表演被甩客"、"赴美中国游客频遇‘钱太大’拒收"、"中国游客在埃及神庙写‘到此一游’"、"中国游客假结婚只为吃顿免费餐"等。这些新闻一时间在网络引起热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非洲外交视野中的国家形象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成长为世界大国的进程中,非洲大陆是中国树立自身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舞台。中国半个世纪的对非外交为自身塑造了"患难与共"、"平等待人"、"互利双赢"、"文化亲和"、"发展典范"的良好国家形象。但近年来中国与部分非洲国家的经贸摩擦和价值观分歧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在非洲的形象魅力,因此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以优化和提升中国在非洲的声誉与形象。  相似文献   

13.
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问题与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到10年前启动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已不适应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的要求,中国提出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升级版"有利于提升中国—东盟的双边经济与政治关系,并为RCEP谈判和地区经济一体化奠定基础。"升级版"谈判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东盟全身心建设东盟共同体影响对"升级版"的投入;个别东盟国家担心进一步开放给本国产业带来冲击;地区形势不确定性增强;来自中国的谈判难度在增大。在中国与东盟经济都面临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升级版"建设要以投资来驱动中国与东盟的全方位合作,借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突破在基础设施、跨国金融和海洋合作等方面的升级瓶颈,共同打造好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旗舰"工程。  相似文献   

14.
近来,随着中国高层频繁访问拉美,中国与拉美经贸关系快速发展,中国在拉美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且越来越多拉美国家愿搭乘"中国快车",美国国内出现"拉美成为中国后院"的论调。这种论调是前几年美国"中国威胁美国后院论"的翻版与升级,反映了美国对中拉关系前景及中国崛起的深层担忧。本文在论述"拉美成为中国后院论"来龙去脉的基础上,从美拉关系、中拉关系及西半球政治格局变化等视角来探讨"拉美成为中国后院论"产生的客观原因与背景,分析中拉关系的本质及其对美在西半球利益的影响,并对中美拉如何加强合作、实现"三赢"提出几点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15.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基于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抉择。作为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传统文化根源,"和"是中国文化中一以贯之之道,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生命之道。"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和"思想内涵中的三个重要层面。实践证明,作为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适应中国国情与时代特色的发展之路,为中国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6.
该说就要说     
这些年美国的某些政客和媒体总是喜欢用"中国威胁论"来妖魔化中国,而这个威胁的一个最重要的论据便是中国每年由全国人大通过的军费开支,什么中国的军费"不透明"呀,什么中国实际军费是公开数字的  相似文献   

17.
"拉美成为中国后院论"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来,随着中国高层频繁访问拉美,中国与拉美经贸关系快速发展,中国在拉美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且越来越多拉美国家愿搭乘"中国快车",美国国内出现"拉美成为中国后院"的论调.这种论调是前几年美国"中国威胁美国后院论"的翻版与升级,反映了美国对中拉关系前景及中国崛起的深层担忧.本文在论述"拉美成为中国后院论"来龙去脉的基础上,从美拉关系、中拉关系及西半球政治格局变化等视角来探讨"拉美成为中国后院论"产生的客观原因与背景,分析中拉关系的本质及其对美在.西半球利益的影响,并对中美拉如何加强合作、实现"三赢"提出几点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18.
冷战后期,国际形势的变化让中美走近,美国改变过去咄咄逼人的南海政策,不再公开否认中国拥有南海主权,对南海主权争端采取一定的"中立"。但是,出于维护霸权目的,美国仍然看重南海的地缘战略价值,仍然在南海耀武扬威,仍然没有公开承认中国拥有南海主权,仍然侵犯中国的南海主权。这说明美国的"中立"是相对的,是一种对中国的"隐性遏制"。美国这种表面"中立"、背后仍防范中国的南海政策在1989年到1991年间逐渐了发生了变化。在对中国"和平演变"失败后,美国重新采取公开遏制中国的政策。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中,俄罗斯心存疑虑,呈现"防范"与"借重"并存的状态。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俄右派"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俄罗斯在忌惮中国过于强大的同时,也借重中国与美国抗衡。在对"华盛顿共识"充满质疑的同时,俄罗斯希望通过对"北京共识"的研究和学习改善自己的政治发展模式,因此对中国和平崛起既有观望的态度,也有参与的意愿,以期从中获得发展红利。  相似文献   

20.
1954年前后中国解决与印尼“双重国籍”问题的外交形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论文回顾了中国与印尼"双重国籍"问题的由来,探讨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对华侨"双重国籍"问题所持的保留态度,着重揭示了新中国解决与印尼"双重国籍"问题的外交背景,认为放弃"双重国籍"是新中国在权衡周边安全环境和国家利益得失后进行外交战略和策略调整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