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铁铭 《求索》2011,(9):238-240
曾国藩作为湘军的主帅,其军事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自始至终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因为这种精神才使一大批仁人志士凝聚在他的周围,这是曾国藩取胜的法宝。曾国藩组建湘军,以忠诚倡天下,用“忠义血性”改变世道人心,这就使他的湘军与日益没落的国家正规军队有了本质的区别。曾国藩以“诚”治军,用曾氏“经济学”取代旧理学成为湘军的思想体系,以“诚”待人,以“诚”召人,以“诚”育人。因为曾国藩的军事德育思想以德为本,把修身提到了最高的位置,所以他的军事德育有其鲜明的特点。他认为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所以他把军队变成了陶冶人才的基地。他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训军情理并茂。他为帅以身作则,带兵平易廉洁。他事行霹雳手段,爱民赏罚严明。  相似文献   

2.
张昭军 《求索》2007,(11):199-203
程朱理学与湘军集团关系密切。湘军核心成员多有理学背景,以理学经世为特色。在治军方面,募兵、训练、战略战术等都带有理学烙印。在文治方面,以理学为本,通过推行礼教、兴教劝学、刊刻书籍,从文化上强化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湘军集团的“文治”、“武功”,既是理学经世思想的具体表现,又共同体现了咸同时期程朱理学守道救时、经世致用的学术特征。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曾对中国传统文化作过全面研究,他既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又吸收了道家文化的一些因素,在他身上兼具了儒家的“刚强之气”和道家的“柔弱之气”。他不仅对“刚”与“柔”有独到的理解,而且能熟练地运用于其政治、军事、生活实践之中。 一、“存倔强以励志”   曾国藩处在程朱理学统治思想文化界的清代,他恪守传统儒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德,其思想鲜明地体现了儒家刚强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传统儒家重视坚毅、有恒一类品格的培养,并认为它们是人成就一番事业的必备条件。孔子有“弗能弗措”…  相似文献   

4.
苏新有 《求索》2007,(7):221-223
湘军的创建,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件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大事。虽然说曾国藩是湘军的鼻祖和领袖人物,然而溯源其始,理应追溯至罗泽南创办的湘勇。罗泽南是前期湘军的重要将领和湘军的战略、战术主要制订者之一,他以深厚的理学底蕴和强烈的经世报国精神,在湘军的崛起中奋力打拼,或运筹帷幄,或决胜于千里之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略论曾国藩的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论曾国藩的学术思想陈居渊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作为清朝廷执掌重权的汉族封疆大吏,他既是封建社会末期最后一尊精神偶象,也是近代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有关曾国藩的研究,论者往往着眼于他的经世理论,而对他的学术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李陵 《求索》2008,(6):212-214
唐鉴为晚清理学复兴的“宗主”,是清代嘉庆道光咸丰年间著名的理学家。在世人眼中,大多视唐为纯粹的主内反省的主敬派,称其“守道有余,救时不足”。其实不然,揆诸唐鉴一生,虽严守程朱道统,讲求“义理”、“修身”,但同时又不废弃“经济”、“济世”之学,不仅终身努力践履“经济”之学,倡导“义理”与“经世”相结合;而且在知权达变、关注时务、改善民风习俗等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经世”意识。同时,他的“义理经济”思想对弟子曾国藩等人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晚清经世思潮中的“义理经世”派的形成,对于晚清理学的走向乃至整个朝政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战略战术思想中的辩证因素易孟醇曾国藩率湘军最后击败太平军,“军容十万转风雷”,这固由多种原因所促成,而他指挥得宜,兵法娴熟,无疑是其重要原因之一。第一个重视和研究曾国藩兵法的,当推辛亥革命时期的蔡松坡将军。1911年夏,他辑曾国藩与胡林翼的治兵...  相似文献   

8.
吴中蕃是明末清初黔中遗民诗人,历经明清两朝,两仕两隐,其诗歌呈现出“以诗为史”的特征,从中可以窥见他以天下治平为己任的经世思想。从诗歌创作和人生选择来看,吴中蕃所坚守与践行的经世思想可概括为:“士志于道”的儒士精神、“大一统”的民族思想、“民胞物与”的经世情怀。吴中蕃的经世思想是中华民族大发展大融合所积淀的文化精神的体现,不仅具有历史的价值,在当下仍有赋力乡村振兴人才建设、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罗嵘 《求索》2010,(5):123-125
李顒思想如何定位?作为明清之际的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处在新旧思潮转折点,新旧文化在他身上都有折射,李顒作为传统理学的维护者、改良者,重向内用功,直探本原,亦重实证实修,既能紧握中国人文思想之核心,亦能把握人生之真理。李顒提倡明体适用,使传统儒学重视内圣重视心性修养的精神理想在经世的社会实务层面上落实了,这是传统理学新的生命力和生长点,他的思想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死后一百多年,对他政治上的评价,直到今天也没有定论,但是,曾国藩会识才用才这一点上,一百多年来却没有异议。曾国藩在世的时候,李秀成说太平天国的失败足“天王不识贤臣”,而曾国藩的成功则是因为“善识人才”。鉴人之术曾国藩“尤善相士”,特别善于识别知识分子。一次,李鸿章向恩师推荐了3个年轻人。黄昏的时候,曾国藩刚刚回府邸,家人立刻迎了上来,低声告诉曾国藩,李大人推荐的人已经在庭院里等待多时了。曾国藩挥挥手,示意家人退下,自己则悄悄走了过去。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三个贡献王兴国人们过去推崇或批判曾国藩,往往偏重于他的事功和道德,而对他在学术和思想方面的成就,则比较忽略,或语焉而不详。我以为曾氏在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上有三个带全局性的贡献。所谓“带全局性”,是指其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不是...  相似文献   

12.
时贤把曾国藩列为中国近代的重要哲学家[1] ,判定他为哲学家虽有轻率之嫌,但曾氏思想中所蕴含的辩证观却是鲜活而丰富的,其“德治”思想亦折射出辩证的光芒!  一、曾国藩“德治”思想中的全面观曾国藩继承了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精华,而且根据时势需要,把“德治”方略拓展到军事、外交等领域,使“德治”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从而具有更广泛、更全面的意义。1.主张把国际关系建立在互相尊重和忠信笃敬的基础上。在清廷看来,中国是天朝上国,与其他各国不是平等的主体。因此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执政当局在皇帝能不能及如何会见外国使…  相似文献   

13.
晚清名将曾国藩,去长沙读书以求取功名。他的书桌就在窗前,后来有个叫展大宽的同学来了,因为来得晚,书桌只好安排在墙角。有一天,他突然冲着曾国藩大吼:“亮光都是从窗子照进来的,你凭什么遮挡别人?”曾国藩一声不响地把桌子挪开。但展大宽仍不满意,第二天,他趁曾国藩不在,竟把自己的书桌挪到窗前,把曾国藩的书桌移到墙角。曾国藩看了没说一句话,之后他就一直在墙角的位置读书。后来曾国藩考中了举人,展大宽又来寻衅。  相似文献   

14.
清代“乾嘉新义理学”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乾嘉新义理学”既是清代乾嘉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文章通过对“乾嘉新义理学”的概念、特征及其与乾嘉学术关系的分析和阐明 ,指出 :一 ,“乾嘉新义理学”并不始于戴震 ,而是自晚明至清初以来反理学思潮发展至乾嘉时期的必然结果 ,它已不再局限于讨论宋明理学那种形上性理之学的旧范式 ,而是转向发掘经学的思想性与社会制度、行为文化相结合的新尝试。二 ,“乾嘉新义理学”不仅与如风捕影的程朱理学划清界限 ,而且激活了清初以来被汉学家所淡化了的经术经世观念 ,弥补汉学家重考据、轻义理的倾向 ,重新确立经世致用之学。三 ,“乾嘉新义理学”也是对乾嘉汉学原有理论的重要补充 ,它为经典诠释突破原有汉学范围的限制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5.
从洋务运动看曾国藩其人赵世荣作为历史名人的曾国落,无论是其社会实践活动还是思想方面,都是非常复杂的。笔者认为,要想全面地评价曾国藩,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因此,本文仅从洋务运动这一“历史片断”入手,来分析曾国藩其人所具有的积极性、进步性的一面,希望能对...  相似文献   

16.
单晓娜  涂耀威 《求索》2011,(11):245-247
《大学》作为儒家经典其意蕴本有内圣和外王两种向度。“大学模式”,其所提供的修己到治人,内圣到外王,由修身到经世,由个人到国家的成德成王的基本模式,是经世思想的结穴所在。《大学》模式意蕴的重提与重视,由经世思想出发讨论制度安排的《大学衍义补》与《经世文编》系列文本的不断出现,借“大学模式”安放实用性和知识性内容的格致之学的兴起,都表明“大学模式”在晚清得到高扬,充分反映《大学》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对传统中国社会精英及大众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方彦寿 《政协天地》2012,(12):23-25
朱熹是我国古代传统儒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思想也是现阶段我国政府倡导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理论,在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理论来源之一。所以探讨朱熹理学对“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以民为本、社会和谐、和平发展三个方面,对朱子理学的当今价值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8.
李傲雪 《前沿》2010,(8):129-131
曾国藩是晚清历史上一位重用并善用人才的人物。曾国藩重用人才,固然与其个人认识有关,但也是在理学复兴、理学家们倡言"理学救国"理论的大气候下得以强化的,并且,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爆发,成为激发其人才思想发展并付诸实践的重要环境条件。随着时局的变化,曾国藩用人目的和对人才内涵的认识都有所变化,表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惜福     
《曾国藩家书》中,可以看到这位“手柄三军,声播八域”的清王朝重臣,在宦海沉浮中很注意“惜福”。道光二十四年,曾国藩在给祖父母的信中说:“我家气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为此,他要求家人“讲求惜福二字之意”,  相似文献   

20.
苟德仪 《求索》2008,(5):112-114
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是冯桂芬社会改革思想的重要内容。针对不同对象,他提出了“养之”、“教之”、“恤士”等办法,企图实现“境无游民,无饥民,无妓女乃已”的目标。这是作为儒教民族主义者的冯氏面对西方先进的社会福利制度,与生俱来的精英意识、政治情结和经世抱负使然。他的最终目的不是实行一整套西方似的社会福利制度,而是为清王朝开一个变革的药方,以维护清朝的稳定和统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