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历史上,许多台湾同胞来京期间曾在台湾会馆落脚。台湾会馆的存在,是台湾与大陆、台湾同胞与祖国联系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2018年12月26日,国务院台办新闻发言人马晓光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新批准五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其中包括北京台湾会馆。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三和会馆”为一地缘性之组织,1883年创立至今,已有104年的悠久历史,名扬海内外。其创立与发展,同新加坡的博白乡贤大有关系。 新加坡“三和会馆”来由如何?早期先辈到海外,多以会馆为栖身之所,然后才四处寻觅工作。1883年以前,从高州、廉州、广西三属到海外的人,为数不多,初时没有乡会组织。因为三属毗邻,语言、风俗人情比较接近,所以三属同乡彼此都有亲切之感,来往甚密。到1883年,旅居新加坡的广西博白人庞敦武‘广东高州人揭志松,廉州(现属广西)人许爱  相似文献   

3.
(一)会馆 1、新加坡高廉桂三和会馆。创建于1883年。创建人:庞敦武、杨志松、许爰廷。地址:新加坡惹兰勿刹门牌409号二楼。1984年广西籍会员占81%,1985年会员2000余人。会长:成立超;副会长:钟木生、夏振伟、张国权,秦达生;会徽是一三环相扣呈“品”字形的图案,三环内分别是“高”“廉”“桂”三个字,两边是对联。宗旨:联络乡情,增强团结,开展互助合作。1883年至1921年是会馆的奠基时期,1924至1942年初是会馆的发展时期。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日军占领后,会馆会务停止。1945年日军投降,会务恢复,举办慈  相似文献   

4.
山陕会馆原名山陕同乡会馆,位于赊店古镇中心,现社旗县委县政府所在地,系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馆座北向南,是一片巍峨壮观金碧辉煌的宫殿式古老建筑群。清代山西、陕西旅居社旗镇的富商大贾常在这里接官迎仕、联谊集会和焚香祭奠。正殿奉关羽,所以又叫关公祠;道光年间称鼎元社;良国12年改称山陕会馆至今。会馆始建于乾隆二十一年,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至光绪十八年落成,历时137年。主体建筑自南而北有琉璃照壁、悬鉴楼、大拜殿和春秋楼(已毁),均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7,(1)
<正>2016年12月19日上午,中华两岸文化经济协进会理事长廖万隆一行20余人参访台湾会馆。北京市台联副会长郑大、秘书长张晓军陪同参观。参访团一行参观了台湾会馆新版《中华魂·京台情》展览,详细了解了台湾会馆的历史沿革,以及近年来京台交流的新成果,并与北京市台联座谈交流。北京市台联党组书记王兰栋出席座谈  相似文献   

6.
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的社旗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集皇宫、庙宇、商馆、民居、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是现今建筑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工艺程度最高的清代宫殿式群体建筑,其建筑装饰艺术在全国现存会馆类建筑乃至除皇宫外的民间古建筑中有十大独特之处,堪称“十最”,即全国会馆之最、琉璃照壁之最、铁旗杆之最、戏楼之最、石雕艺术之最、木雕艺术之最、慈禧太后御笔亲书“龙”、“虎”二字为全国会馆“之最”、全国清代民间刺绣珍品之最、会馆附属建筑道坊院为全国之最、会馆现存之商业道德规则碑为全国之最,被专家誉为“天下第一会馆”。李铁映、胡绳和许多专家、学者参观后纷纷挥毫泼墨,为会馆题词。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题词赞为“艺术辉煌,绝无仅有”;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赞其为“辉煌壮丽,天下第一”;国家建设部专家郑孝燮、罗哲文称赞道“高楼杰阁,巧夺天工;精雕细琢,锦绣装成;公输匠艺,壮哉斯馆”。山陕会馆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建筑  相似文献   

7.
张立峰 《台声》2014,(6):66-67
<正>台湾会馆史称"全台会馆",始建于1890年前后。昔年为在朝为官的台籍官员购置,原址位于北京宣武门外后铁厂胡同,后移至前门大蒋胡同127号,即今日大江胡同114号。2010年5月,这座已有百多年历史的台湾会馆在北京最为繁华的前门地区重张。复建后的台湾会馆,既具有北方民居建筑风格,又不失闽南文化元素,三  相似文献   

8.
日本国立女性教育会馆对女性学与社会性别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国立女性教育会馆(以下简称为“会馆”)作为文部省(现文部科学省)的附属机关成立于1977年7月。从2001年4月起,会馆改组为独立行政法人,通过开展女性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及与女性教育有关的专项调查研究等各项工作,振兴日本女性教育,推动男女共同参与社会。本文就“日本国立女性教育会馆成立的目的及其事业的概况”、“会馆所进行的女性学与社会性别问题的探索”、“会馆对女性学与社会性别研究的课题”这三个部分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宗朋 《北京观察》2020,(8):75-77
王茂荫历经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居京为官数十载,大多时都居住在歙县会馆内。歙县会馆现在虽已难觅踪迹,但王茂荫在中国近代史上独树一帜的经济思想主张至今仍在历史的星空中闪耀着光芒。位于宣武门外大街107号(民国时期门牌为宣武门外大街51号)的歙县会馆,是一座颇具代表性的会馆。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安徽歙县旅京同乡在菜市中街创建会馆,创始人为徽州30余位商人,是北京最早的会馆之一。后因房屋狭小,迁至前门的则世庙处营建新馆。明清朝代更迭,北京歙县会馆毁于战火。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7,(3)
<正>2016年12月19日上午,中华两岸文化经济协进会理事长廖万隆一行20余人参访台湾会馆。北京市台联副会长郑大、秘书长张晓军陪同参观。参访团一行参观了台湾会馆新版《中华魂·京台情》展览,详细了解了台湾会馆的历史沿革,以及近年来京台交流的新成果,并与北京市台联座谈交流。北京市台联党组书记王兰栋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座谈由北京市台联副会长陈子云主持。  相似文献   

11.
蔡廷锴云:“创设会馆的动机,主要是笃于乡土之谊,便于来京应试和旅居者而设。”文字记载,最早在京成立的会馆是明永乐年间的芜湖会馆。万历时,各省在京均已设会馆。清代,会馆发展迅速,道光年间达324个。光绪时最多,达445个。光绪三十一年,科举制废除,但赴京供职、求学或经商的各省人士,往往仍住本乡会馆。民初,会馆尚有402所。经多年战乱,解放前夕,会馆颓败,多变成大杂院,会馆历史亦告结束。会馆,是一种带有社团性质的同乡组织,属地方在京公产,有同乡会活动其间。馆中设  相似文献   

12.
故居今昔     
今年是戊戌变法100周年,我和区政协文史委员会的两位同志专门去了康有为故居“南海会馆”,在七树堂院里遇到了从15岁起就一直居住在那儿的老人何秀萍。何秀萍老人年岁虽大,但身体十分健康,她走路快,说话快,思维也比较敏捷。她告诉我们,她出生于1915年,现年83岁,祖籍是广东。小时候曾居住在西城,由于家里生活艰难,15岁时便到米市胡同南海会馆做零工,18岁嫁给当时在南海会馆居住的晚清商部官员关文彬,婚后一直居住在康有为七树堂之汗漫舫书斋,直到老伴去世。如今,老人仍住在汗漫舫边的西房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9,(21)
<正>10月24日,国台办在台湾会馆举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授牌仪式。国台办副主任龙明彪、交流局局长黄文涛、全国台联副会长纪斌、北京市台联党组书记王兰栋,以及国台办、北京市台办、北京市台联相关领导和在京台胞等50余人参加活动。北京市台办副巡视员赵孝清主持了授牌仪式。仪式中,黄文涛宣读了《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关于同意在北京台湾会馆设立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批复》,龙明彪将"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牌匾授予台湾会馆。据了解,北京台湾会馆是大陆唯一一座原址保存的台湾会馆。2010年5月修缮扩建后重张以来,积极发挥平台优势,切实维护台胞权益,不断增进乡亲情谊,促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7,(2)
<正>2016年12月23日,台湾台东县县长黄健庭一行9人参访台湾会馆,并与北京市台联进行座谈交流。台东客人参观了台湾会馆的主题展览,详细了解了台湾会馆的历史及京台交流史。北京市台联副会长郑大向他们介绍了北京市台联的基本情况和近年来台湾会馆举办的各种重要活动。参观结束后,北京市台联党组书记王兰栋会见了客人,双方交流愉快,气氛热烈。在浓郁的亲情气氛中,双方互赠纪念品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6,(2)
明清时期,在京城建有多个全国各地的会馆。北京的会馆始于明代,清代是北京会馆的重要发展时期,会馆到清末才走向衰败。明代的永乐皇帝定都北京以后,北京即成为全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许多外地人到北京做官、经商,而且从明永乐十三年科考开始,北京作为中央考场,全国各地的举子一般每3年要到北京参加一次会试,因此设立会馆,便成为外省人士在京城生活、工作的一种需要。台湾在北京设立会馆,也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正如当年分巡台湾道刘璈在报请购建全台会馆的呈文中所说:"在都城购建全台会馆,以备台湾会试举人及供职于京者,藉以居住。"自即期起,《台声》将刊登北京台湾会馆里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在天津历史上,旅津晋商分别在粮店街、锅店街和杨柳青兴建了三处山西会馆。静海县内也有山西会馆。粮店街山西会馆,初名晋都会馆,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是旅津晋商第一个活动中心,其社会影响是深远的,不仅对天津当时的商业流通起到促进作用,而且传播、渗透了晋商文化。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四合院和胡同是老北京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那会馆也是老北京文化生活的写照。会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首都文化符号和品牌资源的内容之一。近年来,会馆相关保护部门开始意识到会馆是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部分,在会馆管理方面开始引进新的机制,重视对会馆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让会馆以新的姿态走进创意经济的行列,会馆运营也开始被冠以"会馆经济"的称谓。  相似文献   

18.
从1912年5月到1926年8月,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4年,其间,曾在北京绍兴会馆、新街口公用库八道湾11号、西四砖塔胡同61号和阜成门三条21号居住过。绍兴会馆 鲁迅是随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迁到北京的,一时找不到住处,便借住在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鲁迅独自—人住在会馆西侧的僻静的“补树书屋”。 鲁迅在教育部的同僚,大多沉湎于各自的嗜好,或嫖或赌,或把玩古玩或摆弄书画。鲁迅生性俭朴,  相似文献   

19.
北京的会馆大多都在外城.据《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会馆》卷(2006年北京出版社)记载,从明代前期最早出现、清乾隆和嘉庆年间快速发展到光绪年间,在京兴建的各省会馆达500多个,但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京师外城巡警总厅右厅调查,从其所辖的前门大街右侧以及西至宣武门、广安门一带,就有会馆318个.《1941年北京特别市会馆名称地址一览表》所列381个会馆中,地处内城的仅21个.《北京市人民政府民政局会馆调查研究报告》(1949年11月15日)记载:"本市会馆多分布于外二、外四两区,据统计全市共有会馆三九一处."  相似文献   

20.
欣声 《统一论坛》2011,(6):64-65
金秋十月,应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邀请,笔者走访了位于北京前门的台湾会馆。台湾会馆,史称全台会馆,始建于1890年前后,原址位于宣武门外,后迁至现址——前门大江胡同114号。台湾会馆原是一个占地仅有540平方米的两进四合院,2009年开始,会馆进行全面修缮并扩建。现台湾会馆为地上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