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具有进行自我革命的本质要求,内在具有进行自我革命的价值牵引力、使命驱动力、思想助推力、文化传承力、制度支撑力,构筑了坚持自我革命的动力因素。中国共产党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征程上,党面临来自党内外的风险阻力,必须保持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激活坚持自我革命的各动力因素,多位协同发力,把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2.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最大的优势。公安机关推进自我革命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理论逻辑、始终践行初心使命的政治逻辑、一以贯之刀刃向内的历史逻辑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斗争逻辑,不仅是铸牢忠诚警魂的必然要求、提升队伍形象的重要法宝,更是净化警营生态的有力保障和提高战斗力的关键举措。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公安机关要在坚持政治引领、补足精神之钙、严明党规警纪和履行职责使命上持续推进自我革命。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使命型政党,在十八大以来开展了全面从严治党这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由于中国共产党具备自我革命优势、内在需求和外在动力、成熟机制,因此,党进行自我革命存在可能性和充足理由。党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党必须将自身建设得坚强有力,再加上党存在自我革命的各种优越条件,因此,将自我革命精神融入政党治理,进而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的社会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的治理逻辑。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必须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深入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取向,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必须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目的是要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成为世界上最强的政党。必须以协调推进"四个伟大"为使命,将全面从严治党进行到底,勇于实现伟大梦想的责任担当,以进行伟大斗争为必由路径,在推进伟大事业中取得优异的执政业绩。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与坚定目标相统一、坚持人民至上和保持初心使命相统一、坚持党的政治建设和自我革命相统一,不断进行自我革命、自我革新,始终保持着清醒和坚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需要以思想理论创新的清醒和坚定、以团结统一的清醒和坚定、以敢于斗争的清醒和坚定、以制度兜底的清醒和坚定,通过党的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并针对如何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提出具体措施,这实际上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所独有的制度治党、强党逻辑和政治优势。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对百年大党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的新要求。新时代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要坚持以不断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为基础保障,以建立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为主要抓手,以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为教育引导,以充分发挥政治巡视利剑作用为着力点,以完善问责机制为关键举措,从而不断提高党的自我革命的效能。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基本向度是实现党的初心与使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是应对和战胜党内外各种风险与挑战。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马克思主义政党优势和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实践经验分别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提供了基础条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从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等六个方面进行的伟大自我革命,书写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21世纪中国化的新篇章,夯实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内功和群众基石,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21世纪世界各政党组织兴党强党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8.
立足于唯物史观这一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准确把握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内涵与关系,是我们深刻把握党的自我革命作为我们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第二个答案”的前提和基础。因为进行改造客观世界的革命与改造主观世界的革命十分重要且必要,但必须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即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离不开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党的自我革命也离不开社会革命。这也是我们党在理论上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政治上加强自身建设、在实践中解决中国问题的一条根本经验。正是因为有这种依靠自我革命精神进行自我纠错、加强自身建设的政治自觉,我们才团结带领人民相继完成了一系列伟大社会革命。质言之,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写照,是我们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政治密码。  相似文献   

9.
自我革命是新时代的鲜活话语,探索自我革命的实现路径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内在逻辑必然。百余年来,党的建设目标经由四个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发展演进,为党的自我革命提供了行动指南。自我革命是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力量源泉,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是破解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新时代,要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坚持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锐利武器,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彻好群众路线,保持党的清正廉洁,构建与目标体系相匹配的自我革命路径体系。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党的政治建设,而且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发挥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核心和统领作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和实践作出的重大创新。强调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不仅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也是新时代完善党的建设、增强社会凝聚力的必然要求。为此,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完善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加强党性修炼,提升党员党性修养。  相似文献   

11.
人民群众不仅有经济需要和文化需要,而且有政治需要;人民群众的政治需要也应该得到充分的、高质量的满足。本文认为应走出讳言人民群众政治需要的误区,认真关注和研究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政治需要。因为政治文明源于政治需要,谈论政治文明而对政治需要绝口不提,无异于缘木求鱼。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种多样的政治需要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提高参政党参政能力应该注重从政治文化层面来把握,它对参政党参政能否正常运行起着精神支撑作用。参政党在以后工作的开展中应以政治文化的转型与创新为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有人把加入国际人权公约称为"政治入世".改革的趋势就是经济体制改革拉动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改革需要新的突破,我国即将加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这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绝佳的契机.在人权制度的建设方面,我国已取得很大成就,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与国际人权公约相对照,我国人权法律制度的诸多方面还有待改革.  相似文献   

14.
古往今来 ,政治文明由低到高 ,渐次更新 ,政治文明演进依赖于社会自身的力量。公民的政治参与构成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力量。在改革、发展的今天 ,政治参与的基础进一步扩大 ,参与渠道逐渐多样化和制度化 ,公民参与行为日趋活跃 ;同时 ,我国今天的政治参与还不成熟、不完备 ,必需以培育民主意识为先导、以政治体系制度创新为重点、以公民社会成长为契机 ,进一步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 ,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古往今来 ,政治文明由低到高 ,渐次更新 ,政治文明演进依赖于社会自身的力量。公民的政治参与构成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力量。在改革、发展的今天 ,政治参与的基础进一步扩大 ,参与渠道逐渐多样化和制度化 ,公民参与行为日趋活跃 ;同时 ,我国今天的政治参与还不成熟、不完备 ,必需以培育民主意识为先导、以政治体系制度创新为重点、以公民社会成长为契机 ,进一步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 ,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内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只有人民真正当家做主,才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7.
党的建设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存与发展极其重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的六位一体的新的党的建设总布局,明确指出政治建设在六大建设中处于首要地位,是根本性的建设。政治建设是以党性教育为基础在政治层面上进行的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党恢复并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中央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展党的建设的重要体现。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并突出重点,统筹推进。  相似文献   

18.
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体系 ,其中制度建设是核心。加强政治制度建设 ,将促进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将剌激政治意识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并有利于规范人们的政治行为。为此 ,我们必须从制度条文建设、制度意识建设、制度实践建设入手 ,进行政治制度的全面创新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正确理解政治文明的科学内涵、政治文明建设目的的基本原则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研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必须充分认识它的重大意义 ,科学把握它的基本特征 ,突出抓好它的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