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财富观具有历史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在当代中国需要形成理性、健康的小康社会的财富观。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并在宪法修订中加入了“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进一步完善了小康社会的财富观,使小康社会的发展具有了更为坚实的政治和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2.
向经济可持续发展转型,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发展转型,向有利于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转型,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与此相适应,我们要更加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以人为本的财富观。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财富观,本质上即社会主义财富观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观。邓小平的这一财富观,可以从六个方面来理解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各项工作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为标准;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一切向钱看是错误的,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致富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  相似文献   

4.
正确认识马克思财富观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财富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系,对于我国树立科学的财富观,在十二五期间顺利实现由国富向民富转型,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富裕道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之前,所有财富观都将财富理解为物,而将主体的自觉活动排除在外。马克思提出个人发达的生产力和自由时间才是真正的财富,真正解释了财富的科学内涵。财富的主体是自由自觉活动的劳动者,财富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外在表现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今天,只有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构建正确的财富观,才能真正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财富问题的重要性。理清财富的本质规定、历史演变,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富观的变迁,对于我们正确引导当代中国财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多重视角考察财富观的历史演变,并对中国财富观的变迁及当代启示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么,有了规矩就一定能成方圆吗?未必。在法制时代。规矩是指法律制度,方圆是指法定现实效果,两者不能划等号。 时至今日,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如何实现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越来越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对此,有不少同志一味强调“规矩”的作用,似乎只要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就能一劳永逸,坐享其成,等看“方圆”了。诚然,完备的法律制度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是有  相似文献   

8.
财富观形成具有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等特点,呈现出共性与个性的色彩。财富观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的就业、择业、创业具有制约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纷繁复杂的财富现象对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影响很大,加强对高职学生财富观教育,使高职学生树立正确财富观,是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的必然与应然。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对学生开展财富价值观、财富创造观、财富品质观和财富发展观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伦理财富观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深刻内涵.探究中国古代伦理财富观,对于当今社会如何客观评价古代伦理财富观、如何科学认识财富价值、如何实现古代财富思想的现代转换、如何有效预防腐败事件的发生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部分西部女大学生进入东部高等院校后,其保守的财富观不断与东部现实化、功利化的财富观发生碰撞。产生了诸如夸大财富的交际作用、设定求富为第一人生取向、获取财富急功近利、支配财富不合理、评价财富负面现象立场模糊等问题。为了解决部分女大学生的财富观问题、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财富观,高校思想理论战线的教师应加强生活理想教育、财富意义教育、财富获取教育、财富支配教育、财富道德及法律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生态危机这个现实问题出发,展开了对资本主义财富观的批判。以交换价值为根本的财富观忽视了自然财富的存在,只去追求无限的物质财富,越多越好、人无我有等原则成为了社会的真理,人们甚至将人生价值也定位在金钱的数量上。这种物质财富观产生了种种悖论:个人财富与社会财富增长的不相称、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疏离、物质财富增加与精神痛苦加剧的矛盾、现代化贫乏的出现、财富创造与创造性遗失共存等等,这种金钱主导的财富观最终将导致人与自然的、全球性的危机。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许多现代问题接踵而至,有的人习惯性地从西方世界寻找与借鉴走出困境的出路,却守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不用或不会用,削足适履、缘木求鱼。有的人或到《易经》里探寻强大的秘诀,或到《庄子》里追溯绝对自由的路径,或到《尚书》里寻觅共和的纲领,或到《资治通鉴》里拼凑民主和人权的旗帜,或到《论语》里寻找宪政的痕迹。殊不知当中国人茫然地到处碰壁时,西方智者却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医治现代病的良方:以义代利、以和易暴、以情补性。早在2 500多年前,晋国的大夫叔向就为官场公仆斗富的病态现象开出了一剂良方,那就是守贫修德,在流俗中点亮道德明灯。  相似文献   

13.
通过考试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的实行 ,极大推动了我国干部制度的民主化、科学化进程。但是这一制度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为推进“公选”制度的健康发展 ,关键要加强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是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野中,"以人为本"中的"人"有三层涵义,即"人"是人类、"人"是现实的个人、"人"是指人民群众。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的涵义,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程中存在着"电子"与"政务"定位不合理的问题,这必将导致电子政务的职能和作用不能充分体现出来。正确理解电子政务的本质,摆正"电子"与"政务"的关系,改革政府机构的管理模式,将是现阶段发展电子政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17.
海德格尔的"此在"的观念不同于传统的古希腊和基督教关于"人"的概念。虽然古希腊强调人是理性的动物,基督教强调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但这两者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构成了西方传统的关于人的普遍观念的基础。而海德格尔则要解构这种基础,为显现"此在"的意义扫清障碍。一旦做了这项工作后,对此在在其当下性中的"实际性"的分析便成了首当其冲的任务,而这种分析必然会涉及到时间上的"今日"。  相似文献   

18.
浅谈哲学的"无用"之"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源于智慧的发现和问题的解决,哲学思维水平制约着个体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这是哲学特殊的研究对象和特有的内在发展逻辑决定的。思辨是哲学发展也是问题解决的基本逻辑过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孔子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和发展了“周礼”,并顺应时代的要求,面对“礼乐崩溃”现象,把“礼”和“乐”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治国理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理念基础。当前我们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响亮口号,欲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而科学理论的形成是离不开继承和创新的。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应为科学理论的源头之一,尤其是孔子的“为国以礼”思想是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的。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与“依法治国”有密切的关系,主要是基于“以人为本”确定依法治国的目的性价值及“以人为本”思想有助于真正推动法治的实现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