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万军 《法制博览》2011,(13):71-71
诸葛亮用人,基本上沿袭的是汉朝“举孝廉”遗风,注重表现出来的“德行”。而好德胜于好才,必有虚伪无能之徒表演的舞台。奉行德治的诸葛亮,在用人方面极为苛刻。“水至清则;毛鱼、人至察则无徒”是史学界对他的普遍指责。诸葛亮要求众将群臣“又红又专”,如果“专”而“不红”,他宁可不要;而倘若“红”而“不专”。他却可以将就使用。“蜀汉无大将”时,有着“一颗红心”的廖化不也是作了先锋吗?自古君子真伪不可分,但真才与草包总该分得清。  相似文献   

2.
儿子刚刚学会写请假条,便声称“爱好文学”,星期六一大早就闹着要买文学作品。我被他吵得头昏脑胀,一咬牙扔给他100元,让他到正规的书店“文学类”书架上挑几本自已喜欢的,就算对他的素质教育吧!  相似文献   

3.
柳南溪 《工会博览》2004,(23):69-69
前些日子与一位作曲家交谈,他说,每当他发现一些具有音乐天赋的青少年后。总是兴奋不已。“大师”发现一棵“好苗苗”后,便关怀备至,希望他们尽快成才。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大家”明白,“小字辈”不可小视,许多音乐大师的成名作,都是在“小字辈”时完成的。  相似文献   

4.
梁山好汉攻打曾头市时,晁盖中了毒箭,神医安道全也回天无力,终于命丧黄泉。弥留之际,原本“已自言语不得”的晁盖忽然醒了过来,“转头看着宋江”,谆谆嘱咐道:“贤弟保重。若哪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这便是晁盖的“临终嘱咐”,也是晁盖的惟一遗言。  相似文献   

5.
关于胡子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人在做学问的年头,生了个儿子,就取名叫“学问”。后来胡子盛长了,又生了个儿子,便取名叫“胡子”。待第三个儿子出生,他差不多老了,老了还能生儿子,就把小儿子取名叫“笑话”。三个儿子长大了,老在家吵吵闹闹,烦死人了。他便打发三个儿子去捡柴。  相似文献   

6.
模拟考试     
某机构人事单位,听说现在流行模拟“汉考”,并且能难倒万千大学生,这天局长灵机一动,何不也来次模拟考,摸摸手下科员的底子。于是,便组织人员命题、考试,很快一沓“卷子”便呈到了他面前,局长兴高采烈地看着第一份卷子。  相似文献   

7.
一天下午,我刚走进办公室,我们班的几个小家伙便气喘吁吁地跑进来向我告状:“谭老师,陈永川又打人了……”话音末落,后面紧跟着的一群孩子便推推搡搡地进了办公室。还没等我开口,陈永川就先嚷开了:“我没打他,是他先踹我的……”看着他那委屈而又骄横的神情,我没有作声,只是摆了摆手,示意其他孩子先回教室我知道,现在跟他讲什么也没有用,  相似文献   

8.
林红林  追梦 《法制博览》2008,(18):29-29
“您退了休去做什么?”“退了休去当官。”这并不是在说笑,而是美国当今社会的一种现实。 亨德曼曾是一名律师,退休的那年,他便去竞选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市市长。自从62岁的那年被选上后,他便一发而不可收,今年75岁的他已是第五次连任该市市长了(一届三年)。也许有人会说,亨德曼当官这些年的收入一定是非常可观的了。  相似文献   

9.
鲁迅杂文的锋利,迄今未有超越者,他的秘诀之一是偏,走极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针尖才易见血。当然,偏必有差,以下一段,鲁迅从苏俄的革命文艺理论生搬硬套来的“阶级论”,可商榷处就不少——  相似文献   

10.
景升父子皆豕犬,严嵩父子皆狗彘:“大学士嵩,贪婪之性疾入膏肓,愚鄙之心顽如铁石,忠谋则多方沮之,谀谗则曲意引之。”他那“眇了一目的”独眼龙儿子严世藩呢,尤其卑恶,其“熟谙中外官吏饶瘠险要,责贿多寡,毫发不能匿。”过的是奢侈无比的混账生活,比如每要吐痰,必叫丫鬟张口接之,谓为“肉唾盂”,便器马桶都制作为女性形态;对待忠良,则“妒贤忌能,一忤其意,必致之死。”如时人所言:“嵩位极人臣,贪得无厌,世藩狡鸷,擅执父政。天下之人,视严嵩父子如鬼如蜮。”可谓是恶贯满盈,坏事做尽。  相似文献   

11.
梁发芾 《法制博览》2009,(16):32-33
朱元璋打天下,历尽辛苦。坐了江山后,他就规定,每顿饭必有粗菜,让后来的皇帝们“知外间辛苦”。这成为明朝白始至终的一个家法。据说这是明朝宫膳制度中最有特色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在招待外国贵宾的宴会上,有广东人用鸡做的佳肴。在欧美,鸡肉是远逊于牛肉的便宜货,用来招待贵宾,实在不至于“鸡腿打人牙关软”。一般外国客以为中国人生活水准低,也不便多话,只避了不挟这菜就是。但有个客不一般,他就是基辛格博士,他暗想:中国人并不耳目闭塞,既这么做,必有道理。便挟一块尝尝,这一尝不要紧,皮脆肉滑,细嫩鲜美,回味无穷,哪儿是一般美国鸡可比? “这是什么鸡种?”他问翻译。  相似文献   

13.
外公老先生     
黑毛 《工会博览》2010,(6):47-48
我的外公是姜炳元老先生。外公若能听到我这样称呼他,该乐得合不拢嘴了。每次当他自娱自乐地唱戏,念到“老先生”几个字时,便变得更加的兴奋起来,摇头晃脑,陶醉极了。在外公心目中“老先生”是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是值得崇敬的人。外公一辈子是个农民加石匠。可他实质上是不折不扣的艺人,博爱仁慈的长者,乐天知命的智者。外公无愧“老先生”的称号。  相似文献   

14.
朱元璋打天下,历尽辛苦。坐了江山后,他就规定,每顿饭必有粗菜,让后来的皇帝们“知外问辛苦”。这成为明朝自始至终的一个家法。据说这是明朝宫膳制度中最有特色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陈桂棣  春桃 《法制博览》2008,(17):24-33
家喻户晓的“包青天”包拯,大家习惯称他为“包公”。他生于北宋真宗成平二年,即公元999年。他虽为官只是二品,却逾千年而享有盛名。每当世风日下,腐败弥漫,忠贞之士遭受压抑,劳苦大众溺于水火,正气不得伸、有冤无处诉的时候,人民便会想到这位敢说真话、敢斗邪恶、为民请命的著名清官。包公实际上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正直之神”。  相似文献   

16.
《法制博览》2009,(11):46-48
娥皇、女英是远古时期帝尧的闺女。当初,帝尧为了选好接班人,便派了两个宝贝女儿嫁给他,到他身边做“卧底”,以期考验备选国家领导人舜的德行品质。  相似文献   

17.
文楚 《法制博览》2009,(17):49-50
程咬金.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小说人物。他原名程(粤音咬)金,后称程知节,是隋末唐初的人,在小说《隋唐演义》中,写成程咬金。他在隋末曾跟从李密、王世充等,后来跟随李世民,讨平隋末群雄,到唐高宗时,官至大将军,后因率军西征无功而罢官,这在正史中有传记载。在小说中,他是一员福将,用一对板斧为武器,武艺不太好,但运气却好。打仗时,遇到不强的对手,三板斧已经奏功,遇到强的对手,耍完三十六道板斧,仍无法取胜,便拍马逃去。现在也有“程咬金三板斧”、“三十六道板斧”、“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等谚语,便都出自这些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18.
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但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对其量刑规定的“应当从轻、减轻”的“必减主义”,不但与司法解释相矛盾,而且不能很好地应对实践中发生的形形色色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借鉴已有实证研究成果,本文从现有规定、刑罚的预防功能、刑罚个别化、被害人的认可度等角度,认为“必减主义”应当进行适当的修正,采取量刑上的“得减主义”,根据未成年罪犯的具体情况,对其决定是否减轻、从轻处罚及减轻、从轻幅度,从而更好地预防、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一念之差     
湖南郴州有个年轻摩的司机名叫刘石清.一天在街上揽生意时,见一个两岁左右小孩在啼哭,他上前询问.小孩说不清家庭住址和父母姓名,刘石清便将小孩带回家中,交其母看着。他说:“我本来是出于一片好心,过两天如无人寻找,便将孩子送到派出所,请警察帮忙查寻小孩的亲人。”  相似文献   

20.
清朝官场有一种习惯,长官对属下如果太客气,就表示不把他当自己人,反而挨骂越多的,越会成为红人。自李鸿章以来,这就成了莫名其妙的惯例。李大人嘴中的“贼娘的好好干”,便等于“慰勉有加”的口头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