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反腐倡廉小说在文坛逐渐火爆 ,以至形成一股不可遏阻的文学思潮。这种现象 ,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看 ,有着深层的社会根源及文化内蕴。反腐倡廉小说的创作 ,证明江总书记“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方略提出深得人心 ,是正确的、及时的、有力的。  相似文献   

2.
试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重要思想,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治国方略.本文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两个方面,论述了实行这一治国方略的紧迫性、必要性.进而又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等方面,探讨了坚持这一基本治国方略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安邦 《前沿》2002,(11):124-126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和基本方针。二者虽然范畴不同 ,但却是相辅相承 ,相互促进 ,具有内在统一性。笔者就此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一、社会主义条件下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内涵及其特征1、社会主义条件下“依法治国”的内涵及其特征依法治国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其特…  相似文献   

4.
同时强调德治与法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抛开其人治糟粕,其中仍有不少东西值得借鉴。事实上,法律和道德所共有的正义性原则正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的关键因素。在处理二者关系上,必须强调依法治国是前提,这样二者才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法家的一切从法而断、依法办事的法治思想和儒家的德主刑辅、注重教化的德治主张,对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达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才能保障我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江泽民总书记代表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古今中外一切治国经验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对我们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思想的运用和发展,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贡献。正确理解和全面贯衡这个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7.
8.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新时期指导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科学内涵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科学内涵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先进性表现在其指导理论、政治载体、经济基础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杨怀中 《理论月刊》2001,(12):11-13
法律和道德历来是国家治理的两个基本杠杆,"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才是完整的治国方略,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是当代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韦有多 《桂海论丛》2002,18(1):24-26
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领导核心.我们在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过程中,既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更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三个代表"与"以德治国"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杨安和 《前进》2002,(5):6-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进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有法可依的局面已经基本实现。在我国的法制建设已经取得巨大进步、依法治国已形成广泛共识的今天,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这是对治国方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张方 《理论月刊》2002,(6):49-52
中国传统小说人物论深受绘画美学的影响,画论中的“传神写照”、“气韵生动”以及“虚实相生”较早地把“有无”、“虚实”的观念化作绘画艺术的规律及命题。这些规律及命题被小说理论批评所借鉴,形成以“传神”为旨趣的人物形象之论。中国古典小说中人物形象以“白描”为特长,而“白描”手法能给读者提供极富弹性的想象空间,是所谓“笔外神情”。“传神”既是中国传统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征,也体现为小说家写人的艺术经验和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3.
贺利 《前沿》2004,(7):182-184
在 8 0年代中后期 ,新写实小说注重“写实” ,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 ,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它不屑于相信生活中已有崇高 ,以写真为主要特征 ,把文学的视点下移 ,把视野拓展到普通人的现实中去 ,体现了求“真”务“实”的艺术精神 ,丰富了新时期文学创作 ,开创了一种更为丰厚、更为博大的文学境界。  相似文献   

14.
温奉桥 《青年论坛》2002,4(1):106-107
本文从现代主义的“无名”性存在和现代心理学“焦虑”人格的角度 ,以《废都》为例 ,来解读贾平凹小说的现代意识。“无名”与“焦虑”是现代人的精神徽记 ,《废都》因其准确深入地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状态 ,而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废都》是一部充满现代感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以德治国必须从严治党,提高党员的道德素质。新时期党的思想道德建设重心,应放在贯彻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加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上。为增强党员道德修养的有效性,必须确立新型的“德治”观,把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在日常生活中模范地遵守社会公德,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在本职岗位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发扬民主,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提高党员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6.
“德”字的原始义与初民的日月星辰等光明崇拜有关。由于日月普照大地 ,化育万物 ,因而引申出规律、公正、施惠、爱民、感化、报恩、诚意等等政治哲学义和伦理道德义。在社会主义社会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德”字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毛泽东提出了“德育”概念 ,邓小平提出了“德才兼备”要求 ,江泽民提出了“以德治国”方略。而“德”字的种种传统文化含义都将在“以德治国”方略中展示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现代政治文明的演进和传播,使民主日益成为一种神圣价值,以至于当今时代的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必须从某种“民主”那里取得合法性。然而,民主的神圣性并不意味着民主的现实性,民主要成为一种现实,有赖于一种有效的政治制度的支撑。总的来看,现代社会已经逐渐形成了两种实现民主的政制形式,即行政集权民主制与道德集权民主制。作为民主政制以及社会治理的两种范式,它们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一定的必然联系,但与现实中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实践又有一定差异。行政集权民主制的发展、运行机制及其边界由于各种原因,…  相似文献   

18.
事象、关系、过程--兼论"物"、"心"和"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仲牧 《思想战线》2001,27(5):1-12
"事象"包括各种实物、现象和事件,"事象"是有形象、可观察感知的.事象世界有众多关系网络,事象和关系网络均处在动态过程中.事象、关系、过程是三个基础性的哲学范畴,事象理论、关系理论和过程理论是研究哲学问题的三个重要的理论前提和审视方位.由此出发,重新考察"物"、"心"和"人"三个古老的观念,分析传统哲学对三者作出的实体主义解释和本体论预设.进而指出,所谓物、心、人不过是事象中的三个"相",关系网络中的三个"极",动态过程中的三个"态".  相似文献   

19.
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一些新生代作家大多接受了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片面吸收了一些消极因素,她们的写作带有明显的商业主义、虚无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的倾向,她们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后现代性迷失状态。  相似文献   

20.
没有明天的故事--论白先勇小说的"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东 《台湾研究集刊》2002,(1):82-86,112
白先勇是一个时间感非常强的作家。对时间的深切感受缘于少年时代孤独、寂寞的心理体验。白先勇以充满人道主义的情怀关注最普通、最痛苦的人群 ,真诚地表现他们在时间里的挣扎。无疑 ,在他看来 ,这些人都是没有明天的。白先勇小说里的时间是不统一的 ,可以简单归纳为三类 :流动的时间、凝滞的时间和超越时间。在此基础上 ,本文继而探讨了造成白先勇时间观分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