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梳理了有关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规制,分析了当前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法律规制的一些不足,并重点从原则依据和基本内容两个方面,提出了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法律规制的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2.
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当突发事件发生后,采取科学正确的应对措施,会大大降低事件的影响后果。对于企业而言,扼制重大事故的发生,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还涉及到公众的生命、财产及环境的安全、社会的稳定。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信息网络体系、编制科学系统的应急管理预案、提高领导干部的应急管理能力等,都是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当前,随着国社会经济转型,网络普及,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发生巨大变化,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呈现出易发性和较大的破坏性,这导源于缺乏预防机制和处置不力建立。强化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一是要建立预防机制,提高学生突发事件的应对知识,加强学生心理干预,重视常态管理;二是要建立应对机制,应成立应急小组,建立并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动态监控和干预机制;三是要建立完善的沟通体系,加强与媒体的互动加强内外的交流沟通。  相似文献   

4.
现今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事件发生后社会上会传播各类事件相关信息,公民若不能对信息进行正确有效识别,财会被不实信息影响误导,产生恐慌,引发危机,对社会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在突发事件中如何快速有效地进行信息发布,使公众了解实情,消除恐慌,稳定社会秩序,是现今急需思考的一个紧迫问题.本文结合公共管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理论要素,对突发事件政府信息发布的策略进行归纳总结和创新,提出政府应事前做准备,并对公众的信息需求诉求进行分析,在不同事件中运用不同的科学合理合适的发布策略,把握事态发展情况,进行多渠道快速有效有针对性的信息发布和双向沟通,引导舆论,辟谣和消除恐慌,使社会恢复正常秩序,实现快速有效地应对解决突发事件公共危机.  相似文献   

5.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是现代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科学高效的应急管理,必须要完善应急法律规范,实现应急管理的法制化。本文明确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行政应急权和自主管理权,从而确定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地位。在此,呼吁国务院应尽早出台《校园安全法》,建议设立专门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对高校突发事件进行合理分类,并落实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检测、风险评估、应急处置和事后处理等各项职责;设置信息公开机制,确保学生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0年在贵州省进行的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文献分析等方法,对贵州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贵州省突发事件频发,种类繁多、波及面广、损失巨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存在缺乏科学的预测预警机制,先进技术使用和引进率不高,专业人才缺乏,应急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权责不一致,人力不足等问题。应从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加强危机管理教育、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律制度等方面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7.
从2011年723温甬动车事故实例入手,分析重大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强、影响广泛、扩散度高、危害性大等特点。提出对突发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政治冲突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伦理道德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对策,揭示重大突发事件的管理决策重点在于及时公布事件真相、建立经济保障应急机制、组织心理危机专业队伍、大众传媒全方位报道。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网络突发事件呈现频发之势,已经引起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多数地方政府已经初步建立起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分析机制,并划定等级、建立规范,不断提高网上舆情信息监控处置水平和网络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但是各级地方政府在处理网络突发事件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响应速度慢,反应迟钝;处理方法简单粗暴;部门间难以形成合力等等。因此,要加强网络突发事件政府应急管理,就必须建立网络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制度;加强培训,提高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健全组织机构,成立网络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完善网络突发事件舆情监控工作机制;高度重视善后处置和恢复工作。  相似文献   

9.
道路突发事件处置效果直接影响到事件危害的程度和范围.目前专门针对道路交通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多,存在管理体系不够完善、联动机制未有效建立、专项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民警普遍缺乏突发事件的预判和现场处置能力、大数据运用不充分等问题,往往使道路交通突发事件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突发事件频发,已明显阻碍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建立和完善民族地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需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健全预警防范机制、加强危机防范意识以及建立科学的信息传递机制等四个方面入手,以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民族地方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监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罪犯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保证监狱的安全稳定,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构建监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健全监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系统控制;完善监狱多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助于维护国家监狱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我国对于非常态事件进行规制的一个开始。它作为一部基本性法律弥补了立法空白、衔接了法律与预案,对于初步建立突发环境应急法制体系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法制体系是由历年来的各种法律、法规、预案、规章等制度组成的,立法思想的脱节、内容的落伍、衔接的不畅致使整个体系危机重重。本文分析了该法对于环境应急法制的积极意义和问题所在,并提出了一个从修订预案和清理制度入手来解决当前该体系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突发事件概念频频见于党和政府重要文件、权威媒体报道和各类专业人士的研究成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突发事件概念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其内涵和外延、基本称呼、动词搭配等都在不断发展变化。本文采取历史分析法,通过分析《人民日报》相关报道、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等文献,总结了突发事件逐渐从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军事外交领域(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到关系到社会稳定的社会治安领域(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3年),再到涵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大类事件(2003年之后)的发展、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建立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机制,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加强群众监督、提高应急效率、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为此,要进一步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预警信息发布机制,构建多层次的信息公开平台,加快信息公开的法制化建设,建立与媒体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同时要坚持信息公开的主动及时、真实有效、口径一致、正确引导、实时监控等原则。  相似文献   

15.
成功的突发事件处置有赖于政府与媒体之间的有效沟通助力。当前,政府处置突发事件中与媒体的沟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加强政府部门在突发事件中的媒体沟通工作,必须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发布信息、实现政府部门与媒体良性互动、加大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力度以及加强专业化媒体沟通团队建设和培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 ,日益增多的社会突发事件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 ,而传统的社会管理机制在应对此类事件中已是力不从心。建立在公民知情权基础上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通过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实行信息自由来减少突发事件对社会的冲击 ,因此在维护社会公共安全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在我国 ,由于信息公开制度还处在起步阶段 ,所以急需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从服务型政府视角来看,以人为本是应急管理的基本理念;权力规制是应急管理的核心保障;比例原则是应急管理的“帝王原则”;公众参与是应急管理的关键要素。《突发事件应对法》立法在这些方面有得有失,总体而言是一部成功的立法。  相似文献   

18.
马航失联事件是一场国际性的突发事件,鉴于事件本身的特殊性,信息公开法的适用应区别于常态,包括信息公开主体、可公开信息的范围以及不可公开信息的范围,都要做相应的调整。信息公开的专业性程度,对消除谣言,维护社会稳定,组织高效的救援工作起着决定性作用。透过该事件的分析,对我国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不仅是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应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演化趋势难控制、爆发周期难预测、产生危害难消除等特征。文章从基础逻辑、行动逻辑和结果逻辑三个方面阐述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逻辑理路,指出存在政府应对不精准、社会参与不充分和网民参与不积极等困境。在此基础上,从政府、社会、网民的角度提出强化政府主导、提升社会协同、完善网民参与等优化路径,旨在提升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实效。  相似文献   

20.
突发事件起因复杂,前景难测,这为外交调研带来了信息不确定的困难.从广义方面说,几乎各种类型的外交调研都是在信息不确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这就需要外交人员学习在信息不确定条件下的调研方法.本文通过分析信息推理法、归谬法和综合法,为新中国外交界部分成功的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就如何克服调研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干扰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