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却不断在恶化,已经严重危害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是,鉴于许多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不直接损害特定人的利益,在传统的民事诉讼理论的指导下创制的法律,不能有效地约束和制裁这些行为。近年来,许多学者和专家也呼吁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并对在我国实行环境公益诉讼进行了理论研究和论证。文章在此基础上,先从立法的理由、立法的法律基础对在我国进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立法的急迫行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述,然后细化分析了具体立法时的几个关键问题,对建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原告胜诉奖励机制是一种以原告为奖励对象的激励手段。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引入原告胜诉奖励机制可以解决我国环保组织资金难的问题,从而改变多地环保法庭无案可审的尴尬处境。我国原告胜诉奖励机制尚处实践探索阶段,制度设计还不完善。应当基于已有立法和司法实践,借鉴发达国家相关经验,以受奖励主体、胜诉标准和奖励资金来源为中心,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胜诉奖励机制。  相似文献   

3.
4.
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首次规定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但目前我国法律对于该制度的相关规定尚不健全,还需进一步的探讨和完善。文章立足于当前的立法及司法实践,探讨了检察机关参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合理性及可行性,并作了具体的制度构想。  相似文献   

5.
自《民法典》出台以来,围绕第1232条有关环境领域的惩罚性赔偿适用的问题,学界一直存有不少争议。特别对于惩罚性赔偿能否运用于环境公益诉讼这一问题的争论尤为激烈。尽管在审判实践中已有不少法院选择支持适用惩罚性赔偿的诉请,且最高法也出台了相关的司法解释,但此举是否与立法的本意契合仍需推敲。本文着眼于环境公益领域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困境与现实需求,在探寻环境公益领域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正当性的同时,重新审视其构成要件,以求二者之间能达成适配。  相似文献   

6.
民事公益诉讼是当今社会议论较多的问题之一。我国在进入21世纪后,国有资产流失触目惊心。据相关部门统计,每年国有资产流失至少1000亿元,日均流失3亿元。面对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作为国家利益的捍卫者,检察机关有必要更有责任出面挽回损失,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下面我们就对检察机关参与民事公益诉讼的必要性、提起方式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一下分析。  相似文献   

7.
证明责任分配主要解决要件事实真伪不明时如何裁判的问题。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设计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合理分配证明责任。我国已有关于环境侵权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法律规定并不具直接扩大适用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可能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被告双方都有各自证明责任的范围,因果关系推定体现了立法者保护弱者的价值追求,与之相关的证明责任倒置理论需要澄清。《最高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填补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证明责任分配法律文本缺失之不足,其中的多个法律条款有利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审理,但相较《征求意见稿》而言,其对个别条款的处理存在明显不当,是一种倒退,必须予以正视。  相似文献   

8.
现行的民事原告资格的立法模式,从法律制度设计上排除了公益诉讼存在的可能性,民事公益诉讼中的原告除直接受到公益违法行为侵害的个人或组织以外,还可以是非直接受到侵害的个人、相关社会团体和人民检察院。  相似文献   

9.
民事公益诉讼的提出是当前侵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大量涌现却得不到适当解决的情势所需.民事公益诉讼的目的,是立法者基于其客观需要和民事诉讼、民事公益诉讼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而预先设定的理想目标.它是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构建的逻辑起点,由此论及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则、管辖、原告资格认定、诉讼受案范围、证明责任分担、诉讼费用等内容,目的是对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的全面确立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确立,对完善我国环境司法制度,更好地保护环境公共利益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然而,这一制度在起诉主体以及判决资金的使用监管、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体系的建立等具体规则上,立法规定不明确,制度不完善,不利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落地及其应有作用的发挥。面对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发展诉讼当事人理论,明确和拓展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确认公民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当事人资格,健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相关制度,以更好地保护环境公共利益,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民事公益诉讼的法律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在现代法律制度中,民事公益诉讼在美国得以完善。现代社会出现了一系列消费者权益侵害、环境污染等涉及公共利益的公害案件。不可否认民事公益诉讼对于切实保护公共利益,完善民事权利救济途径、促进法治进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也是维护公民诉权、保障公民参与国家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了民事公益诉讼的发展史,分析构建民事公益诉讼法律制度的理论依据,从立法、主体、受案范围等几个方面着手完善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民事诉讼强调原告必须是纠纷的直接利害关系人,这种原告适格的理论使得许多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纠纷得不到解决,其原因关键在于我国未建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因而对民事公益诉讼的理论、实务进行探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快速发展,引入调解参与其中的案件也逐渐增多,如何规范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调解适用,促进这一机制更加规范有效发挥特有价值,这一问题亟待研究.虽然我国立法层面对这一问题有所涉及,但相关规定略显模糊,一定程度影响了这一制度的实践可操作性.调解制度的灵活、高效、低成本优势使其适用具有合理性,在提高办案效率的同时,兼顾公益保护平衡,司法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效果.调解制度存在的局限性,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寻完善调解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启动、公告、审查等程序安排,引导民众有序参与,力争实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双赢.  相似文献   

15.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国家利益着眼于国家的整体性。社会公共利益具有程序利益主体与实体利益主体相分离、受法律特别保护的特点。国家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在实质上具有交叉关系,但在我国法上二者却完全不同,国家利益优位。社会公共利益优位于侵权人的利益。受害人的利益优位于社会公共利益。优位利益的"代言人"应享有充分的程序性利益,但也应注重实质公平,并符合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同时应尊重和满足国家利益。有必要完善并严格执行诉前程序,以尽量避免"诉监合一"双重角色下的检察机关预设审判结果。有必要处理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民事私益诉讼之间的界限与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16.
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尚在发展初期,由于民事实体法依据的缺失导致实践中出现诸多问题,影响制度运行的效果。构建逻辑自洽的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体系是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最高追求,但面临社会公共利益概念难以明确的困难,直接将社会公共利益类型化的具体形态作为法律保护对象并规定相应的保护方式,对侵害行为克以相应的民事责任,是一种可行方案和务实选择。  相似文献   

17.
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并且越来越多的环境纠纷呈现出公益化的趋势。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自1998年以来,环境纠纷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递增,去年仅投诉到环保部门的环境纠纷就达到40多万件。如何妥善解决环境纠纷,维护环境公益,已经成为环境保护之目标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民事公益诉讼的公共利益界定、概念、特征等问题,理性分析民事公益诉讼的价值及固有局限,分析民事公益诉讼在外国的情况以及在我国的演进,提出在我国实施民事公益诉讼是必然趋势但同时要做到循序渐进,表明构建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若干具体思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有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纠纷.民事公益诉讼作为针对危害社会公益的违法行为提起诉讼、维护公共利益的司法救济措施,已日渐为社会各界所认识.基于目前我国立法层面有关民事公益诉讼规范的欠缺,从可诉范围、立法模式、体例、具体程序设计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为构建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作出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20.
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确立了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但仍需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则。就民事公益诉讼的提起主体而言,宜将其中的“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团体”具体化为检察机关和民间公益组织。检察机关作为民事公益诉讼主体具有宪法和法律依据,是其法律监督机关职责所在,且具有其他主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以及相关民事公益诉讼的实践尝试。民间公益组织的成立具有公益目的,且具有专业性,根据诉讼信托理论,亦是民事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我国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在设立之初,不宜将公民个人纳入到提起主体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