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对于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特别是对于无产阶级领袖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呢?这是需要  相似文献   

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命题再阐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牛方玉 《理论学刊》2008,2(1):101-104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创造者命题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历史事实层面的,通常提法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一个是历史价值层面的,相当于汉语表达习惯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作为历史价值层面的特殊命题,"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有其具体的确切的内涵."人民群众"是指无产阶级先锋队及其联合的力量,"历史的创造"是指自觉的人类历史的创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深刻地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时代视角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达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3.
嵇睿 《理论研究》2022,(4):58-64
“两个确立”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成就和百年奋斗经验的全面总结和科学认识。“两个确立”这一重大理论命题具有三重理论意蕴,马克思的权威理论是“两个确立”的生发起点,厘定了“两个确立”的三种权威思想,即政党权威、政治权威、社会权威;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两个确立”的建构主线,明确了“两个确立”的三大理论前提,即人民群众能否创造历史、先进政党能否推动历史、英雄人物能否洞察历史;马克思的实践理论是“两个确立”的逻辑归宿,肯定了“两个确立”的三重实践导向,即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方向、明确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遵循、提升了中国式政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效能。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有助于正确理解“两个确立”的理论必然。  相似文献   

4.
第一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在对待人民群众作用的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造历史,这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之一。如何看待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同如何解决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5.
朱丽 《世纪桥》2011,(3):36-37
在文明与民主程度相对较低的历史发展的早期,“英雄人物”在创造历史中的指引作用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文明的发展,普通民众的民主观念得到提升,他们越来越自愿地介入社会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中来,此时,“英雄人物”的作用得到削弱,民众创造历史的力量得到释放,历史就越来越表现为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6.
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和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邓小平同志发展了历史唯物论的群众观点,在实践中使之更为具体化了。一、以人民群众为本毛泽东曾经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  相似文献   

7.
建国后,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一直是哲学和史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建国初期,围绕翦伯赞关于要承认封建剥削阶级,脑力劳动者对历史的推动作用的观点,学术界展开了第一次大讨论;之后,围绕“农民动力论”的是与非问题,学术界展开了第二次大讨论;近几年,围绕黎澍提出的生产的历史是由劳动者创造的,此外的历史是非劳动者创造的观点,学术界展开了第三次大讨  相似文献   

8.
一、多元化价值观的出现与主导型价值观的由来历史的进程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是由先进的文化发展方向所引导的,是由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面貌、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来面对这一历史阶段呢?以往提倡的“大公无私”、“毫不利己”在现阶段还行得通吗?  相似文献   

9.
“建最美上饶市,做最美上饶人”,这个寄托着无数饶城人民夙愿的上饶梦,今天离我们如此切近.在这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上,两个“最美”的上饶梦怎样实现?笔者认为:上饶实现两个“最美”,科学发展是前提,制度建设是保障,真抓实干是关键,凝聚人心是基础.  相似文献   

10.
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两个确立”,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而言,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唯物史观在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承认和肯定领袖人物在推动社会变革、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中具有开创性、引领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群众最……     
闲暇无事,翻阅前些年的报刊。李瑞环同志在天津工作时讲的“群众最可敬,群众最可爱,群众最可怜,群众最‘可怕’”这段话又映入眼帘。细品之,选四个“群众最”饱含哲理,能让人颇感震动。 “群众最可敬”——道出了历史的真谛。一部漫长曲折的人类社会发展吏,就是一部人民群众不断创造和撰写的历史。想当年开国大典,毛泽东同志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振臂三呼:“人民万岁!”那雄浑高亢的历史最强音,为人民作出了历史性的庄严评价。《左传》说:“立德、立功、立言之人虽久不废,谓之不朽。”那么立史(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岂不是更可敬,更不朽?  相似文献   

12.
《福建党史月刊》2013,(16):54-54
把人民群众比喻为“动力”。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向党的七大提交的书面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我们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发展中,深刻认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我们党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不懈努力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回顾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理论创新并指导实践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两点重要的启示。第一,科学的理论必须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变革的实践,如果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就不能成功。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被运用于中国并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  相似文献   

14.
《世纪桥》2021,(5)
党风廉政建设是党保持纯洁性、先进性、革命性、人民性和时代性的必然之举。人民群众在党风廉政建设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理论维度、历史维度、实践维度和价值维度四个方面,分析阐释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党风廉政建设的基本力量、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党风廉政建设历史进程中的动力因素、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党风廉政建设的价值依归四个命题。中国共产党百年党风廉政建设中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人才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认识论把握了历史运动的客观规律,认为历史的主体是人民。因而在价值观的体系中,人民是价值主体,也是评价主体。邓小平人才观和价值取向,就定位在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这一点上。他始终一贯地认为,作为人才来选拔和任用的人,一定要“为人民造福”。他说:“用人的政治标准是什么?为人民造福,为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贡献,这就是主要的政治标准。”(《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1页)这里讲的“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事业作贡献”,归根到底还是为人民造福。 邓小平同志在这里把“为人民造福”称为用人的政治标准,同时这也是评价人生的价值标准。他说:“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  相似文献   

16.
群众怎么了?     
近几年,在反腐倡廉、惩治贪赃枉法的大旗下,正义之剑高悬,一个个职位不低的高官或下地狱或进班房,不禁使人心大快,山呼苍天有眼。然而,这些人在最后的交代中都有近似于以下内容的话:由于放松了学习,没能坚持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降低了要求和标准,以致走上犯罪的道路。在此,笔者不禁要问那些人和持有那种观点的人:群众怎么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当年,毛主席在对待究竟是群众创造了历史,还是英雄人物创造了历史这个问题上,力排众议,做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正确结论。这不仅因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也是支撑上层  相似文献   

17.
《关于建国以来党酌若干历史问题飩决议》指出:“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之一。”为什么说这是一项根本任务呢?首先,这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一个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就是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由人民群众当家做主,而不是由剥削阶级对广大人民群众实行统治,这是社会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历史条件下的新的发展阶段。邓小平理论以“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本出发点,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现实价值目标,体现了邓小平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性的深刻认识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一贯坚持、倡导的统一的是以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与人民群众历史地位、人民群众的价值要求及其自觉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创造的现实统一为基础,以人民群众的创造能力为标志,围绕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这一普遍存在的基本价值的实…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要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江泽民在讲话中用三句话作了明确的概括,这就是“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句话,从基础条件、创造主体,以及根本目的这三个方面,揭示了“三个代表”要求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我们深入理解“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陈永 《实事求是》2002,(1):21-22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 ,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的领导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拟就“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论断 ,谈谈个人学习的心得和粗浅认识。一、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基本理论的政党。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始终坚持“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过程的真正主体 ,“人民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