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代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握历史方位的新意涵、立足乡村振兴的新战略、理解青年发展的新需求,通过组织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农村青年。要引导农村青年正确认识新时代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趋势,树立现代生态意识、法治意识和公民意识,使农村青年真正成为新时代的奋进者和开拓者。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视野中的新型青年农民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培养一支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青年农民队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关重要。由于历史、制度、观念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造成了目前广大农村青年整体素质的偏低,这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此,加快培养新型青年农民,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现实而又紧迫的重要任务。一、培养新型青年农民的现实价值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涵、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变化日益剧烈的新形势下,只有提高广大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综合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  相似文献   

3.
吉安县在农村、社区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广泛开展“三培养一推荐”活动,扎实推进“党建带妇建”工作。 一是在农村、社区,通过深化“双学双比”、“巾帼示范村”创建等活动,把有文化、有经营头脑的青年妇女培养成致富能手,把青年女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女致富能手培养成妇女组织干部,把妇女组织干部推荐为农村(社区)“两委”候选人。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青年的单身问题日益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农村青年被迫单身的现象在人口流出地农村普遍出现,显然是有着一个更大的结构性的背景的,这一背景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下外出务工带来的农村女青年的流出。就本文的调查来看,农村青年单身问题较之于城市青年单身问题,有两个独特的方面:一是农村青年单身问题主要是男性青年的单身问题;二是农村青年单身是一种被迫性的单身,农村青年感到的更多是无奈和压力。  相似文献   

5.
着眼青年“四求”心态培养新型农民何新发如何培养和造就一代新农民?笔者认为:必须了解当代农村青年的心理特点,即求学、求职、求富、求乐四求心态,有的放矢,结合实际,才能卓有成效地培养和造就一代合格的跨世纪人才。一、着眼青年"求学"心态,加大教育投入,夯实...  相似文献   

6.
韩弘峰  李飞星 《前沿》2014,(9):126-129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我国在知识型农村青年培养方面存在着经费投入不足、培养实效性不强、网络平台信息共享程度低、缺少立法保护和管理制度等问题。加快知识型农村青年培养,重点要理顺实体培养与虚体培养、当前需求与长远发展以及培养结构、培养规模、培养质量与培养效益间的关系。需要深入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尊重培养客体的学习诉求,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面向各地现代生态农业体系和新农村建设,依靠科学的管理体制等途径破解难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纵深推进,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务工青年逐步脱离传统乡村农耕文化而与城市工业文化联系日趋紧密,农村青年逐步分化为"乡土青年"和"务工青年"两大群体。伴随着农村青年群体的分化,乡土青年与务工青年的文化观念发生了极大变化,尤其是在婚姻情感、精神信仰、生活伦理、公共精神和社会认同上。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城乡社会流动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乡土青年转化为务工青年,农村文化面临着持有者老龄化和文化断层,农村文化日益式微,离散型、分散性、无根化成为农村文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面对留不下来的大都市与回不去的故乡,农村青年的归宿选择成为问题。网络问卷调查表明,不同学历农村青年面临职场分割的现状,教育分层效应影响着农村青年未来发展规划和安家地点的选择。农村青年表现出"发展型"的规划目标,对未来较有发展信心,在具体路径上仍有一部分农村青年将返回家乡县城或村庄,在情感认同上表现为城乡双重认同。农村青年群体的生涯路径规划从而呈现动态而多样化的总体特征,这既是教育分层效应持续作用的结果,也是农村青年在新的经济地理格局和国家城乡发展政策背景下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9.
就地城镇化对本地农村青年的成长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对珠三角G市D区的调查,我们发现,农村青年在就地城镇化过程中经历了身份特征、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路径的城镇化转换。就地城镇化一方面促进了农村青年"人的发展",使农村青年借以获得更丰厚的集体经济分红和土地升值红利,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培训,开拓更广阔的职业空间以及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但另一方面,部分农村青年在就地城镇化转换过程中也表现出种种不适应,从而陷入价值认同困境、职业发展困境、社区参与困境和群体融合困境,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农村青年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政府、社会的高度警觉和重视。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的、更高的需求。几年来,在各级党委的领导和各部门的支持下,不少地区(?)把"青年之家"等农村文化活动阵地的建设纳入了当地建设文明村(镇)的规划之中,从而使它得到了比较迅速的发展。一些省、市建立青年文化活动阵地的村(镇)已达百分之六十以上。它们越来越吸引着农村青年,成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发展很不平衡,与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相当一部  相似文献   

11.
对四例安徽农村青年的城镇化进行后续性思考,将农村青年的城镇化分为主动城镇化和被动城镇化两种类型,提出农村青年城镇化具有对其他农村青年起到示范效应、提高农村家庭可支配收入、体现农村青年社会行动的理性化等积极意义,并通过分析农村青年的城镇适应与发展困境,提出增强农村青年城镇发展可持续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钟淑颖 《小康》2023,(11):76-7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青年人才严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普遍问题,如何吸引更多的青年下乡、返乡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农村青年后备干部是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人才力量。研究发现,在基层治理转型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中西部地区的县域政府为了优化村级组织的人才基础,缓解村级治理压力,通过公开招考渠道向村庄制度化地输入青年后备干部。在实践中,这一基层干部供给制度表现出选聘和培养环节分离的特点,农村青年后备干部由于难以正式进入村治队伍,面临去留不定的发展困境。后备干部制度的不完整嵌入、发展激励与培养预期的错位、制度目标偏差下的能力锁定,共同形塑了青年后备干部的发展困境。青年后备干部群体的职业际遇,反映出后备干部制度设计与乡村治理需求之间存在张力,国家制度嵌入社会的过程中仍需要重视基层社会治理的适配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党建研究》2012,(1):41-42
李源潮同志近期在出席全国大学生村官培训班时指出,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大学生村官要自觉把人生选择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到农村去拜人民为师,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增长才干,培养对农民朋友的深厚感情,努力成为国家与社会各行各业的骨干。李源潮同志指出,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可靠接班人的重大战略工程,有抱负、有知识的青年大学生要响应党的号召,主动到农村去经受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的“金光大道”──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的优化开发杨思春江泽民同志1992年12月24日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中国人民的小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困难的就是推进广大农村的现代化,最艰巨的就是造就一批建设现代化农村的新型人才。然而,我国农村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有技术、懂管理的新型农民大军尚未形成,农业科技人员基本上是面对文盲、半文盲、科盲推广农业技术。农民的素质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优化开发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农村的“小康”将成为空话。农村青年劳动力的现状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青年的就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1978年,非农业劳动力在农村中所占比例为10.3%1989年,仅乡镇企业职工总数达9366.7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2.88%。(资源来源于《统计年鉴》1980年、1990年)其原因主要是:(1)农民重新获得了择业自由,长期束缚的生产力得到了解放,隐伏着的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显露出来。(2)从事种植业的比较利益较低,又刺激了劳动力,特别是青年劳动力向种植业以外的行业、产业转移。特别是,长期以来工农业产品比价严重不合理,工农业部门  相似文献   

16.
农村青年学习实用科技的高热情农村的未来在青年 ,农村的发展更在青年。当代农村青年对知识与技术的追求正成为他们鞭策自己、投身实践的不竭动力。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新一代青年在崛起 ,更看到了土地上所孕育出的无限生机和希望。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 ,对文化的崇尚是我们这个国度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影响之广、作用之深 ,早已固化于人们的灵魂之中 ,左右着人们的选择。在斯文扫地的年代 ,我们能看到它的影子 ;在文化昌盛的今天 ,我们更能感受到它的张扬。人们大概都会记得“文化大革命”后期展现在中国大地上的这样一幅矛盾…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关于教育青年做“四有”新人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做好青年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一、要教育青年做“四有”新人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对青年的培养和教育问题。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也是极为关注青年教育工作的。我们党执政以来,邓小平一直把培养青年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思考。50年代到60年代,邓小平就提出青年人要有理想、有文化。从70年代中期起,邓小平多次讲,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青年要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助人为乐、艰苦奋斗;…  相似文献   

18.
杜秀 《青年论坛》2003,(5):30-32
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关键问题。目前 ,我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状况存在严重不合理现象 ,即青年数量少、性别结构不合理和学历层次低 ,这些现象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运用人力资源开发理论 ,深入研究我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有关问题 ,制定出具体措施推动农村青年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处于世纪之交的农村青年已成为当前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及其在社会生产、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活动,由谁来引导?由自我引导,还是靠家庭引导、伙伴引导抑或组织引导?这是个关系到我党能否拥有农村青年,并带领他们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努力奋斗的重大课题,也是认识现代农村共青团组织的存在价值,改进团的工作方式需要探讨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嘉 《青年探索》2016,(4):38-43
在城乡转型的发展背景下,发达地区农村青年(即"农二代")在各项变革中社会参与呈现出意愿积极,但行动滞后的特征。这是文化总体提升、生活方式城镇化和旧有宗族结构延续对当代农村青年的叠加作用。作为城镇化变迁影响最大,且肩负变革责任的群体,他们的社会参与对今后城乡社会治理发展有显著影响。因此应当加强对其的思想引导,培养其社会参与能力,培育意见领袖,畅通农村青年表达渠道,达成重构基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