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朱德同志有一根扁担,上面写着“朱德的扁担”,往井冈山上挑粮时,他说:“能挑100斤,就不挑99斤。”宁城县汐子镇副镇长戴成钧同志也有一根“扁担”,它的两头挑着两个筐,一个筐里装着“国家”,一个筐里装着“百姓”,下面注着:“一头是百姓,一头是国家,哪一头也放不下。”这是戴成钧同志生前作的一幅画。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作用的扁担,却有着同样深刻的蕴意,勾画出了共产党员爱国爱民、肩负重任、弯腰躬行在山坡上、田野里的形象,回答了如何体现党的宗旨、如何带领人民群众前进的重大课题。在现…  相似文献   

2.
1994年棉花丰收,这是真的。 但是棉花的收购,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却进展不快,呈现一种僵持的局面。 问题在价格。国家的收购价比上年大幅度调高了,加上各种补贴,可以到6元多钱一斤。农民却期望卖8元钱一斤,差一元多钱,农民就不卖,等着国家进一步调价,或者放开市场,让能出高价的人敞开收购。 农民这样想是有理由的。上年就是这样,开始的时候市场管得很紧,后来却放松了,于是先卖棉花的老实人吃了亏。 政府定的收购价也是有理由的。按照这个价格,棉粮  相似文献   

3.
安龙,1991年被国务院列为贫困县。经过几年来的努力,这里发生了深刻变化。1996年农民人均有粮由1991年的260公斤增加到37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300元增加到上千元;全县贫困人口由16.9万人减少到7.5万人,由占总人口的49%下降到19.7%。安龙县离实现总体脱贫目标只有一步之遥了。几年来的进步,凝聚了安龙人民追求致富的呐喊、拼搏、奋争……从大办粮食入手,安龙人砌就了最牢靠的一块基石贫穷主要的就是缺粮。安龙过去每年要调进粮食上千万斤。“手中无粮,心里发慌”。不增产粮食,温饱只是一句…  相似文献   

4.
马明 《党史文汇》2011,(6):28-29
穆彬,原名马殿俊,字庭杰,1911年生于山西孝义县东盘粮村。他比我大8岁,是我的堂兄。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家乡后来在太原,我们俩常凑在一起,谈论抗日救亡、爱国爱民的话题,彼此心心相印、志同道合。  相似文献   

5.
坚持“低消费、高福利”的新农村建设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农村人口基数过于庞大等多种因素,无论从事农业还是外出务工,农民获得收入的增长空间都十分有限,因此,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相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不能同速增长,农民相对收入水平还有可能进一步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刺激农民消费,则可能加剧农民对经济贫困的感受。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至取消农业税,国家不仅不再向农民收取农业税费,而且给种粮农民以种子和粮食补贴,恰在2003年,粮价大涨,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但今年开始,农村重新出现卖粮难,尽管国家保护价是中稻70元/百斤,实际上农民却以62元/百斤将粮食卖给商贩,因…  相似文献   

6.
《前线》1960,(11)
白薯是一项高产作物,一亩春茬白薯能够收鲜薯三、五千斤左右,多的能达到七、八千斤。1959年在严重的雨涝中,郊区曾出现了好几处亩产万斤的白薯高产田。四斤白薯折粮一斤,亩产白薯三,五千斤就折粮800—1,200多斤,亩产万斤薯就折粮2,500斤,因此说,白薯是高产大王。  相似文献   

7.
崔永琦 《奋斗》2008,(8):32-34
海伦市是国家重要的产粮大市。从1958年全国6亿人口人均海伦一斤粮,到2007年大早之年,海伦粮食总产突破25亿斤。半个多世纪以来,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的海伦为国家的粮食稳定与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围绕农业抓农业是阻碍农业地区经济发展的致命伤。近年来,海伦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化思维,产业化手段抓农业,在工农一体化上抓破题,充分发掘农业资源和存量资产两个优势,综合考虑国家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8.
史义军 《党史博览》2013,(11):44-48
1938年以后,对于东北抗日联军来说,那可真是困难到了极点。据统计,有些部队每年至少有1/3的时间无斤米粒粮。其处境之惨,生活之苦,战斗之残酷,难以用语言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9.
正核心阅读"渤海粮仓"项目是一项巨大的农业科技工程,涉及11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和2.6亿人口,计划通过对环渤海地区4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和1000多万亩盐碱荒地的改造,实现到2017年增粮60亿斤,到2020年增粮100亿斤的目标,将长期遭受旱涝碱灾害的环渤海地区建成我国重要的"粮仓"。到2018年底,"渤海粮仓"项目增产67亿斤,不仅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还推动了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
宋德福同志,一个农民的儿子参军入伍,由战士升到将军。他转到地方后任团中央第一书记、中央人事部部长、中央组织部副部长。2000年,他54岁时,来到福建担任省委第一书记。他来福建时,用他自己的话说。“福建正处在困难时期。厦门特大贪污走私案震惊全国。福建的领导干部正在调整期,干群思想混乱,工作无法进展”。  相似文献   

11.
李寿福是九台市邮政局的一名普通邮递员。1974年刚参加工作时,组织分配李寿福做乡邮员,那时交通工具不发达,路途遥远难行,可他没有任何怨言,风雨无阴地把每个邮件送到农民家中。由于工作出色,他被调到市内当上了投递中,一干就是20多年。城区居民居住比较复杂,李寿福买来市地图,用心研究段内用户分布情况,他很快熟悉了每条大街小巷和每个送过信件的用户。自从1983年组织递产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后,李寿福每年都写申请和思想汇报,向党组织表白心声和渴望,并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诺言。20多年来…  相似文献   

12.
“这就办好了?”“办好了,再过两三个小时就可以拿到卖粮款了。”在新华粮库采访时,记者正好听到一位售粮农民与质检员的对话。才几分钟的工夫就给出质检结果,让售粮的农民很是惊喜。记者上前同售粮农民攀谈起来。他叫王荣良,听一个亲戚说新华粮库服务好,今年卖粮特意“舍近求远”,想比较一下。“确实不错,赶着送赶着收,等上两三个小时就完事儿,少遭罪。”王荣良说。  相似文献   

13.
程延 《廉政瞭望》2004,(9):16-19
近年来,全国农业连年丰收,然而粮食减产的幅度却很大:去年我国粮食产量为4.3亿吨,比上一年减产2639万吨;粮食种植面积14.9亿亩,比上一年减少6720万亩:由于生产锐减,每年形成的粮食缺口高达250亿至350亿公斤,去年更高达500亿公斤:粮食生产亮起了“红灯”:粮食安全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已引起国家高层的高度重视一今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此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频顿入访农家,鼓劢农民种粮,并承诺以“不低于0.7元一斤的保护价收购”:但令人忧虑的是,中央的好政策,到下面执行时却走了样.  相似文献   

14.
正李登海,1949年生,中共党员,山东莱州人,他以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致力于高产玉米的育种、攻关和推广,培育的玉米新品种屡次突破产量纪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中学毕业后,他回乡参加了刚成立的农科队,当时农民种植的玉米亩产只有二三百斤,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却达到亩产两千多斤。"外国人能办到的事,中国人也能够办到。"李登海下定决心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探索中国玉米高产的道路。1974年,他被推荐到莱阳农校学习,毕业后全身心投入玉米良种培育之中。  相似文献   

15.
三年灾荒时期,作为以产粮为主的农业省份,江西每年都承担中央下达的调粮出省任务,如1959年全国15个省发生春荒,即外调13亿斤粮食支援上海等缺粮省市;1960年,全国受灾面积达到9亿多亩(占全国16if,亩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16.
约见家乡农民代表成敬常,刘少奇说:“你反映的情况很好,每年负责向我写一二封信。” 1953年7月,正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刘少奇侄孙刘正山回乡度暑假。离京前,刘少奇交代刘正山一项任务,回乡后为他找几个农民“秘书”,经常向他反映农村里的情况。刘少奇希望他的农民“秘书”是真正的翻身农民、种田的行家里手、又敢于讲真话的老农。刘正山回乡后,  相似文献   

17.
每年抗战胜利纪念日,一位在天津当过市长、最终为国捐躯的著名爱国将领都会引起天津人的关注,他就是张自忠。  相似文献   

18.
(一) 近几年的粮食丰收,给粮农带来了一定的收入,也带来了不少忧虑。尤其是今年粮食经营基本放开后,粮农“卖粮难”的呼声更是日益高涨。据新干县粮食局反映,目前全县粮食系统有2.7亿多斤粮食压库,粮农手中还有2亿斤陈粮盼售。“卖粮”的困扰在许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然而,新干县曾家村人年均产粮3000余斤,大大高于全县人均不到2000斤水平,却基本上不存在“卖粮难”的问题。为什么曾家村无卖粮之忧呢?该村村长说:“我村近几年‘卖粮难’的压力小,主要归功于生猪生产的迅猛发展,就地转化了大量的粮食”。新干县曾家村是一个典型的以种植水稻为主的产粮村。1990年以来,面对有粮卖不出去这一预想不到的严峻形势,村里一班人  相似文献   

19.
刘寿骞 《新湘评论》2014,(23):30-30
刚入秋,俊水河畔凉风送爽,瓜果飘香。在县残联干部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俊峰葡萄专业合作社,采访了一位身残志坚的农村党员,他就是葡萄种植大户——吴首法。 “今年我种植葡萄140亩,大多已抽芽且长势良好,按去年亩产3000斤计算,预计年底全部资金回本,明年起每年将有40万元至50万元盈利。”蓝山县毛俊村党员、葡萄种植大户吴首法饶有兴致地给我们算了一笔收入账。  相似文献   

20.
奉献者的情操──西藏阿里军分区原政委丁德福的事迹丁德福是甘肃陇西县人,他1964年12月入伍,从当班长起到任军分区政委,在阿里地区奉献了32个春秋,经历了生与死、苦与乐。得与失的严峻考验。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他为"活着的孔繁森"、"军中焦裕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