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母亲和父亲结婚时,在村口边种了十棵椰子树。到我懂事时,有次回家叔叔接我们进到村口,指着那几棵椰树告诉我,这是你妈妈成亲时种的。我很惊喜,跑过去这摸摸,那看看。树已长成丈多高,粗壮、挺拔、葳蕤,树尾结了串串青青的椰果。长大后我想起此事,又有点纳闷:父母结婚时,怎么会想到种椰树来纪念的呢?后来从叔叔那里,我才断断续续知道母亲的些事情。母亲的家庭在解放前是干革命的。外祖父是地下交通员,以卖猪仔的身份为掩护走村串户,收转情报,神不知鬼不觉地送到琼崖纵队那  相似文献   

2.
写封家书     
母亲托人来信说她很想我,天天等着我的信,信中问我:“怎么不给家里写信啦?是不是因为没有收到回信?妈妈不会写字你是知道的……”看信后,我心头不禁猛然一颤。是啊,又有半年多没给家里写信了,母亲怎能不挂念?我不能苛求母亲像当年父亲那样定期给我写信,而我心底深处却不能体谅母亲,以致母亲竟恳求那份本应属于她的亲情安慰。蓦地泪眼恍惚中,我似乎看到母亲瘦弱的身影定格在村头大树下,夕阳西坠,余辉弥漫,笼罩了那棵大树和母亲…… 还记得那年远离家乡到外地上高中,涉世未深、人生地疏,异常  相似文献   

3.
父亲     
人们常用伟大来赞美母亲然而,父亲与母亲一样有着宽博的胸襟人们常用崇高来形容母爱然而,父爱与母爱同样价值千金我要袒露心扉歌唱父亲不仅为的是我们骨肉相连,父子情深我要放开歌喉礼赞父亲更因为父亲这称谓犹如日月星辰在我眼里,父亲像一棵参天大树顶天立地的雄姿与沧海共存他支撑起家庭那片恬静的港湾他带来了生活中无尽的幸福、欢快和温馨在我眼里,父亲又像一棵无名小草他信奉,追求人生就是默默耕耘于是他为喜爱的工作毫不保留地支付年华于是他向钟爱的事业义无反顾地贡献青春在我成长的旅途上,父亲是最知心的朋友他善用生活哲理和知识…  相似文献   

4.
吴忠溪 《中国保安》2004,(24):49-49
父亲一生有三句话,令我永生难忘。父亲的第一句话是:“你看这件事怎么样?”父亲一向是说一不二的,包括母亲也别想改变。母亲爱父亲,又有点怕父亲。虽然父亲当年只有每月18元人民币的微薄工资,但在母亲心中,父亲是她的支柱和偶像。这造就了父亲的独断专行,但也树立了父亲不可撼动的威信。我家六个兄弟姐妹,母亲病逝时,大姐、二姐已经出嫁,大哥、二哥在外工作.弟弟到外地读书,我在本镇读高中。家中,只有我和父亲两个男人相伴。我家有一块宅基地,有人想买。那一天晚上,我们两个男人吃着晚饭,父亲突然问我:“我想把那块地卖了,你看这件事怎么样?…  相似文献   

5.
平安是福     
老舍在《我的母亲》一文中,讲过这样种感受:“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开,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有点孩子气。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相似文献   

6.
时间如白驹过隙.我在公安机关工作一晃就是十二年.不仅在城里娶妻生子而且单位还分给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每到西北风刮起.我就催着父亲和母亲从乡下搬到我在城里的家里来住。在乡下.父亲和母亲舍不得生炉子取暖,每年冬天不是冻破了手就是冻肿了脚。即便这样,二老还是不愿意来城里久住。  相似文献   

7.
父亲的诺言     
西流 《人民公安》2010,(14):64-64
<正>父亲对母亲说,晚饭后你到电影院门口等我,我请你看电影。父亲是偷偷对母亲说的,母亲闪了父亲一眼,脸一下子就红了。她装作没有听到跑开了。这是十几年后母亲告诉我的,母亲当时还是个姑娘。那天晚上母亲早早地就吃过了饭,她一反常态地在镜子前多停留了几分钟,然后就趁着夜色出了门。  相似文献   

8.
幸福的感觉     
母亲去世后,父亲老得很快。 没有栀子花了。父亲喃喃地说。 我知道父亲在说什么。母亲在世时,每到栀子花开时节,母亲每天都会从外边买好多的花回来,父亲总是满脸的喜悦。  相似文献   

9.
父亲叫刘本祥,在部队时叫刘炳祥.在国民党的军官档案里,应该可以查到我父亲的名字.父亲生于1909年,如果活到现在应是106岁.要是父亲还活着就好了,他有可能会领到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我写过一篇《母亲的奖章》,记述的是母亲当县里劳动模范的事.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该写一写父亲的纪念章了.父亲是一位抗战老兵.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他的子女不提起他,恐怕没人会记得我们的父亲了. 以前,我从没想过要写父亲.父亲1960年去世时,我还不满9周岁.父亲生前,我跟他没什么交流,父亲留给我的印象不是很深.因为我们父子年龄差距较大,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觉得父亲已经变成了一个老头儿.  相似文献   

10.
母亲的爱     
从我记事起,母亲给我的印象勤劳、持家。在同学们的窃窃私语中,我第一次明白了自己的身份一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我的父亲在我还不怎么懂事的时候。遭遇一场变故离我而去。有时一个人独自伤心落泪,心里十分难过,但同时又为我拥有这样一位坚强、勤劳的母亲而感到自豪。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个单亲家庭里的孩子,听隔壁的邻居说,母亲生下我不久便去世了。而父亲对于我母亲的事总是只字不提。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很冷漠的人,他从不跟我多说话,可在生活和学习上对我的要求却很严格。父亲有一家公司,在我们这个小镇上算是一个富有的人,但我的零花钱从来没有我的同学们那样多。这还不算,他每天开车去公司时,都会经过我们学校,可是无论我怎样央求,他从来不肯让我搭他的便车,我总是坐公共汽车或者地铁去上学。为此,我在心里很瞧不起父亲,有时甚至恨得咬牙切齿。我将母亲的病逝全部怪罪在了父亲的头上,母亲肯定是受不了父亲的…  相似文献   

12.
还记得故乡小溪边,柳荫下,有一块母亲的洗衣石,这是一块厚厚的麻石,质朴、洁净,安详地睡在溪边的沙子上,表面十分的光滑,那是母亲用岁月洗去的……小溪在我家老屋前流过,只记得麻石是父亲从山上背回来的。母亲常年就在这块麻石上,洗着父亲被汗浸透的汗衫,为我揉搓着儿歌,棒槌下不知打落了多少个岁月的心愿。后来我进城上了高中,离开了故乡,也离开了这块美丽的洗衣石……每一次回家,母亲便为我把衣服洗好、晾干,让我第二天带回学校。一次,我回家时已经很晚,母亲借着微弱的月光来到溪边,一不留神,踩翻了一块石头,“扑嗤”一声摔伤了腿,痛了半…  相似文献   

13.
祖国的变化     
十六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了神州大地。十六年前,我出生在首都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中。十六年来,我亲眼目睹了祖国大地这十多年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以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我家这个小小的窗口便可以清晰地看到。以前家里一个月吃不到三四次荤菜,新鲜蔬菜有的比肉还贵。冬季饭桌上的菜更是少得可怜,天天都离不开大白菜,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儿时帮父亲搬大白菜的情景,我还曾因为扔掉一棵有点环的大白菜,而遭到姥姥的责怪。改革开放以后,我家的菜篮子渐渐地丰富起来,每天饭桌上有菜有肉有场,冬季也有反季节的大棚…  相似文献   

14.
职责     
父亲从工作到退休,在一个偏远小火车站整整干了42年。他从信号员、列车员,一直干到小站站长。 母亲去世很早,我从小是伏在父亲背上,听着火车汽笛声长大的。 父亲退休那年,我考上了省城的警察 学校,离家那天早晨,他要亲自送我上火车,虽然我从小在车站上长大,但真要离开那曾记 载我儿时梦想的铁路,的确有些舍不得。再看我身边的父亲,虽然离开小站刚几个月,但仿佛一下苍老了许多。父亲的话很少,基本没叮嘱我什么,只是火车开动的一瞬间,站在月台上的父亲仍然和从前一样立正敬礼。 当警察是我多年的一个梦想,三年的  相似文献   

15.
我结婚的当天就做了母亲。我的大女儿叫柏青,这个名字还有点来历,她父亲在美国读书时和许多爱国的,在美国出生的台湾或香港同学一起办了一本杂志——《柏城青苗》。有一段时间,他负责编写《柏城青苗》。所以他给女儿取名“柏青”。当时,没有几个学生有孩子,大家都视柏青为自己的孩子。  相似文献   

16.
六年前。那天是圣诞节,商店的橱窗玻璃上画着圣诞老人和圣诞树,有的商家门口还挂上了红灯笼,到处是喜庆和温暖。可是我没有,什么都没有。我瑟缩着臂膀走在寒风中,忽然摸到口袋里还有两元钱,于是我就去超市,想给自己买点东西充饥。  相似文献   

17.
李静 《人民公安》2006,(16):51-51
我曾有一个女友,虽然兰质慧心,可年近而立仍是单身——我是说,不只是没有结婚。原因全在她的父亲:女友从40岁她的母亲去世那天起,就和父亲相依为命,发誓要一直守在他身边,直到他的百年。她父亲精神有点问题,作为孝女,她不放心把他送进精神病院,也不放心把他交给训练有素的保姆,  相似文献   

18.
法律服务     
《公民导刊》2004,(1):51-52
我父母离婚时,我被判归母亲抚养,父亲再婚,并添了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母亲与我相依为命,未能再婚,并已下岗3年,没有固定经济来源。去年我考上了大学,父亲勉强给了我一个学期的学费和生活费。但今年从开学到现在,父亲分文未给,他的理由:一是他已下岗,没有固定经济收入:二是我同父异母的弟弟已上初中,无法再承担我的学费和生活费;三是我已年满18周岁,他对我不再负有抚养义务。请问,年满18周岁的大学生,父亲就可以不再给付学费了吗?  相似文献   

19.
鄂西前线行     
1944年春,我到抗日前方的湖北汉水一带走了一趟,所见所闻印象深刻,时隔50余年,有些细节如今还能记得。此行为的是了却一桩心愿。父亲张自忠是33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5月16日在湖北宜城十里长山督战时为国捐躯。从此,我就一直盼望到十里长山去凭吊。父亲牺牲时,我才17岁。三个月后,母亲也因病辞世而去。我原本是家中最受宠爱的女孩子,父亲和母亲就是我心灵中的全部世界。风云突变,几乎同时失去双亲,我一下子坠入痛苦的深渊,难以自拔。经过一段悲哀迷惘的日子,我跌跌擅擅爬了起来,忽然觉得长大了几岁。新的环境使我想到父亲常说的,女孩子要自强自立。国仇家恨又促使我思考人生的道路。我一方面怀念父亲而心情沉重,另一方面就是要  相似文献   

20.
遥望家乡     
正赶牛鞭每隔一段时间,我就看见父亲精心制作一根赶牛鞭。通常是从宅后砍一棵竹子,斩断削平。父亲握在手里,时而像将军一样指点,时而像指挥家一样挥洒,时而像武林高手一样舞动。而在我看来,则像乡村教师手中的教鞭。一根牛骨头做成的砣,挑选的棉花在手里捻成线,这个简单枯燥的动作,父亲一做就是一上午或一下午,直到把麻线织成细绳在竹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