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家方  王诗敏 《新长征》2006,(11):60-61
理性是最基本的人性,主要表现为人的理智、思想、逻辑化和系统化的认知以及思维方式、方法、能力等;非理性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即人的自然性的一面,是人脑所具有的一种非逻辑、非条理、非顺序化、不自觉的推动人们认识和行为的精神属性,表现为直觉、意志、情感、欲望、本能、灵感等。现实人的精神属性中理性和非理性浑然一体,二者各有其功能。但理性与非理性双方一旦失去了平衡,人就不成其为一个健全的人,就会走入极端。这一点,目前在校大学生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困境主要表现为信仰需要和信仰“被崇高化”的冲突、信仰工具层面和价值层面的疏离、信仰教育中理性与非理性的博弈、文化多元社会与大学生信仰选择能力薄弱的矛盾。解决这一信仰困境要重视作为信仰的马克思主义,重塑回归现实生活的信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批判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3.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是西方特有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必然结果。而在造成这种对立的诸因素中,逻辑与直觉的分裂又是最直接的因素。把人的精神分为理性和非理性并进而把它们对立起来从而形成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对立,可以说是以逻辑与直觉的分裂为前提而运思的结果。西方哲学中逻辑与直觉的分裂是西方所特有的在崇尚知性前提下而发生的逻辑异化的表现,是人对自身精神反思不成熟的表现,因此,建基于其上的所谓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也是如此。从这个角度看,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只是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出现的特有现象,并且即使在西方传统中也只会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随着西方哲学的发展,随着对片面逻辑理性的克服,随着人们对直觉和逻辑统一真相的逐步党解,传统意义上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对立的内容将被消融于统一的精神视域中。  相似文献   

4.
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困境主要表现为信仰需要和信仰"被崇高化"的冲突、信仰工具层面和价值层面的疏离、信仰教育中理性与非理性的博弈、文化多元社会与大学生信仰选择能力薄弱的矛盾。解决这一信仰困境要重视作为信仰的马克思主义,重塑回归现实生活的信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批判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5.
理性诉求和非理性诉求是两种基本的诉求形式。根据诉求重点的不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可分为理性诉求和非理性诉求两种方式。接受主体对理性诉求和非理性诉求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信息是通过不同的路径,即中枢路径和边缘路径进行加工的,不同加工方式引起态度改变的持久性及态度改变对未来行为预测的准确度不同。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要引导接受主体通过不同的路径对信息进行加工。作为教育者,既要运用理性诉求方式。以理服人,又要运用非理性诉求方式,以情感人,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理性并不像理性主义所标榜的那样是万能的,它也有非理性的一面,在政策活动中也会导致一些非理性的行为,而且将理性绝对化本身就是非理性的,因为对什么是理性,怎样思想和行为才是理性的,其理解和回答很难说就是真正理性的,由此出发的政策决策也很难说是理性的。确立科学合理的议事规则,推动法治基础上的宪政才是“理性化”政策决策的根本,也是中国政策决策“理性化”的必然走向。  相似文献   

7.
赵玉君 《理论学刊》2004,(5):116-117
存在主义哲学一开始就与文学密切相连。作为存在主义哲学与文学创始人的克尔凯戈尔,其主张往往通过小说、戏剧和日记表现出来。克尔凯戈尔既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也否认黑格尔所主张的理性精神的存在,在他看来,世界是“人的存在”。他所说的人是指一个非理性的、孤独的个人,所谓“人的存在”是纯粹个别的主观性,即非理性的、孤独的个人所体验和感受的一种具有超越性的精神状态,因此他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颠倒为“我在故我思”。这派哲学由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哲学的重大变化突出地表现为对传统理性主义和思辩哲学的反动,并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哲学思潮——非理性主义。这一思潮的重要特征,是否定人类理性具有揭示事物本质的作用,反对思辩理性;主张人的意志、本能等是世界的最根本存在,强调人的心理体验、人的直觉是认识、把握世界的唯一途径。非理性主义作为一种与理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信仰危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宗娟 《世纪桥》2010,(1):115-117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大学时代是信仰选择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不断加剧,在当代大学生信仰体系中,积极、健康、上进、理性的元素占据主导地位,但部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了一定的困惑,出现信仰迷失。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信仰危机表现为:信仰的多样性、信仰的世俗性和功利性、信仰的非理性和非科学性。当代大学生出现信仰危机不是偶然的,影响其信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复杂多变的宏观社会原因,又有不够理想的高校思想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等微观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哲学发展历来包含理性和非理性的矛盾,在理性主导下重视非理性也是哲学发展的应有之义,但如果以非理性完全否定与排除理性则是对传统哲学的矫枉过正。可将非理性划分为"一般非理性"和"极端非理性"两种类型。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哲学作为一般非理性虽强调意志或信仰作用,但并不完全排除理性,因而并未构成对传统哲学的颠覆,而尼采哲学作为极端非理性则具有反理性特征,因而构成对传统哲学的颠覆与反叛。认清非理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以及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两种类型,有助于深入认识哲学的演变规律以及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信仰体现着人们对人生和社会的价值理想的建构或最高价值的承诺,融系着人对精神家园和终极关怀的寻觅,因而它在根本上影响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活动.把握信仰的特性,就要在信仰的张力对子中来把握,这些张力对于主要有:已知与未知,确定与不确定,无限与有限,理性与非理性,经验与超验,相信与怀疑等.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站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高度,面对中国社会现实,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提出了主要通过提高人的内心修养、理性自觉的自律方式和外在的他律方式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的人学思想。通过自律的方式来培育和改造人主要表现在:第一,以崇高的理想、信仰改造人的世界观。理想信仰是提高人内心修养、理性自觉的根本,也是人的世界观的集中表现,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信仰改造人们的世界观。邓小平说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树立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一、迷信和邪教是人类社会的一对孪生怪胎 信仰本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它对人们的生活、劳动、行为等具有一种支配作用。迷信虽然也是信仰,但它则是引导人们走向歧途的一种信仰。这种信仰在自我精神状态中表现为一种盲目崇拜心理,它根植于对被认为至高无上、无所不能的彼岸世界的“权威”屈从。  相似文献   

14.
宗教是一种信仰体系,通常认为与理性或者说与科学理性相对立。但宗教是否就是非理性的,却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关系。在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信仰与理性关系问题的探讨,是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或文化背景下展开的。启蒙运动以来,科学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大行其道,技术理性或者说工具理性成为评判信仰与理性关系的标准,而忽视了理性功能的多样性和理性活动的复杂性,表现在法律形式层面,古代和古典自然法中蕴含的形而上学基础逐渐被以实证主义、实用主义为特征的工具理性所替代,法律沦为一种摈弃了价值判断的纯粹社会治理工具。20世纪以来新自然法学派的出现与复兴,则标志着人类对法律的认知开始向道德理想与实证分析相互融合的趋势之转型。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论述,是我们建构“诚信社会”的总方略。“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遗产,其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是一致的。“明礼诚信”,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也是我们今天所崇尚的“城市精神”、“都市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党风促民风,以官德带民德,社会风气自然就会好转。一、“诚信”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基本美德我们中华民族素有崇尚诚信、耻贱伪诈的传统。挖掘、梳理传统诚信道德,批判地继承这一道德精神遗产,对当代社会生活和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启迪价值。诚信作为…  相似文献   

16.
康德的宗教理想是一种理性的道德宗教,“道德信仰”是道德宗教的基础,是以道德为基础的理性的信仰.在宗教中树立“道德信仰”,就是在对终极存在者的虔诚信仰之中突出道德的地位,强调终极存在者的道德位格,并把对道德情感、道德法则乃至道德行为本身的信仰作为宗教的核心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论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非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杰 《唯实》2002,4(5):63-66
非理性是指与理性相对的人的一切心理和观念的总和。具体地说 ,非理性是不属于理性范围的人的某些心理因素和认识形式 ,诸如无意识、欲望、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直觉等。非理性和理性一样 ,作为人的心理因素、意识或精神构成的有机组成部分 ,客观现实地存在于人身上。人的行为不仅受理性因素的支配 ,而且也深受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说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 ,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 ,追求某种目的的人” ,[1 ] “使人们行动起来的一切 ,都必然要经过他们的头脑” ,[2 ]而且 ,非理性还是构成健康人…  相似文献   

18.
《前线》1999,(11)
《哲学动态》1999年第九期发表欧阳康的文章指出,对人文精神,存在着种种片面理解。比如,现代西方以反对科学主义为主要目标的人本主义,他们反对理性,把非理性看作人之本,实际上把人文精神等同于非理性精神。又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重人伦轻科技为表征的人文主义,他们重义轻利,重本轻用,重价值理性,轻工具理性,实际上把人文精神等同于伦理精神。再如,现代文化研究中的种种误解,如把人文精神等同于文人精神,或等同于人文科学的精神等。实际上,人文精神就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理性意识、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评价体系、价…  相似文献   

19.
非理性就现代意义而言,不是不要理性,更不是反理性,而是与理性内在统一于人这一主体行为中。正如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写道:“理智和冲动是协作的,而且强烈地倾向于殊途同归,而不是分道扬镳。非理性不一定是反理性的,而常常是亲理性的”。人的行为一般而言是合乎逻辑的,但并不是严格合乎逻辑;是理性的,但并不总是理性。那些主观设想的理性手段与目的在现实行为中都不能视作理所当然要遵从和实现的。尤其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因为行为者不可能具有完备的市场信息供其理性选择,难免存在灵感、直觉、习俗、习惯等非理性判断。可见…  相似文献   

20.
唐双宁 《党课》2013,(16):64-65
为官行政,当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具体应有“十德”:一为信仰之德。人可以有不同信仰,但不可没有信仰。实际上人人皆有信仰,没有其他信仰就信钱,这就出来了地沟油、毒奶粉。作为领导干部,须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这个信仰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