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和文光 《创造》2016,(8):52-53
自古以来流传于丽江西部玉龙县塔城、巨甸、鲁甸—带的纳西族传统舞蹈——勒巴舞,于2013年被列入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有些人一直把纳西族“勒巴舞”与“藏族热巴舞”混为一谈.对此,笔者作为长期从事保护传承弘扬纳西族勒巴舞的文艺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谈谈有关纳西族“勒巴舞”与藏族“热巴舞”的区别及其它,不对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略论东巴教的本土神祗谱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东巴经提供的新资料研究东巴教的一个本土神祗谱系,可以看出纳西族关于本土神祗的一些观念,纳西族东巴教中本土信仰的神灵观及其与纳西族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一谱系与东巴常常所称的另一个"大神谱系"有本质的不同.结合东巴教的仪式系统和东巴经,深入探究东巴教的神祗谱系和神灵结构,分析其来龙去脉、历史演变及其与纳西社会、民俗之间的关系,将会为深入探析东巴教的多元宗教体系提供更多有意义的线索.  相似文献   

3.
以纳西族、藏族、彝族古籍为例,总结了历史上我国民族古籍传统分类体系的特点,介绍和分析了近现代学者对民族古籍的分类方法,并提出建立适用而完善的民族古籍分类体系的粗略设想。  相似文献   

4.
在纳西族与藏族深入交往、交流、交融背景下,盐井的祭天习俗晚近发生了变迁。根据对参与观察、深入访谈以及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盐井祭天习俗的变迁,不能单纯地理解为现代性或现代化带来的结果,更不能以此建构针对民族文化变迁形成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潜在张力。在民族杂居背景下,家庭结构的变迁是纳西族祭天习俗晚近变迁的核心原因。这一过程体现了历史形成的当地各民族在文化与社会上的深度交流的延续,而不是现代性对传统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纳西族的图书出版事业不仅开辟了纳西族历史的新纪元,也翻开了纳西族文化史新的一页。半个多世纪以来,纳西族的图书出版活动大体经历了纳西族图书出版的新兴发展阶段、动乱时期的阶段和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阶段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6.
纳西族是我国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的少数民族。四川与云南相邻,因而四川的纳西族主要聚居于川滇交界的盐源、木里、盐边、巴塘等县和攀枝花市邻。根据最近一次人口普杳,四川的纳西族有8542人。纳西族属古羌系的“越西羌”、“牦牛夷”。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东西两个方言区,西部方言区自称“纳西”,东部方言区自称“纳日”,历史上也被称为“么些”、“摩梭”。纳西族文字曾经有两种:一种是象形文字“东巴文”,一种是音节文字“格巴文”。四川的纳西族是明朝时从云南迁入并定居的,至今我省还有一个纳西族乡。我省的纳西族主要…  相似文献   

7.
“摩梭”一词是自古以来汉、白等族对整个纳西族的称呼,也是晋代以来汉文献对纳西族的通称。这本是很清楚的,但自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部分有关资料和论著,把“摩梭”一词仅用作纳西族东部方言区内纳恒、纳、纳日等支系的名称。这对正确表述纳西族历史极为不利,且已造成了相当的混乱,有必要纠正过来。纳西族是古氏羌之一支,自汉代以来,历代史书记载不绝。汉代史书上称纳西先民为“牦牛先”或“牦牛夷”,晋代称“摩沙夷”。唐代后则写作“么些”(读),“么些”二字又写作“么梭”、“摩举”、“摩梭”、‘宁些”、“磨些”、“摩些…  相似文献   

8.
自称为“祭天的黎民”的纳西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古代的纳西族社会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法规:要成为纳西人,首先必须取得祭天的资格。从祭天在纳西族精神上产生的微妙而又强大的作用中,我深感纳西族的天崇拜是内涵十分丰富的自然崇拜形式。中国各民族历史上所崇拜的天都是人格化的,有些民族的天神较为抽象,虽有人格而无形,无性别;有些则以某种自然物或人造物作为天神的象征。纳西族的天神形象就属于后一种。纳西族祭天时,往往把三棵神树立在祭台上,左右栗树代表天神和地神,中间的柏树代表人皇,有时在前面竖立…  相似文献   

9.
丽江纳西族口语谱作为一种音乐传承的辅佐工具,在纳西民族音乐的传承、弘扬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的确是不小的。它所蕴涵的历史信息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纳西族东巴文化,东巴舞谱等同样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是纳西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流传在丽江纳西族民间老艺人中的口语谱作了搜集整理,并以这些谱为例,对其应用范围、所涉乐器作了介绍,还对这种谱的文化特征、内涵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周智生 《思想战线》2011,37(6):118-121
明代中后期,大量纳西族移民先后进入了云南、四川、西藏三省交接的藏族聚居区,他们对于滇藏川三省毗连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得到了藏族的高度认同。同时作为外来异族,他们成功契合进入了藏族聚居区,实现了与当地藏族之间的持久共生与交融,这种共生与交融有其发展机理。  相似文献   

11.
纳西族源于羌人之新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西族今天分布在云南丽江、宁蒗、维西、中甸及四川盐源等县,他们原是古羌人的一支,是自西北地区逐步南迁至云贵高原的。这一点不仅在文献记载中有明显线索可寻,而且还有语言学和民族学上的证据,经过方国瑜、陶云逵两位先生专文考证,早成定论。1961年我去丽江调查,又发现一事,足可为纳西族源于古羌人之说增添新证。兹不揣浅陋,写此短文略加介绍,以备治民族史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东巴文化是我国纳西族古老的原始宗教文化,它用古老的图画象形文字书写了几万卷东巴经书,不同者约计一千种左右。据有关学者的统计,中外搜藏东巴经书共达二万多卷,主要藏于丽江、昆明、南京、北京、台湾、美国、西德、日本等地。东巴经是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它蕴藏着纳西族人民极其丰富的思想财富,是一份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各门学科的宝贵资料。东巴文化曾引起我国刘半农、章太炎、傅懋勣、  相似文献   

13.
纳西族人民,同我国各民族人民一样,从他的远古时代起,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斗争中,创造了光辉的文化,创作出无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流传广泛的文学作品。诗歌,在全部纳西族文学中,居于显著的地位。它是世世代代纳西族人民的主要精神食粮、工具和武器。纳西族的诗歌不仅数量多、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丽江纳西族社会历史上的殉情死亡仪式为例,分析殉情习俗的发生之因和后续之因,神话与习俗、习俗中的仪式的关系,并尝试运用人类学通过仪式理论及象征理论等探讨仪式过程的深层含义,以解析纳西民族的心理及思维结构.  相似文献   

15.
和文 《创造》2015,(4):67-68
<正>每年的农历二月八日,是纳西族的传统民族节日——"三多节",是纳西族群众祭祀民族英雄、保护神、战神"三多神"的节日,至今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玉龙作为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十分重视传承和弘扬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利用举行"三多节"系列活动,充分展示纳西族民间文化魅力,打造民俗节日文化旅游品牌,促进玉龙经济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3月20日,由玉龙县委宣传部主办的第八期"玉龙大讲坛"举行"三  相似文献   

16.
纳西族有二十三万人,分布在云南省的丽江、宁蒗、永胜、中甸、德钦、鹤庆、剑川、兰坪、贡山和四川省的盐源、盐边、金矿、木里、巴塘以及西藏自治区的察禺、芒康等县,其中以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境内为最多,约有十七万人。纳西族的名称较复杂。自称、互称和他称共有十多个。解放后本民族的土司头人,曾利用这种情况自立名目,造成混乱,在有些学者笔下,也往往将不同称谓混为一谈,引起歧议。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从纳西族的社会历史和语言的角度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17.
陈坚 《今日民族》2009,(7):34-37
纳西族人民世代居住在风景秀美的丽江地区,山水怡情,创造出纳西族灿烂的历史文化;而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孰古精神”则是纳西族人民自古以来的精神生活写照.这种精神反映在生活中便是一种务实平和的人生态度。在过去的数百年间.丽江纳西族创造出其独特的城市营建方法和园林文化样式,它作为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城建、园林文化形式被人们所喜爱,对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彝族"毕摩"与纳西族"东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薇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6):128-134
中国西南的彝族与纳西族,在民族起源与发展上有着共同的历史源头和文化联系,其传统宗教都是从古氐羌人承袭下来的,并且都受到外来宗教文化的影响.因而"毕摩"与"东巴"教有着诸多共同点和相似性.本文试从古称谓与历史源流、主要职能与传承方式及所使用法器和经书等诸方面,对彝族"毕摩"与纳西族"东巴"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9.
韦思萍 《今日民族》2006,(11):42-43
位于滇西北高原的丽江是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古老、神奇、富饶的土地,养育了勤劳、纯朴、聪慧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纳西人创造了独具风采、绚丽多姿的民间音乐舞蹈,它是祖国民族艺苑中一枝芳香艳丽的奇葩。丽江纳西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婚丧、庆典及民族传统节日,男女老少纷纷汇聚街头巷尾、广场闹市,举行盛大的歌舞活动。人们或三五成群,即兴对歌;或围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舞圈,跳起欢快的纳西族歌舞《阿哩哩》、《哦热热》、《打跳》……气氛热烈,场面壮观。就连中外游客也毫不拘束地乘兴加入到歌舞的海洋里。纳西族民间流行的曲…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纳西族也象其他民族一样,对我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纳西族民间文学种类很多,有神话、传说、故事、诗歌、寓言、童话、谚语、谜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