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载,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设置庭燎(古代接待贵宾的一种隆重礼节),想招揽天下高才贤士。一年过去了,却没有一名贤士登门求见。有一天,有个乡下人凭着会“九九之术”(九九乘法)求见,齐桓公很不高兴,认为他不够格,但因一年多没人应招,好不容易来了一个,还是勉强留下了他。此事一传开,不到一个月,天下贤士纷至沓来。  相似文献   

2.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多有贤哲,在经国济世、富民安邦等方面遗珠闪闪,其用人思想就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至今仍光灿不逊。一、礼贤下士春秋时期,老子在《道德经》中云:“善用人者为之下。”认为善用人者必谦下。鲁定公姬宋曾问孔子:“君主怎样使用臣,臣怎样侍奉君主?”孔子答:“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刘向也说:“虽有贤者而无礼以待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对待贤能之人,若不能够以礼相待,他们怎么会诚心尽力地办事  相似文献   

3.
张良在博浪沙谋刺秦皇未遂,逃匿到下邳隐居。有一回,他在镇东石桥上遇到一位白发长须、手持拐杖的老者要他拾鞋,他照做了。不料老者不但不道谢,反而大咧咧地伸出脚要他帮着穿上。张良默不作声,又恭敬从命…… 张良以礼待人,赢得了黄石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但考验并未结束。此后五日,当他如约与老者相会不幸迟到后,对方愤然作色,只说了句“与老人期,后何也?”便怫然而去。 如是者凡三,直到张良整夜伫候在桥上。黄石老人才高兴地将三卷自己用毕生心血注释的《姜子牙兵法》相赠。张良获此书后勤读不辍,后来终于成为韬略满腹、智谋超群的兴汉名臣。 我由此联想起一个人生道理:礼让,不是软弱无能之表现;它是意志的磨砺,更是智慧的积蓄。  相似文献   

4.
做客之礼     
彭林 《学习导报》2012,(20):46-47
带着礼物去见朋友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仪礼》当中的《士相见礼》提到,士与土初次见面,一定要带着“贽”,就是见面的礼物。如果主人辞谢,那么客人要说:“不以贽,不敢见尊者。”意思是说,不带着礼物,  相似文献   

5.
做客之礼     
彭林 《新湘评论》2012,(20):46-47
带着礼物去见朋友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仪礼》当中的《士相见礼》提到,士与土初次见面,一定要带着“贽”,就是见面的礼物。如果主人辞谢,那么客人要说:“不以贽,不敢见尊者。”意思是说,不带着礼物,  相似文献   

6.
谈士执麈是“礼”说质疑──兼议清谈的成因与追求王平文,徐善珠魏晋南北朝时期,玄谈之风炽盛。清谈之士谈玄时,手执廖尾,这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陈书·张讥传》载:“后主尝幸钟山开善寺,召从臣坐于西南松林下,敕召讥竖义。时索在尾未至,后主敕取松枝,手以属讥...  相似文献   

7.
1995年1月的一天,在西昌市三岔口的赵瑜麻辣鸡店中,一老一少发生了激烈争吵。 “我不能昧这个良心,你这是私人宴席,我怎么能给你开报销发票呢?”只听老者说。 “你以后还做不做生意?”年轻人请问道。 “生意我肯定做。至于你这样的顾客来不来都没关系。”老者寸步不让。 这位老者便是该店年近六旬的总经理赵瑜。原来,年轻人在店里包了20桌婚宴,结账时却要将婚宴费分开成几张不具单位、名目的发票。赵瑜知道年轻人打的什么主  相似文献   

8.
据《三国志》记载,曾任常山太守、荆州剌史等军政要职的胡质,为官清廉,死后“家无余财,惟有肠衣书箧而已”。其子胡威,官至徐州刺史,“有殊绩,历三郡守,所在有名”。晋武帝曾问胡威:你的清廉比你父亲如何?胡威回答说:“臣不如也。臣父清唯恐人知,臣清唯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  相似文献   

9.
官与厨     
江南尘 《奋斗》2001,(4):55-55
中国历史上还真有以厨子出身而成大气候者。一是春秋时齐桓公的嬖臣易牙(一作狄牙,即雍巫),他是出名调味师,备受桓公信用。管仲死前说他“杀子适君”,违反人情,不可重用,齐桓公不听。两年后,齐桓公病,易牙与竖刁乘机作乱,阻塞宫门,杀群吏,驱逐太子,立公子无诡为君,致使齐桓公断食而死。这是从厨子起家最终坏了大事一例。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古代家训,起始于西周,发展于隋唐,在明清进一步完善。传统家训内容主要以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崇忠孝”为主。提起儒家,不能不提到它的创立者孔子。《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陈亢问孔子的儿子孔鲤:“你在你父亲那里得到过特别的教诲吗?”孔鲤回答说:“一日,父亲独立在庭院中静思,我从旁走过,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我退而学《诗》。又一日,父亲又独立庭院中,我从旁走过,父亲问我学《礼》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我  相似文献   

11.
“玩物丧志”当然不好,王某就曾因贪玩而遭受过人生挫折。是人的生活需求唤醒了他,使他把玩的艺术推向了广阔的大市场。一天,从集市买菜回来,忽然被一位耄耋老者挡住了去路,叫他到老者家去玩棋。在老者家偌大的客厅里,老者摆上了一盘象棋残局,非要与他一比高低不可。此时,王某才记起来,当初自己在闹市摆残局时,这位老者曾频频光顾对奕,是输得最惨的一个。当华灯初上,王某不得不起身告辞时,老者却依依不舍地拉着他的手说:“小伙子,你这象棋下得实在是高!这样吧,每天你抽空儿陪我下几盘棋,不管是输是赢,每盘棋我都给你5元钱的陪玩费,行不?”“…  相似文献   

12.
拍马新说     
尽管时下人们对拍马者嗤之以鼻或恨之入骨,但笔者总以为拍马者也有值得同情之处,说来拍马者也不容易。拍马者必须付出代价。拍马一般指下级给上级拍马,当兵的给当官的拍马,职员给领导拍马。应该说,拍马者目的明确,就是想从被拍对象手中得到些好处。但领导大多不是傻瓜,那好处不是轻而易举地给你的,你往往必须付出足够的代价,才能如愿以偿。这样的例子多的是。春秋时期,易牙原是主管齐王“割烹之事”的小官,他称得上拍马者的“祖师爷”。他见齐桓公“好味”,便使出浑身解数,练就一手高超的烹调技术,每天都变着花样为齐桓公烹制各种各样的美味…  相似文献   

13.
浅谈领导干部奖惩的几个原则□高文翔郑文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领导干部的奖惩。认真研究领导干部奖惩应遵循的原则是促进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素质的重要环节。一、功过原则曹操说过:“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奖惩领导干部唯一的依据是以功过...  相似文献   

14.
《新唐书·狄仁杰列传》记载,狄仁杰以地官侍郎代行宰相之职时。武则天问他:"卿在汝南有善政,然有谮卿者,欲知之乎?"谢曰:"陛下以为过,臣当改之;以为无过,臣之幸也。谮者乃不愿知。"大意是你在汝南有政绩,但有说你坏话的,你想知道吗?狄仁杰说,陛下认为我有过,我就改掉;认为我没有过,这是我的大幸。说坏话的人我不想知道。武则天感慨地说,狄仁杰是位厚道的长者啊!  相似文献   

15.
班子与圈子     
《新唐书》里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哲人崔祐甫做宰相不到二百天,就引荐任用了八百人。有一天皇帝问他:有人说你所引用的人往往沾亲带故,这是怎么回事?崔祐甫没有否认“所用多涉亲故”的事实,却振振有词地讲了这样做的一番道理。他说:“臣为陛下选择百官,不  相似文献   

16.
黄锈悄悄地贴在镰刀上,亲昵地说:“镰刀呀、磨刀石常常磨你的身子,你不疼吗?”“嗯,够讨厌的!”“不妨,我来保护你吧!”黄锈说着,把镰刀全缠满了。这下子,镰刀连嫩草都割不断了。磨刀石见了,大吃一惊:“哟,镰刀呀,你怎么变成这个  相似文献   

17.
<正>东汉著名的史学家班固在《汉武故事》中,向世人讲述一个"郎潜白发"的故事。说的是,有一天,汉武帝刘彻退朝后,偶然来到郎中令官署,看到里面坐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郎官。武帝带着几分好奇问老者:"你是什么时候担任郎官的?为什么年纪这么大了,还没有得到升迁?"老者低声回应道:"陛下,臣姓颜名泗,在文帝时就入宫为郎,至今已历三世。因为文帝主政欣赏  相似文献   

18.
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位霸主,而管仲之贤亦为世所称道。管仲之能相齐,一要归功于鲍叔牙的推荐;二要归功于齐桓公的用贤。鲍叔牙也是齐国的贤士,且是跟随桓公多年的旧臣。管仲本是公子纠的辅佐,在公子纠与桓公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用箭射中桓公的衣服带钩。当桓公继位以后,本是要任鲍叔牙而杀管仲的。鲍叔牙却对桓公作了郑重的推荐:“君将治齐,则高傒(原齐国正卿)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  相似文献   

19.
晏子其人     
(接上期)三、晏子的历史地位晏子生于乱世,用于穷时,仕于庸主,一生勤勉,赍志以殁。春秋末期的齐国,早已失去霸主地位,大臣中虽有晏婴这样的贤相,君主中却无齐桓公那样的明王。齐景公时的齐国,国弱民贫,危机四伏,其衰而不亡者,实赖晏子之力。齐景公固庸劣之君,但他效法当年桓公用管仲的故事,将治国的重任交给晏婴,把国君的尊荣享乐留给自己。因此,尽管齐景公荒淫无道,仍能保住宗庙社稷,列于诸侯之林。管仲之时,百家争鸣、诸侯争霸,齐桓公雄才大略,对管仲言听计从,君臣相得,故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晏婴之时,礼…  相似文献   

20.
宋初吕蒙正曾三度入相,是历史上著名的良吏。读《宋史·吕蒙正传》,颇可使人发些联想。一年灯节之夜,皇上设宴,蒙正作陪。面对良辰美景,皇上十分得意,对蒙正说:“五代时,天灾人祸,难得太平,现在天下经我治理,达到这般繁盛,可见理乱在人。”蒙正避席对道:“乘舆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不必尽然。愿陛下视近以及远,苍生之幸也。”一席话,说得这位夸口的皇上“变色不言”,老大不悦。皇上的意思,原是要蒙正奉承一番,导演一个颂圣德、呼万岁的热闹场面。殊料蒙正不识相,竟报忧不报喜,给了个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