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9·11"后,布什政府曾一度摆出与美旧中东政策"决裂"的姿态,以反恐为名,推出了以民主改造中东为核心的"新中东政策",并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布什的新政不仅使中东进一步陷入动荡的深渊,传统地区政治格局被颠覆,而且使美在中东的利益和地位严重受损,陷入战略困境.在此背景下,布什被迫大幅修正其中东政策,回归美"旧中东政策".一年多来,布什政府在伊拉克、伊朗、中东和平进程、推进民主、修复盟友关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不过,布什想要重建已被打破的地区平衡并非易事,仍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2.
美国中东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是:把稳定地区局势,重建地区秩序置于倡导自由民主之前,以治理伊拉克乱局为核心,统筹安排伊拉克问题、伊朗核问题和巴以冲突三大热点。  相似文献   

3.
美国中东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是:把稳定地区局势,重建地区秩序置于倡导自由民主之前,以治理伊拉克乱局为核心,统筹安排伊拉克问题、伊朗核向题和巴以冲突三大热点.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东局势持续动荡,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即多点地区冲突同时爆发,互相呼应,互相影响;地区政治力量出现新的消长变化。政治伊斯兰势力上升,传统大国地位下降;美国对中东新战略严重受挫。在可预测的未来,中东热点问题将持续成为地区动荡之源。其中伊拉克政局的走向将对未来中东形势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伊斯兰势力与世俗政权之间对权力与影响力的争夺将更趋激烈,地区内激进势力将更趋活跃,极端思潮蔓延,并有向地区外扩展的趋势。同时,美国在中东影响力下降,难以完成对中东地区进行民主改造的使命。国际和中东形势的变化,使中国和中东国家分别面临新的不同的国际环境,对中东和阿拉伯国家的内政、外交产生深刻影响,也给中国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5.
刘胜湘  高瀚 《西亚非洲》2020,(5):82-116
2010年末中东剧变以来,中东乱中求治的需求愈加强烈。随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中东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逐渐提升。面对中东地区复杂的安全局势及地区内各国的需求,中国在与中东地区国家形成"维护主权、和平解决争端、互利共赢和加强对话"原则性共识的基础上,设计了涵盖政治、经济、安全及人文领域的中东外交战略目标,选择了"伙伴关系""一带一路"倡议、"协调外交"和"合作论坛"四大实践路径。这与中国中东大国外交秉持的责任理念、共享理念、规则理念,以及中国在中东扮演的大国外交角色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中国中东大国外交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未来,中国中东大国外交还将面临诸多难题,如何克服难题并及时调整和逐步适应中国中东大国外交战略和中国在中东的角色,规避中东地区可能出现的重大安全风险,将是中国中东大国外交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伊拉克政治重建在美国的计划下按部就班地进行,但其国内安全形势严重恶化,暴力活动愈演愈烈,使得美国在短期内难以从伊脱身;巴勒斯坦领导人更迭,巴以双方表示了和谈的愿望,和谈有望重启,但谈判前景不容乐观;伊朗核问题极为突出,将是今后一年里中东局势紧张的新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已成为影响中东地区稳定的最大安全隐患,也门局势恶化也折射出中东安全局势混乱的一面,但这些并不反映当前中东局势的全部,很大程度上它是美国战略调整引发中东地缘政治格局重构以及中东变局导致中东局部动荡的延续。从全局看,随着埃及等早期因变生乱的转型国家正逐步向乱后求治过渡,中东变局总体上出现了逐渐趋稳的迹象。巴勒斯坦问题、伊朗核问题等传统热点问题也出现了新的发展。美国调整后的中东战略意图日趋明朗,构建一个由中东主要国家形成的互相制约、相对平衡的地区安全新架构的想法正逐渐浮出水面。未来一段时期,中东局势还将在全球和地区大势下继续盘整,该地区地缘政治关系也将随之继续做适应性调整,并最终形成一个相互制衡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8.
美国遭遇恐怖袭击与中东地区密切相关,其反恐行动更是为本已动荡的巴以局势增添了新的变数。美国中东政策的不确定性是巴以冲突的重要外因,反恐利益则是其中东政策变化的主要根据。随着反恐行动的后续发展,伊拉克成为反恐行动新的打击对象,中东的两大热点——巴以争端和伊拉克问题在反恐框架中相互交织。  相似文献   

9.
高祖贵 《和平与发展》2011,(5):60-63,77-80
从2010年底开始持续至今的中东大变局,已经把中东地区拖入新的动荡、转型和重塑时期。伊斯兰主义力量乘势扩展政治影响——中东多数国家的政治体系不同程度的发生变化.为伊斯兰主义力量扩大影响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而伊斯兰主义力量政治影响力的上升又在深刻影响区域内许多国家的政治生态的变化;主要地区机制在变局应对中此消彼长——呈现阿拉伯联盟疲弱、海湾合作委员会扩张、非洲联盟崛起的态势;区域内主要大国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土耳其外部环境改善、伊朗面临地区环境趋于复杂、以色列的安全环境显著恶化。  相似文献   

10.
2006年黎巴嫩战争和中东局势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万光 《西亚非洲》2007,(10):25-31
2006年7月爆发的黎巴嫩战争,是美以蓄谋已久、由以色列发动、以色列投入最大规模兵力、以色列建国以来经历激战时间最长的战争。其根源在于美国布什政府的全球战略目标和美国"大中东战略"。这场战争反映出中东更加错综复杂的矛盾。黎巴嫩战争连同伊拉克战争已经并将进一步对中东局势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促使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当前,美国面临的种种矛盾异常突出,难以阻遏其不断衰败的趋势。人们在看到当今世界总体发展趋势的同时,也应充分估计到发展过程中的严峻挑战,必将经历尖锐反复斗争、激烈分化组合与曲折起伏的较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大冲击,大分化,大角逐,大变革--伊战后的中东形势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战后,美全面铺开“整合”中东的摊子,构成对该地区多角度和多层面冲击,各类新旧矛盾交织释放。本地区国家为应对变局,重新界定利益组合及取向。地区外大国不愿将中东拱手让予美国,调整角逐方略,争取利益共赢。求新思变的社会潮流扩展,国家强力难以扼杀或逆转,整个中东地区发轫深刻的历史变革。  相似文献   

12.
2005年,伊拉克重建有所进展,但安全形势未见根本好转,政局仍面临内战和分裂的危险;巴以和谈有所突破,但和谈前景不容乐观;伊朗核问题仍是热点,有关各方的谈判短期内不会取得结果;美国、叙利亚围绕哈里里遇害事件斗争仍未结束,但双方关系短期内将会维持现状。  相似文献   

13.
刘宝莱 《亚非纵横》2012,(1):22-29,59,60,62
2011年,中东地区发生的政治大地震波及地区各国,但程度各不相同。阿拉伯共和制政权持续动荡,而君主制政权相对稳定。土耳其、伊朗地区影响力上升;巴以和谈搁浅,前景堪忧;美国等西方国家插手地区事务,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南苏丹赢得独立,但将面,临重重困难。  相似文献   

14.
8月5日,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亚非所主办的“中东形势研讨会”在万寿山庄举行。来自外交部、商务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新华社、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北京大学、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单位的近30名代表与会。与会代表围绕伊战后中东格局、美国在中东的处境、伊朗核问题发展趋势、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现将主要观点予以综述报道。关于中东局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东研究中心主任李国富认为,伊战后,该地区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变…  相似文献   

15.
The Israeli-PLO accord will have significant repercussions in the Middle East.By initial observation, one can discern the emergence of the following ten-dencies: 1. The Arab-Israeli relations will tend to relax hut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them are far from being resolved. The Israeli-PLO accord has given impetus toother Middle East countries in their negotiations with one another. Directly in itsfootsteps, Jordan and Israel signed an agreement on "The Bilateral Nogotiations Is-rael-Jordan Track Common Agenda" in Washington the next day. Syria and Israel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变迁和经济发展,中东妇女就业人数增加,就业领域扩大。除传统职业外,中东妇女开始涉足医学、法律、工程、媒体、零售业甚至跨国性行业,但同时存在妇女就业人数比例小、就业分布不平衡、就业领域有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东的严峻形势与美国的困难处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东形势紧张动荡加剧。伊拉克局势难以稳定,巴以和谈步履维艰,伊朗核问题陷入僵局,叙黎关系陡然生变,恐怖活动有增无减,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阻力重重。美国中东政策失大于得,被迫降低战略目标,对政策做出一定调整,但不会从中东脱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