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和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儒家认为, “和”是万事万物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儒家文化把“和”与“同”相区别,认为“和”是有差别的对立统一,并非无原则的妥协,而“同”是无差别的绝对同一,如,同流合污。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  相似文献   

2.
“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千百年来,“和而不同”或者“不同而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思想,一直是人们在其所处群体中和谐共处的操作准则。无独有偶,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也提出了一句至理名言:“对立造成和谐。”二者异曲同工的思想耦合向世人昭示:即使在现代物质技术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和而不同”的思想对于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创造班子的和谐氛围,仍具有重要意义。“和而不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即整体的和谐在于个性的耦合。“和”就是事物的和谐,“不同…  相似文献   

3.
社会和谐、党内和谐、班子和谐,应是每个领导干部的心愿和追求。但在追求“和”的过程中,不可过分求“同”,而应当努力做到“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4.
“天人相分”与人的尊严——荀子“天论”的一个侧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的“天论”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在他的整个思想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亦可认为.不探究荀子之“天论”则无以究明荀子之思想。本文盖无意全面描述“天论”的整个理论主张,而只是将视角聚焦于:在荀子“天人相分”观念之条列下,当“天”不再是人所依恃和委身的最高主宰时,当认识到人的世界与天的秩序之间并没有所谓的自然和谐之后,正是人藉由其“智”与“能”担负着董理天地、财官万物,使人间和谐,万物各得其宜的任务和责任,而正是对这种神圣任务的承担,乃显出人的尊严的获致。  相似文献   

5.
“和而不同”: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政治文明精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虞崇胜 《唯实》2004,4(1):32-35
中华政治文明的精核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从一定意义上讲 ,把握了“和而不同”的精神实质 ,就是把握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政治文明精髓。“和而不同” ,意思是说要承认差异 (不同 ) ,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也就是说 ,“和”是目的 ;但“和”的前提是“不同” ,是多样性的存在 ;没有“不同” ,没有多样性 ,就无所谓“和”。“和而不同”堪称人类文明特别是政治文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之一,今天它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中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时又面临矛盾凸显问题的解决。“和而不同”的思想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深 《求是》2006,(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伟大战略目标,也是举国一致的愿望。但是少数领导干部对“和谐”还存在着一些误解。比如认为,“和谐”即是“同一”,如果稍有不同、稍有分歧,就认为是“不和谐”。这些人在实行民主集中制时,习惯于“一言堂”;在研讨某个问题时,习惯于没有“杂音”;在贯彻上级精神时,习惯于“照本宣科”。岂不知“和”与“同”不能简单地划等号。“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古代思想家孔子看来,君子注重团结、尊重差异,小人却随声附和、朋比不周。在分辨“和”与“同”的问题上,晏婴的见解独到且深刻。有一次齐侯…  相似文献   

8.
荀子天人之分、天人相参之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朴素管理学的思想内容。如果说荀子管理思想的总目标是实现天人和谐,那么天人之分说揭示了管理的主体和客体,明确了人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而天人相参说则着重就作为主体的人如何参于天地、最终实现天人和谐作了探究。深入解读《荀子》文本可知,管理就是作为管理主体的人对合理秩序进行维护的一种活动,是人根据自然法则推动人类社会从无序走向有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师生发展,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素质教育重大课题。我校在进行该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采取“和而不同”的研究策略,即顺应教育发展规律,追求独特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是核心,发展学风是基础,校园稳定是保证,师生关系和谐是关键,在创造“平安校园”、“书香校园”、“爱心校园”、“红星校园”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  相似文献   

10.
张木荣 《求实》2000,(4):25-27
在现代西方浪漫哲学和浪漫美学中 ,“在”(Sein)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本体论概念。通过这个概念 ,浪漫哲学和浪漫美学不仅对人类存在的终极状况作了现代性、根本性的反思 ,而且这种反思始终充满浪漫超然的诗学精神。“在”的本体论关注人的存在困境 ,重视人的诗性生命 ,积极探讨人的审美生存的可能性 ,因而 ,它是诗的本体论 ,也是本体论的诗。它虽然最终指向的是审美超验和乌托邦 ,但却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一、“在”的本体论规定本体论是一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理论。所谓本体 ,指的是“终极的存在”。① 讨论本体问题 ,也就是对“终极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所谓“哲学大全”,并非哲学发展最高成就的大全,而是指“哲学一般”的完美整体。“哲学一般”的完美整体,是由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构成的一个内在统一体,并为逻辑学共相所贯通、所制约。本文作为“哲学大全”的导论,实质上就是高度简化了的“哲学现象学”。本文所体现的哲学精神显然与西方现代哲学精神相异,是值得深思的。  相似文献   

12.
再评“斗争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斗争哲学”不是毛泽东的“只言片语”,而是他的一贯思想和理论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斗争哲学”不仅实践上有错误,而且理论上也是违反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扬弃“斗争哲学”,提倡“和谐哲学”,实现思维方式和文化类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杨柳 《世纪桥》2009,(3):81-82
尧帝“允执厥中”的思想成为后人治国齐家的万事法则。舜帝运用“和”道于实践中,实现了“柔远能迩,蛮夷率服”的目标。“中和”观继承发展了尧舜二帝的思想精髓,成为中国哲学的终极目标以及和谐人心与世间万物的“独知”。“中和”之道以其开放的心态、纳物共存互补之源流,为解决新世界背景下的新问题,提供了普世性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4.
刘海龙 《学习论坛》2007,23(1):18-21
“斗”与“和”分别在事物的运动发展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哲学倾向,分别适合于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历史经验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需要“和谐哲学”,“斗争哲学”如果僭越了其适用范围,会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极大的危害。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和谐哲学”大有可为,但不能泛化。  相似文献   

15.
齐江 《党建文汇》2006,(6):28-28
不久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用一个中国哲学的古老术语提出了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建议:“和而不同”。“胡锦涛此番在耶鲁的讲话,是最高领导人提出了关键概念”。中央“和平崛起”课题组一位负责人说,“放在更广阔的背景看,近几年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平崛起等理论的提出,表现出中央在决策时思路越来越清晰”。  相似文献   

16.
“两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论缘起于浙江,践行于全国,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实践遵循。因此,从生态价值的复归、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人与生态的终极指向三层维度展开对“两山”理论的深入剖析,从哲学境域探析“两山”理论的理论价值,对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和谐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价值核心,更是和谐社会里人的存在指向。马克思认为,“和谐人”以和谐社会关系为本质,以和谐实践为根本特征,只存在于和谐人共同体中,它既是共产主义社会里“现实的人”,又是共产主义社会的运行主体和价值目标。马克思的“和谐人”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社会和谐本质上是利益的和谐。“共建共享”把建设与享用统一起来,把发展动力和发展目的统一起来,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利益建构模式,其逻辑指向是本质意义的社会和谐,其逻辑展开就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生动过程。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哲学视野中的“创新”,蕴涵了丰富的哲学原理。“创新”的内涵和哲学中所讲的“矛盾”、“和谐”、“否定”及“实践”密切相关;“创新”的基本类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和认识观;“创新”的方法具有和唯物辩证法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中国古代思想中“身体”的研究是当下学术界的热点话题,本文主要考察荀子思想中对于“身体”的认识。荀子思想中的“身体”不等于当下语义环境中所理解的“肉体”,它在实质上应该是一种“身体系统”或“身体结构”,它主要由形体之身、心神之身和血气之身三个层面构成。对于“身体”的这种理解还反映在荀子对于“性一潮”、对于“化性起伪”等思想的表述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