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加一 《中国减灾》2012,(23):24-27
中国无疑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非典"、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一系列灾难的发生,国人在经历惨痛灾难与艰辛救灾的过程中,减灾文化建设也经历了一个充满曲折但成就卓越的十年。在2012年接近结束的时刻,回顾十年来的"减灾文化"具有特殊的意  相似文献   

2.
近期,一直担任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节目主持人的何炅,在百忙中抽闲走进录音棚,为中国首部防灾动画电影《今天·明天》录唱主题歌。作为防灾题材的动画电影,《今天·明天》的片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另一部灾难大片《后天》。做过老师的何炅深有感慨:"我们确实缺失对孩子防灾减灾意识的培养,灾害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人类的生存,防灾减灾是观众朋友们、小朋友们都应该关注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正>人们无法忘记汶川之痛。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两年过去了,玉树地震又一次撕开了我们还未完全愈合的伤口。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励。中国有句古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意在做事要未雨绸缪。中国已进入新的灾害多发期,防灾减灾,关系民生,关系稳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相似文献   

4.
陈恋 《中国减灾》2013,(9X):30-31
<正>增强防灾减灾意识,识别灾害风险,掌握避险逃生技能,是世界各国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措施和方法。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连续两年的"国际减灾日"主题与学校防灾减灾相关。建立一个涵盖政府、学校、社区的防灾减灾教育体系,是我们防灾减灾工作的当务之急。从"曲突徒薪"典故、日本的"稻丛之火"故事、2004年印度洋海啸中英国小女孩蒂莉的事例到绵阳市安县桑枣镇桑枣中学最牛校长叶志平奇迹……无一不说明在平常生活中教育普及防灾减灾知识的重要性、根本性和长效性。  相似文献   

5.
徐富海 《中国减灾》2013,(5X):42-44
<正>三则故事和一组数据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生活的曹沛,焦急万分地跑到幼儿园接3岁的女儿璨璨。一进幼儿园,她就看到老师已将孩子们全部领到操场上坐下,还分发了饼干。璨璨看到妈妈,举起手中的饼干说:"妈妈,今天我们又搞抗震演练了,好好玩儿啊!"这一天,日本东部海域发生了9.0级地震,震动了全世界。地震发生后,幼儿园成功地保护了孩子,秩序井井有条。原来,曹沛女儿所在的幼儿园每个月都会进行一次抗震演练,所以地震发生时,小朋友们还以为是习以  相似文献   

6.
瞿方业 《中国减灾》2013,(6X):40-41
<正>芦山地震发生后,各种关于地震应急避险的知识在网上流传,有建议躲在床和桌子下的;有建议躲在跨度较小的房间,如小房间、卫生间、厨房、内墙墙角的;有建议躲在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如沙发旁边、床边……各种建议自相矛盾、莫衷一是。经过五年前汶川地震的考验,很多人对地震的认识比从前有了很大进步,国家层面防灾减灾预防体系的建设也有了长足发展,但许多经验并没有得到系统化的总结和普及,学校等教育机构虽然也搞一些防灾减灾演练,但与防灾减灾工作做得好的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多数国民的防灾减灾技能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他为国家的防灾减灾事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科技支撑,成为国家高层决策的重要智囊团成员,长期从事区域自然环境演变、资源开发与减灾科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成绩显著。作为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每次灾害发生后,他都会习惯性地思考:从灾难中我们能够学到什么,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如何能在巨灾和大灾之后汲取教训、变得更聪明……眼下,四川芦山"4·20"7.0级地震让他的神经再次紧绷了起来,他  相似文献   

8.
潘谊 《中国减灾》2013,(5X):18-20
<正>在自然灾害形势不容乐观的今天,约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儿童和青少年仍然是最脆弱人群之一。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生活在农村和城市的儿童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国的灾害管理人员和各方面相关工作者需要换个角度考察和理解儿童在灾害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需求。经验可以慢慢积累,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儿童减灾教育的现状2008年汶川地震后,笔者在与一位从事救灾工作多年的工作人员聊天时听到:他上小学的女儿已经学奥数了,但就是没有学过地震来临时应如何避灾。言语间流露出对当时中国儿童减灾教育的空白和对下一代珍爱生命方面的努力缺乏失望有加,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自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成  相似文献   

9.
崔晨 《北京观察》2013,(5):20-23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5年后,在距汶川仅85公里的地方,又一场大灾紧紧揪住了全国人民的心。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面对着成千上万间房屋倒塌,面对着灾区群众生离死别、流离失所……沉痛的背后,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与警醒,我们该如何从灾难中不断汲取教训,长鸣防灾减灾的警钟?防灾减灾是城市发展的永恒话题,但往往成为我们安逸生活中最容易被遗忘的问题。试想假如大地震突然袭击,假如传染病疫情悄然蔓延,假如特大暴雨再次肆虐,直面"城市灾害"  相似文献   

10.
"防灾减灾文化不过是人类在防灾减灾活动中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位梦华认为,"防灾减灾文化是一种道德文化。"民众缺乏防灾减灾知识2008年汶川地震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痛,还有大灾之后的思想洗礼。位梦华说,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  相似文献   

11.
论灾害史的三大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灾害史是一门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何为“灾害史”?今天以前的灾害,都是灾害史。这些已经发生过的灾害和防灾减灾知识,可以指导我们今后的减灾工作。唐太宗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说的就是历史的重要性。灾害史具备什么功能呢?可以用六个字来表达,即“存史、教化、资政”。存史功能:即基础功能、信息功能。对新发生的灾害,我们想了解过去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灾害,采取过什么措施。可以利用地方志,或者专志(水利志、气象志、地震志、民政志等)。还可以利用各地已经…  相似文献   

12.
徐娜 《中国减灾》2011,(6):22-23
"3·11"日本9.0级地震发生后,日本民众在猝不及防、接二连三的惨烈灾难面前,表现出的镇定有序以及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令人感叹。尽管国情各异,然而,日本地震的点点滴滴还是会引发我们对自身的考量和借鉴他国防灾减灾经验的思考。以邻为师,师夷长技,是一份对同胞生命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韩陆 《北京观察》2010,(7):56-57
<正>今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两周年,也是中国的第二个"防灾减灾日"。为了避免灾难重演,我们应该对灾难的趋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附图是根据世界灾难数据库(EM-DAT The International Disaster Database)制作的110年来全球自然灾难和环境灾难的数据统计图  相似文献   

14.
地震就像刮风下雨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天天都有地震发生,每年约500万次.这些地震绝大多数都很小,只有1%我们可以感觉到.由于地球内部是不停运动和变化的,它们有三种运动方式:挤压、拉伸和错动.这三种不断运动的力量导致了地表岩石的破裂,也就是地震.  相似文献   

15.
人们无法忘记汶川之痛。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两年过去了,玉树地震又一次撕开了我们还未完全愈合的伤口。  相似文献   

16.
5月12日是“防灾减灾日”,虽距今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但我一直在期盼着公众,尤其是专家学者和媒介对如何防灾减灾能有独到的见解。 面对今天的灾难频发,我期冀和指望能度过有别样感受的“防灾减灾日”,但“泡汤”了。满目皆是四川地震灾区大干快上加快建设的报道。恢复家园,加快建设,当然是防灾减灾的重要内容,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防灾减灾日”的唯一内容。  相似文献   

17.
田恬 《中国减灾》2012,(3):28-31
素有“彩云之南”美称的云南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质、气候,自古灾害多发。干旱、泥石流、地震……一次次触目惊心的灾难撞击着云南百姓的心。 为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云南省整合多方力量,积极构建全面的防灾减灾战略体系,科学系统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将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措施,进一步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是全世界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频发的自然灾害,对中国的救灾体系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当今中国的救灾工作,以其强大动员能力和高效率而被誉为"中国力量"和"中国经验"。在本次云南鲁甸地震中,这些"中国经验"更是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得到生动形象诠释。无论是抢险救援的危急关头,还是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都心系群众、运筹帷幄。此次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立即指示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抵达震中指挥部署抗震工作,全国上下迅即形成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局面。在地震、  相似文献   

19.
徐富海 《中国减灾》2011,(13):25-27
提高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居民避险逃生技能,是世界各国应对自然灾害的一个重要措施和方法。在这方面,我国有"曲突徒薪"的典故,日本有"稻丛之火"的故事,在2004年印度洋海啸中又有英国小女孩蒂莉挽救海滩上100多人生命的事例……这都说明了解防灾减灾知识的重要性。那么,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灾  相似文献   

20.
上善若水     
<正> 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场地震灾难中,看到一只老鼠,帮助另一只瞎眼的老鼠探路……老师让学生说说这两只老鼠的关系。于是,有的说是夫妻,爱人,还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