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社会转型引发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科技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们以很高的成就感。但与此不相协调的是人们精神上的失衡与失重,个体意义感的失落和社会主导意义系统的缺位。只有关注人生存的意义世界,才能促进社会向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实现人的一种“应然态”生存———立体化生存。  相似文献   

2.
夏益群 《湖湘论坛》2006,19(6):66-68
从小说《死魂灵》的文本出发,以洛特曼提出的文本观照现实的认知模式,分析文本中出现的教育、生存、腐败三大社会问题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从而探寻小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利华 《前沿》2004,2(8):135-138
全球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它导致青年生存方式的变迁 ,并影响到青年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和凝聚力。我们要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中、在党的事业的实践中、在文化的吸收与开放中培育青年的民族精神 ,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可以从三个视角进行认识:从政党的角度来看,政党的生存、政党功能的发挥和政党使命的实现都促进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形成;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诉求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思虑也促成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形成;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社会资源汲取、政党适应社会和政党引领社会促进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对信任赖以存在的思想根据进行理论阐释,有利于深化人们对信任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信任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哲学根据,从本体论角度出发,信任形成的前提是人类对"同一性"的承认与追求;从生存论视角出发,信任的形成源于人类在个体的孤独存在状态中的必然选择;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信任的形成与人类自我的安全需要和社会需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当前,人们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具体实践过程中出现了种种背离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本性的"去社会化"现象。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人们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自上而下展开的抽象理论说教,试图以统一化、高大全的模式统摄分异性的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缺失应有的社会历史纬度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人们以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用抽象化、统一化的方式理解和把握社会的内涵。加之,现代性的行动逻辑让思想政治教育退隐至社会"后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实现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同步性,从而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去社会化"现象。与"去社会化"现象相对,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复归社会,展现其应有的社会本性,它需要人们从社会实践本性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从具体、现实的维度敞开社会的内涵,立足不同社会境遇下人们的生存方式,以社会成员的思想关切为进入不同社会群体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期农民生存安全以及与基层组织的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间 ,我国农民的生存安全表现出两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失去了集体组织和国家政权组织的安全庇护 ,日益遭受乡村官僚的盘剥 ;二是商品经济对个体农民的冲击造成破产和失业。解决社会转型期农民的贫困和破产 ,必须依靠基层组织的重塑和再生。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是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和现代社会的组织者。基层政府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依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改革机构 ,精简人员 ,转变职能 ,提高行政运作效率。农村基层组织伴随着乡村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才能得到新生 ,才能重新塑造基层政府与农民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黄敏  穆桂斌 《人民论坛》2013,(12):244-245
文章对河北省八个行业的农民工进行抽样调查,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视角的分析结果显示:农民工群体的生理需要满足状况差、受到压抑;安全需要常得不到保障;他们有强烈的社交和被人尊重的需要,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农民工群体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但方向缺失、动力不足.  相似文献   

9.
李忠华 《前沿》2012,(22):58-59
德育和生存教育是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紧密契合、不可分割,然而现实教育实践无视二者的联系,导致两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陷入困境.本文重点分析德育和生存教育契合的应然性和实然性、探讨实现两者有效契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时文洁 《江苏政协》2013,(10):42-42
<正>近日,镇江市政协召开主席会议,围绕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开展专题协商。大家认为,学校安全工作,关系着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关系着社会和谐稳定,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复兴,必须高度重视,常抓不懈。一要切实加强安全教育,防范安全事故发生。以对孩子们生命、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深入开展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定期组织各种安全防范演练,特别是防震和消防演练,使教职工和学生掌握基本的、必备的安全和自护自救知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二要加紧实施以抗震防震  相似文献   

11.
李杨  邓黎明 《传承》2006,(12):36-39
对淮南市下岗职工生存状况的调查发现,下岗职工的生活状态、社会态度是直接受到其收入的影响,产生了某种悲观、消极的情绪;下岗职工从外部获得的非正式的社会支持越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求职行为就越多。由于非正式社会支持的缺失,使得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求职行为不够积极有效。本文将在微观视角下分析这些问题,并从宏观、微观、主观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2.
王现伟 《前沿》2012,(17):45-48
认识论、本体论和生存论是人们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角度.但是,由于没有自觉地对这三个角度本身进行前提性反思,人们关于这一问题的观点就经常处于严重分歧的状态.反思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有自己的本体论前提,也回答了近代认识论的问题,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是本体论哲学,也不是认识论哲学.从整体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追求人和社会的“生存合理性”为目标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追问“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而是以回答人和社会的“生存合理性”作为自己的问题,改变了近代认识论哲学的思维定向,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有如自然生态一样 ,社会生态平衡与否同样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状况和可持续发展。人的存在方式的个体关系、群体或集团关系、民族或国家关系 ,构成了与人类生存发展最直接的社会生态系统 ,它不仅影响人类现实的生存质量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而且还制约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解决 ,关注社会生态平衡 ,是人类面临的迫切课题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给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新挑战,深入分析互联网的特点及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双重影响,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立足大学生"数字化生存"的时代境遇,积极培育其社会责任感,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手段,坚持方向性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渗透性原则,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坚持实践性原则,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  相似文献   

15.
在珠江三角洲的调查发现,流动人口底数不清、企业任意隐瞒民工数量的现象并非鲜见。其中既有因收费产生的经济动因,也有社会心理原因和制度缺失的因素。农民工的生存证明权被剥夺是最严重的权益侵害,意味着一切权益的剥夺,影响和谐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发展。社会与政府对此不能视而不见,要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陆邪教,是指在中国大陆境内,打着宗教旗号,利用、歪曲宗教经典中的只言片语,散布异端邪说,蒙骗群众,秘密结社,进行危害群众人身及财产安全,危害中国大陆社会的违法犯罪活动,以实现其野心和私欲的非法组织。中国大陆邪教生存原因从社会层面看,我国社会各种矛盾的存在是邪教赖以生存的根本原因。从个体自身层面看,邪教成员个体自身认识上的局限性,是邪教得以滋生并发展的土壤和源泉。而邪教治理工作中的制约因素则给邪教生存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很强的矛盾性,现代人在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也深陷于自我认同焦虑、价值共识困境以及本体安全焦虑等困境之中。如何从理论上分析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根源,从而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显得十分重要。《非确定性与现代人的生存》对这一重要的问题做出了分析和考察。  相似文献   

18.
异化并不仅仅是经济学、社会学概念,它更是概括人与世界的现代性关系,表达现代人类生存论的哲学概念。异化是现代生存论哲学发展中的一个主题性话语,只有把异化提升到现代生存论哲学基本范畴的高度来研究,才能深入理解异化思想所包含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人类生存矛盾视角看,人的“存在”和“意义”的矛盾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于雪 《探索与争鸣》2024,(2):153-161+180
数字化生存所引出的社会生存状态曾引发热议。而今,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当代社会的生存状态更倾向于数字时代的“自动化生存”。自动化生存是一种隐喻,指的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趋向自动化,包含了“自动化生产”“自动化生活”“自动化认知”“自动化行动”等不同向度。反思自动化生存的缘由和必然性,可以从对人的匮乏本质的有效补偿、对机器自动作用的内在迷恋和对环境稳定性的本能需求这三个方面溯源。自动化生存的境遇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对人的自主性的消解。自动化所追求的正是对非同一性和不确定性的消除,而这恰恰是自主性的关键。被自动化的“自主性”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人的生存危机,需要一种新的理解框架来反思人工智能时代人的生存境况。  相似文献   

20.
刘静 《观察与思考》2007,(24):32-33
<正>平心而论,预测网络的未来是一件十分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如果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用加法来计算,那么网络的进化则用立方来形容都不过分。5年之后、10年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