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萍 《中国人大》2014,(6):50-50
钟南山的“成名”缘于2005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非典”让钟南山这个名字一夜间家喻户晓,人们也因此记住了这位坚持说真话的医生。尽管在2003年之前,他已经做了7年工程院院士。  相似文献   

2.
<正>我佩服的人不多,钟南山算一个。我相信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名字会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一笔,因为在抗击"非典"的日日夜夜,一时无法驾驭的"非典"使人们陷入了恐慌,而他提出的特殊治疗方案给了同胞信心和力量,那是一种"力挽狂澜"的感觉。我佩服钟南山的医术,更敬重他的人品,在他身上有一种浩然正气,坚持真理,勇于直言,体现了知识分子难能可贵的理性与良知。每年"两会"期间,他与一些"开小差"、"来学习"的代表委员不一样,都会提出一些空谷足音般的  相似文献   

3.
在今年的两会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西部",无论是在政府工作报告的讨论会上,还是午餐和会后的休息时间,无论是全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还是各行各业的代表委员。大家谈论的话题总离不开"西部"。人民大会堂前的台阶每年都是记者们对代表委员进行"围追堵截"的最佳采访场所,今年,东部沿海的领导们大大松了一口气。广东省省长卢瑞华说,这次是他上台阶最顺利的一年,只有一个记者追上他要求采访,而往年卢瑞华总是被几十名记者"围攻",没有十  相似文献   

4.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疾病专家。因为在抗击非典斗争中的杰出贡献荣获200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是最早接诊非典患者的专家之一,也是最早觉察到非典蔓延的严重后果并果断向有关部门提出紧急报告的第一人;当医务人员大量被感染时,他第一个提出把最重的病人送到他主持工作的呼吸所;  相似文献   

5.
人物     
《小康》2020,(6)
正挂帅者钟南山"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疫情蔓延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向公众发出紧急呼吁,自己却"逆行"冲向防疫最前线。84岁的他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老院士倚靠在高铁餐车座椅上的照片,在网上刷屏,让众人泪目。这个特殊且艰难的春节假期,"钟南山"三个字频频登上热搜,人们希望更多地知道,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他作何判断,又有何建议。17年前SARS一役,敢医敢言让钟  相似文献   

6.
《时代潮》2001,(6)
"他非常重视人才。""他治学严谨,绝不含糊。""他是能领导专家的专家。"……在他身边工作和学习过的人,接受采访时几乎是众口一词。他就是中国科技部新任部长——"院士部长"徐冠华。  相似文献   

7.
秦友莲 《政协天地》2011,(Z1):36-37
做好了心理准备,采访的是一位港澳界别的政协常委,香港商人、实业家,所以谈话要格外谨慎,否则他会用商界常说的一句话"对不起,我很忙,公司还有事在等我……"把记者给打发了。但是很幸运,见到他时,记者以为找错了人。眼前的人要么是一位学者,要么就是歌星,智慧、儒雅而且还带有几分顽皮。他不可能是香港万城电子有限公司总裁、福建万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民盾,一个弛名商界的精英。错位的认识让采访由此变  相似文献   

8.
《小康》2021,(20)
正钟南山,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呼吸疾病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敢医敢言,勇于担当。他提出的防控策略和防治措施挽救了无数生命,在非典型肺炎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作出巨大贡献。2003年,非典肆虐,67岁的他说:"把病情最重的病人送到我们这里来!"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爆发,84岁的他一边告诉公众"尽量不要去武汉",一边自己登上去武汉的高铁,挂帅出征。钟南山院士,不仅是家喻户晓的白衣战士,还是一位拥有六十多年党龄的资深共产党员,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相似文献   

9.
钟南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病研究所所长、著名的呼吸病学专家。我们并非因为他拥有这许多头衔而敬佩他,我们景仰的是他在抗击非典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0.
2007年7月底,全国人大培训中心在上海举办第二期全国人大代表履职交流研讨班。在这里,记者采访到了"熟悉"而又"陌生"的游景玉代表。"熟悉"是因为她已经连续三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还是第一届"中国十大女杰",所以对"游景玉"这个名字很熟悉,而她从事的仿真控制工程技术,对许多人来说又是非常陌生的。  相似文献   

11.
《小康》2017,(31)
正耳顺之年的韩辉是嵊泗列岛的"大明星",退而不休、难有"档期",这就是五年的时间都没能在他脸上留下任何印记的"秘密"所在,尽己所能,帮助别人,便能收获幸福。韩辉个子高高的,浓密的头发见不到一丝白,说话唱歌的大嗓门,即使千百人的场面,都用不着麦克风。五年前,《小康》杂志记者远赴舟山嵊泗,采访了老家在东北、从上  相似文献   

12.
非典期间,有一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各地领导抗击非典的镜头,给人深刻印象。在陪同中央领导同志视察一线的人当中,有一个年轻的身影,身穿白色工作服,细心地做着讲解。这组镜头每天回放,使人们对这个年轻的身影早已熟悉。然而,还不太为人所知的,就是这位年轻人,近7年来,为贫困学生设立助学金、为失明者再造光明、为扶贫济困热心奔走,直至为抗击非典无私奉献,先后为社会捐款捐物达2300多万元,占他创办公司总资产的8%。他,就是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哈尔滨圣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翔。真情———一次次给他带来成功机…  相似文献   

13.
做好了心理准备,采访的是一位港澳界别的政协常委,香港商人、实业家,所以谈话要格外谨慎,否则他会用商界常说的一句话"对不起,我很忙,公司还有事在等我……"把记者给打发了。但是很幸运,见到他时,记者以为找错了人。眼前的人要么是一位学者,要么就是歌星,智慧、儒雅而且还带有几分顽皮。  相似文献   

14.
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经验交流会”上,记者采访了“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先进个人代表”、第三届“全国十大扶贫状元”、“96全国科技星火计划先进个人”张江平。记者和许多人一样,知道张江平是因为他的名字与光彩事业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5.
杨霞 《中国减灾》2011,(3X):53-55
<正>他今年已经70岁了,然而穿起西装的身板仍然笔挺得像个年轻的小伙子。他很忙,但运动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他甚至把跑步机摆到了床边,再忙也要在上面跑上10分钟。健康的生活方式最重要钟南山70多岁了,但有很多第一次见到他的人都说:"你有那么老吗?"钟南山说:这里涉及一个自然年龄和生理年龄的问题。所谓自然年龄,就是我们实际的年龄;而生理年龄,就是你身体功能、形态等表现出  相似文献   

16.
<正> 片头特写:光荣与梦想的初诞也许青年时代曾经留学日本的沈阳人任景丰自己也没想到,他竟然会成为载入中国电影史册的"中国电影之父"——就在距今100年前的那个秋天,也就是1905年的秋天,他,成为中国第一个出资拍摄电影的人。公元21世纪的2005乙酉年初春,北京的树林还没萌出绿芽。站在琉璃厂一棵老槐树下的丰泰照相馆旧址前(老槐树的身后,如今是宣武实验幼儿园,当年的照相馆早已不复存在),观察记者不免对百年前的这个中国电影诞生圣地发出穿越时空的感慨……  相似文献   

17.
近一个时期以来,笔者透过电视看到一些使人困惑的镜头:加重了农民负担,这个地方的官员在记者采访时却一脸不耐烦的样子把摄像镜头用手挡住;食品里掺杂了有毒有害物质,这个地方的官员在记者采访时却一脸不耐烦的样子躲躲闪闪;老百姓因拆迁没有了房子住,这个地方的官员在记者采访时却一脸不耐烦的样子“无可奉告”……。凡此种种,这些官员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提起人民群众的利益就烦。这些公仆为何烦?个中原由恐怕有三。  相似文献   

18.
肖淇 《今日上海》2013,(6):48-49
虽然,当下很多人将收藏作为投资的一种手段,重利多于钟情,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这样一群人倾尽所有,只简单的因为一个兴趣、一个爱好、一个不那么遥远的梦想……记者在数年前曾经采访过其中的一位,他就是上海梅陇文化馆集藏协会秘书长张道华。再次见面,老先生的“红楼情结”始终如一,并以不断丰富的藏品来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  相似文献   

19.
<正>入冬以来,中国许多地方出现严重雾霾天气,PM2.5大大超标,其中以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最为严重。中国工程院钟南山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气污染比非典可怕得多,非典可以隔离,但是大气污染任何人都跑不掉。的确,没有人在这种环境下还可以做到自强不"吸",只是公众在了解危害之后更需要知道,下一步怎么办?无论是根据中国环保部的官方数据还是美国大使馆发表的数据,这都是北京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空气污染。呼吸本身不能杀死人,但污染严  相似文献   

20.
在吉林省的全国人大代表中,他是为数不多的几位三届老代表之一,又是中科院院士,中国神五、神六的辉煌里也包含着他的心血和汗水。他就是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精密机械分会理事长、吉林省光学学会理事长王家骐。约了好几次,记者才有幸采访到王代表。在存放了不计其数的各种科研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