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火之殇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但是,生活美好的前提,必须是安全。如果没有安全,谈何美好?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仿佛灾害总是那么遥远,仿佛那些恐怖悲  相似文献   

2.
我们流浪,从80年代到又一个世纪,我看见这个城市日新月异,万家灯火;没有一盏属于我,弟兄们,没有一盏是我们的。 ——摘自《民工的歌》从繁华的大都市到县一级的小城镇,到处有这么一群忙碌而又疲惫的身影:搞建筑、当保姆、送牛奶、卖菜、打零工、当服务员、卖小吃……城里人不愿意做的苦活、累活、脏活,都由他们来做。他们,已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就是从农村流入城镇的劳动力,城里人称他们为“农民工”,现在约定俗成简称“民工”。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奋争在城市的边缘,在辛劳和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16周岁以上的青年农民工,目前,我国这个群体的人数已超过1亿人,已经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是有“梦”的一代,他们在城市生活多年,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与他们的父辈即第一代农民工已大相径庭。他们对城市的认同,要远远大于对农村的认同;他们不愿退回农村,即使回去也做不了合格的农民;他们迫切想融入城市,但又很难逾越横亘在面前的制度、文化之墙。新生代农民工就这样怀揣着青春与梦想,“漂”在城乡边缘,成为了一道风景,却不那么亮丽。这一现实也要求中国的城镇管理政策尽快做出调整,为新生代农民工中的相当部分人融入城镇提供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在北京的高楼大厦间,游走着这么一群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可是居民们却对他们“爱恨交加”;他们为了生存,在城市的边缘苦苦挣扎,“经商”过程中不得不一次又一次与城管上演“猫鼠游戏”。  相似文献   

5.
一位攀登者和他的向导历经千辛万 苦来到了世界之巅的珠穆朗玛峰。在此 之前,世界上没有人到过这样的高度。 世界之巅与他们只有短短的两米, 其中一个人只要向前跨几步就可以成为 这个世界的第一。这时这位从新西兰来 的攀登者对向导说:"这是你的家乡,你  相似文献   

6.
章法 《公民与法治》2007,(10):16-17
当一个孩子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他(她)代表着喜悦、新生、幸福和希望。而有一个孩子却没这么幸运,他的出生有着另外的负载……  相似文献   

7.
一对来到这个世界仅8天的双胞胎男婴被其父亲和奶奶亲手闷杀——他们是剖腹早产的病婴,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8.
民工子弟学校的外来教师,作为城乡结合点在个人层面上的一种突出体现,在心理上向往着城市,肉体上蛰居在城市,但却在真正意义上敲不开城市的大门,在城市扎不下根来.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使他们的生活世界充满了"流动"的变数,而这一流动性,为人们认识民工子弟学校,理解民工子弟学校中展开的教育,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教育社会学意义的独特视角.本文尝试通过对一所民工子弟学校外来教师的访谈调查,描述他们在城市边缘建构起来的生活世界以及教育实践过程所展现的特色,并借用齐美尔"异乡人"的概念,从无根的漂泊感以及与货币的联系这两个维度,对生活世界与教育实践之有机关联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沸沸扬扬的高峰私生子案在法院终于有了一审结果。2004年12月16日上午,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审结了原告王圣元(高峰与王纳文之子)与被告高峰抚养费纠纷一案,判决被告高峰于2004年9月起每月给付原告王圣元抚养费人民币1000元,至原告王圣元十八周岁止。高峰的私生子案似乎使人们突然发现,在我们熟知的生活中有着许多同样遭遇的孩子,他们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要生活在残缺家庭中。他们的童年,也许是在一次次追讨抚养费、被父母像踢皮球一样频繁地变更抚养权之中度过……因为父母的原因,他们无辜地来到这个世界,却注定无法享受到正常健全家庭…  相似文献   

10.
《中国律师》2004,(12):34-34
海陆国际律师事务所于2004年11月4日星期四在人民大会堂宴请200多位宾客。这次招待会和宴会是为庆祝该所最近在北京新代表处的设立而举办。该所在亚洲另外还设有两家代表处(香港及新加坡),北京代表处的设立使该所成为亚洲最大的美国律师事务所之一。“北京的反应目前非常好”,BarryS.Levin,海陆国际律师事务所主席说,“我们非常高兴在这个世界最重要的城市设立代表处。我们期望能在这里成功地开展业务。我们有许多美国客户正向中国扩展其业务,他们需要我们提供经验和支持。我们还有许多中国客户,他们对进入美国资本市场和消费者市场非常感…  相似文献   

11.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留在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当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被今天的学者不断引用时,发现竟是如此地契合潮流,契合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对年逾五旬的盲人夫妇。老两口儿在家人的陪同下拄着拐棍来到法院。我们开始以为是赡养案件的原告,哪知道这对盲人是来离婚的。在我看来,一对蒙受同样苦难的人,既然他们被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所抛弃,那么他们对于生活的期望,至多是物质上的满足而已。倘若凑巧还能遇到另外一个能理解失明涵义的异性做配偶,那已经是最大的幸运,自此对生活该别无奢望。然而,他们也要求感情的丰润,所以,他们要离婚。离婚的原因很平常,男人怀疑妻子有外遇。盲人也可以有外遇?!这类似天方夜谭的情节大大挑战了我的想像力,让我匪夷所思,我甚至感到好笑。我看…  相似文献   

13.
冒牌博士刘志刚被判刑、“芙蓉姐姐”现象喧嚣一阵,使像他们一样的北京大学“游学生”(或边缘人)群体再度浮出水面。其实,从过去的“旁听生”、“偷听生”到今天的“边缘人”、“游学生”,一直都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北大校园里学习和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的情况也在变化之中。他们是谁?为什么游学?为什么选择北大,而不是一墙之隔的清华,或者别的学校?徜徉在北大边缘,他们的成败得失怎样评说?泪水与欢笑如何挥洒?本刊记者走进这个特殊的群落,听他们讲述了一个个游学故事;也走进北大人中间,听他们评说自己身边的“边缘人”。  相似文献   

14.
在河南省焦作市,许多人都认识这一家拾荒的祖孙三人。他们每天都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老汉拉着一辆破旧的平板车,老伴跟在后面帮着推车,车上堆放着破烂儿,破烂儿上坐着一个年幼的小女孩。这两位乡村白发老人,他们有一个蹲监狱的儿子。儿子入狱后遭受了一系列打击,首先是家庭发生了变故,然后是不幸患病双目几乎失明。他的精神几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为使儿子感到亲情仍在,给儿子的精神世界一个强有力的支撑点,给儿子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他们背井离乡,拾荒为生,用父母无私博大的爱,用如山的亲情,为儿子铸就了明天的希望。在这背后,不知包含着他…  相似文献   

15.
当“小资”这个词还挂在大家嘴边并努力为之奋斗时,“布波族”这个词又在中国都市青年中间广泛地传播了,连才上初中的小男生、小女生也叫着嚷着要做“布波”一族呢。“布”是“布尔乔亚(bourgeois)”,“波”是“波希米亚(bohemian)”。这两个字头组合到一起构成的这个新词,据说是比“小资”还要受欢迎的新人类的标签。但是“布尔乔亚”和“波希米亚”本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概念。波希米亚性格是指那些藐视世俗传统的率性而为者,他们以想像力和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布尔乔亚则脚踏实地、循规蹈矩,他们勤劳但贪得无厌。“布尔乔  相似文献   

16.
双木 《检察风云》2003,(18):26-27
当政治文明呼声日益高涨之时,一个特殊的执法队伍来到了黑龙江省各条执法战线上。表面上,他们与一般的老百姓毫无二处,在许多执法者面前,还往往因为“违法”而受到非文明的处罚。令一些曾野蛮处罚过他们的执法人员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特殊的执法队伍竟是他们上级领导部门省法制办派下来“微服私访”的,他们不但看,还像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记者一样,用针孔摄像机摄下了一幕幕不文明的执法现象。  相似文献   

17.
曹巍 《中国律师》2006,(2):63-66
寒冷的冬日,记者来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城市——大庆。这个城市的名字曾在过去的时代蜚声全国,在今天,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仍是这个城市的灵魂,这个城市的人民肩负着历史的荣誉在与时俱进。这里正在进行“大庆创业杯——首届检察官、律师论辩大赛”。作为观众,在他们的互相论辩中,我目睹了法律人的思想碰撞与观点交锋之精彩之风光,这精彩这风光在雪花飘落的寒冬让我分明感到了一股春天的热情与温暖,法律人所期盼的春天就在这样的平台、这样的交流中萌动。而带给人如此感觉如此感动的大赛的组织者之一——大庆市律师协会会长的曹丽让我想到有…  相似文献   

18.
2010年12月30日,香港某产科医院。 一瘦高个的青年男子在走廊上来回走了一圈又一圈,神情不安。他叫钱磊,刚刚跨入而立之年,在上海一家银行工作。一周前,他休假陪同妻子赴港生产。就在昨天,他伴妻子进入产房,迎接他们的宝贝女儿来到了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19.
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最先入眼的是什么?答案一定五花八门.有人爱的是美食,有人瞧的是美女,也有人看的是美景.我这个人就有点怪,先入我"法眼"的往往是这个城市的"标语"和"告示".如果说城市是有生命的机体,那么这些花花绿绿的标语和林林总总的告示,就是陌生人和这座城市沟通的媒介,他们会无声地向你展示这座城市的零散琐碎、快乐忧愁和运行轨迹.  相似文献   

20.
胡健 《法律与生活》2009,(14):17-17
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最先入眼的是什么?答案一定会五花八门。有人爱的是美食,有人瞧的是美女,也有人看的是美景。我这个人就有点怪,先入我“法眼”的往往是这个城市的“标语”和“告示”。如果说城市是有生命的机体,那么,这些花花绿绿的标语和林林总总的告示,就是陌生人和这座城市沟通的媒介,他们会无声地向你展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