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尼古拉·马勒伯朗士(Nicolas Malebranche,1638—1715)是法国历史上很有影响的重要哲学家。他一生写了颇多的哲学著作,其中著名的有《真理的探求》、《论自然和神恩》、《基督教的和形而上学的沉思》、《论对于上帝的爱》以及《一个基督教哲学家和一个中国哲学家关于上帝本性和存在的谈话》等。马勒伯朗士在法国哲学史上是第一个完全用法语来写作的哲学家。近、现代国外很重视对他的研究,就法国来讲,二十世纪以来,各种流派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对他的哲学做了种种解释,出版了许多有关他的研究著作、文章,  相似文献   

2.
别尔嘉耶夫(1874~1948)作为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始终关注末世论问题。他反对《圣经》传统对末世论的消极理解,而是坚持一种积极的末世论,这主要体现在其关于历史终结,战胜死亡,摆脱地狱之苦、创造天堂之美等诸多思想中。而在别尔嘉耶夫积极的末世论中,又蕴含着人本主义的上帝观,即坚持上帝的人性化特征,反对把上帝看作是强力、全能者和政权的上帝观。  相似文献   

3.
谢阁兰的诗作虽以中国文化为创作源泉和意义背景,但并不属于通常所说的“异国情调文学”。在《论异我性》~(##)一书中,谢阁兰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异国情调”这一用滥了的名词作了全新的解释:在他那里,这一概念是指被认识的主体或客体与认识的主体之间的相异性,这包括“自我”与外界的相异性、“自我”与“自我”的相异性以及“绝对的存在”与有形的存在之间的相异性。诗人向往“他方”,不是为了猎奇述异,而是出于他对“原生”(I’Etre)之谜的无穷尽的探索。这种以认识“形而上”为目的的诗歌显然不能以东方情调为满足,它试图抵达的“异邦”实际上是超验的彼岸,它不仅不以基督教的“上帝”为归宿,而且恰恰是反对用基督教的思想来解释世界。本文着重分析诗人在作品中为表达他的哲学思考、暗示“绝对存在”而常用的几个意象和概念,如:中国思想所说的“天”(或叫“上天”、“上帝”)、中国古代铜钱中的方孔(“虚”)、“西藏”、“她”、“我”等。通观诗作可以看出,无论诗人借用什么象征,都只能是一个不知其所代的代名词,一个只有喻体不知其本体的隐喻。诗人所寻求的“绝对”永远是个无法接近的“未知”。  相似文献   

4.
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问世后,人们完全可以认为它满足了所有的期望:同一切有价值的著作一样,它的出版恰逢其时,不负众望,使尚未成形的意念只好作罢。从此以后,我们对谁都没什么可羡慕的了,我们也有了自己的“荒诞人”与多斯·帕索斯(Dos Passos)或斯坦贝克(Steinbeck)作品中的主人公相比,他还有着不容置疑的优势:他们是从远距离、从外部去描述的,而他却是从内部来描写的,采用的是心理学业余爱好者热衷的内省的  相似文献   

5.
李宁 《当代韩国》2015,(1):126-128
<正>提到韩国的外交,就不得不提到李承晚这个人物。作为韩国近代史上最为著名和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是李氏朝鲜没落旁系王族后裔,参与、领导了韩国独立运动,是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大统领,也是大韩民国第一任总统。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外交思想及实践,深刻影响了韩国建国后对美、对日关系的基调,成为韩国现代外交政策的缘起。这样重要的人物在中国无人问津不得不说是中国韩国学研究的缺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的朱芹博士所著《独立与依附:李承晚之外交独立思想》(以下简称《独立与依附》)一书填补了这个空白。首先,作者以依附论为理论主线,运用历史分析法,详细阐述了李承晚外交独立思想的三个最  相似文献   

6.
创作出散文剧《安日洛》(Angelo 1835)之后,雨果整整三年未涉足剧本创作。然而,他心中始终渴望再写一出能与诗剧《艾那尼》相媲美、相对应的诗剧。数年以来,一个个戏剧人物在他的胸中酝酿着、躁动着。一八三八年元月,在德·奥尔良公爵等人的帮助下,雨果和大仲马得到了他们期望了很久的自己的剧院:旧旺达杜尔剧场(即后来的文艺复兴剧院)。雨果受托为剧院开张写一个剧本。于是,他呕心沥血,伏案半载有余,在同年八月八日,又给世人捧上了一部诗剧珍品:《吕意·布拉斯》。  相似文献   

7.
张仕颖 《德国研究》2011,(3):72-78,80
在德意志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认神识人的过程中,"上帝之义"概念一直困扰着他,构成了其精神困苦的根源。通过对其发现"上帝之义"过程的分析,我们发现"上帝之义"的希伯来文原义在古希腊罗马文化背景下的扭曲变迁才是路德精神困苦的实质所在,只要将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的理性分配正义观应用到"上帝之义"的讨论之中,并将义解释为按照人所有的属分进行分配,就会产生这样的精神困苦。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法国诗人兰波(1854-1891)与中国诗人顾城(1956-1993)作一比较。他们虽相隔一个世纪,但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提出要以打乱一切感官感受,审视自己灵魂的方式使自己成为一个“通灵人”,把探索“未知世界”、引导人类走向未来当作诗人应尽的职责,而且都以自己的一生和诗歌作了试验;在诗歌艺术形式上,他们都把创作主体让位给更具力量的“另一个”:“我是另一个”;他们的诗歌语言都是新语言,现实事物不再是他们所比之物必不可少的参照物,他们的诗不再尊重人的具体的感官感受,而追求人们闻所未闻的真实;他们都看到了语言问题是诗歌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9.
莫里亚克(Francois Mauriac)在他的一本《扎记》中谈起面对《辩证理性批判》这样记念碑式的著作产生的无能为力和敬畏交加的感觉:你不是高师出身的终身哲学教师那个圈子中的人,就不能够吃透它,萨特似乎本来就是为他们写出这大块论著的。但是这部书不仅仅是出于作者的窃窃自喜,也是为巴黎某些知识分子的玄奥讨论提供资料而构想出的一个综论:这部《批判》与一切哲学派别无关,与各大哲学思潮也无涉,虽说气势逼人,令人生畏,可是始终具有重大意义。溶合集团(le groupe enfusion)和战斗群众(foule combattante)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法国诗人兰波(1854-1891)与中国诗人顾城(1956-1993)作一比较.他们虽相隔一个世纪,但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提出要以打乱一切感官感受,审视自己灵魂的方式使自己成为一个"通灵人",把探索"未知世界"、引导人类走向未来当作诗人应尽的职责,而且都以自己的一生和诗歌作了试验;在诗歌艺术形式上,他们都把创作主体让位给更具力量的"另一个":"我是另一个";他们的诗歌语言都是新语言,现实事物不再是他们所比之物必不可少的参照物,他们的诗不再尊重人的具体的感官感受,而追求人们闻所未闻的真实;他们都看到了语言问题是诗歌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 安德列·马迪内(AndréMartinet)是法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1908年出生于萨瓦省奥特维尔(Hauteville)城附近,父亲是一位小学教师的管家人。他的童年就在这里的一个小乡村度过。他从小就学会两种语言:法语和他的家乡话。这对于他后来研究语言学很有帮助。小学毕业后到巴黎念中学,接着在巴  相似文献   

12.
刘小英 《法国研究》2005,(1):195-203
一、伏尔泰等老一辈启蒙思想家的自然神论思想 18世纪风靡欧洲的启蒙运动最初肇始于法国,而伏尔泰无疑堪称法国启蒙运动的主将和精神领袖.这位享誉欧洲的启蒙思想领袖对法国的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一方面认为任何宗教都是愚昧、欺骗、狂热和偏执的结果,另一方面又强调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必须假定一个上帝的存在(他的一句名言是:"即使没有上帝,也必须捏造一个!").  相似文献   

13.
1970年9月1日,法国著名作家弗朗索阿·莫里亚克(Francois Mauriac)在巴黎与世长辞。戴高乐将军在致莫里亚克夫人的悼念信中写道:“他的呼吸停止了。一阵严寒向我们袭来。一不论是涉及上帝,或是人,或是法兰西,或是它们三者的共同作品——思想,行动和艺术,他那美妙的天才通过作品触及并搅动了心灵深处,而其方式又是令人赞叹不已。“至于我,我对他感激不尽,因为他曾经常使我得到快乐,因为他是我国皇冠上最珍贵的花饰之一……”。戴高乐将军一直是莫里亚克的热情读者。1943  相似文献   

14.
约翰·文森特是20世纪英国学派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其国际关系思想的立论基点是现代国际社会的"统一性",并明显体现在他有关主权与人权的相互关系及有关人道主义干涉问题的认识之中。他承认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原则具有重要意义,但又强调任何国家都不能违反其公民作为个人而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同时,他认为国际社会甚至某个特定国家具有在一定条件下对他国进行人道主义干涉的权利。文森特的思想在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史上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他探讨的主题(即主权与人权的关系、国际社会中的人道主义干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更在于他能够在赫德利·布尔倡导的"多元主义"国际社会观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社会连带主义"的国际社会观。文森特的国际关系思想对于当今国际社会其适用性虽具有一定限制,但却不失为一种有关当今及未来国际社会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5.
论萨特伦理学的方法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历史的关系是萨特人学方法论的中心议题。他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既是对于现存关系的否定,也是对所指望的对象的肯定。由于人永远也摆脱不了社会和历史的现存关系的决定作用,因此这种否定是否定之否定;又由于人所指望的对象永无尽头,因此这种肯定又是通向“不存在”,“通向尚未存在的东西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历史对人来说显得是一种外在的力量,因为人在历史的  相似文献   

16.
汪捷宇 《法国研究》2004,(2):178-185
以人为本是一个宽泛的词藻。可以说,一切与人有关的认知活动,都应该以人为本。之所以想起这个字眼,是因为我有一次在阅读美国总统林肯葛底斯堡讲演辞时,他界定美利坚民主政府的三个限定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ofthepeople(民有),bythepeople(民治),forthepeople(民享)。当时我就想,能不能借用这三个介词短语来思考翻译与人的关系呢?无意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谈翻译问题,本文只想按照这个临摹来的思路,试图将翻译与人的关系也定格在“人”的(ofthepeople)翻译,“人”翻的(bythepeople)翻译,为“人”而翻的(forthepeople)的翻译。一、“人”的(of…  相似文献   

17.
东正教在俄罗斯的复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社会的变化在加剧。这一变化,既表现在看得见的物质关系方面,也表现在看不见的精神关系方面。东正教在俄罗斯的复兴,正是这个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宗教生活不象经济和政治那样起伏不定,因此可以从容地体会到这里折射出的一切社会问题。 笔者曾于不久前作为教育部委派的高级访问  相似文献   

18.
18世纪虔敬主义和理性主义对美国思想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的任务是说明美国人心灵深处的一个令人迷惑的矛盾 :它使美国人在显示出强烈的宗教色彩的同时 ,也表现得非常世俗。人们常常注意到 :一方面 ,美国显然处于全球现代化领头羊的位置 ;另一方面 ,它在宗教上依然相当传统 ,表示信仰上帝和承担某一宗教义务的民众在人口中所占比例均高于其他任何一个西方工业化国家。这一现象在现任美国总统身上更加清晰可见 :一方面 ,他似乎是美国自基辛格以来实力政治 (realpolitik)的最露骨和最不含糊的倡导者 ;另一方面 ,他的讲话充满了个人深深的宗教信念 ,并隐晦地提及像是中世纪而非现代的巨大善恶势力…  相似文献   

19.
此文作者从隐喻一词在希腊语中的本义(metaphorai:转变,移动)出发,指出隐喻中被转移的并不是文本的意义,而是读者赋予文本的意义,读者在转移文本意义的同时,也转移了他对文本作者形成的概念,文本作者变成了“我们在阅读中创造出来的虚构人物”。因此,阅读构成的意指活动和精神分析中的转移一样遵循着相同的法则:欲望法则。读者应该意识到,他是把自己的想象投射到了文本上,是出于本性而解释文本,只有这样,隐喻以及它所提示的转移才能使读者成为他自己,才能确认作者的他人身份,隐喻转移才能成为一种丰富文本意义的引人入胜的游戏。  相似文献   

20.
<正>梅特涅:帝国与世界(上、下)[德]沃尔弗拉姆·希曼(Wolfram Siemann)著杨惠群译2019年6月/168.0元ISBN 978-7-5201-4599-2他是马克思笔下旧时代的开明专制领袖,也是基辛格极力推崇的"均势外交"代表人物,还是加富尔和俾斯麦体制革新的先行者。他既见证了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皇朝的兴衰沉浮,也左右了世界秩序的走向,更预见了1848年革命后的世界格局。从反对拿破仑、遏制法国大革命,到恐惧欧洲革命,这位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