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的形象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军事上的运筹帷幄,思想上的深谋远虑,刻画得入木三分。  相似文献   

2.
余竞跃 《各界》2013,(2):3-3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战例,在该战例中,与其说是诸葛亮神奇,倒不如说司马懿愚蠢。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真可称为一部人才学.诸葛亮、曹操、刘备、孙权都是书中的识贤任能的一代俊杰.然而,即使这些杰出人物在识才用人上也有失误.他们的失误表明了识才用人之难,也给我们提供了可贵的借鉴.诸葛亮失于识浅 被誉为“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的诸葛亮,是很会识人用人的.他择刘备、访庞统、收姜维、荐蒋琬和费袆,得心应手地使用众多的文臣武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奇策泉涌、智谋纵横的智者,在识才用人上却表现出才智之不足,因而出现了不少失误.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思想工作的特点──激将法文/龙廷驹通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但观察形势,洞若观火;指挥打仗,料敌如神;做思想工作,也颇有过人之处,令人赞叹不己。探讨他的思想工作方法,是很有趣的。实际上,在谈判中说服对方采纳自己的正确意见,也是一种思想工作。...  相似文献   

5.
据《三国演义》记载,刘备临死之时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太子刘禅即位后,蜀汉军政事务不论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诸葛亮为感先主刘备知遇之恩,倾心竭力,扶助嗣主,起早睡晚,事必躬亲,惟恐他人不尽心.在奖惩方面,"罚二十以上皆亲览",所有簿记书册,常亲自核校,最后操劳过度,过早病死.如果说,诸葛亮那种尽心尽力,为扶助蜀汉后主刘禅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刻苦工作精神值得人们称颂的话,那么,  相似文献   

6.
“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典故出自《三国演义》。说诸葛亮给刘备当军师不久,三次火攻曹操,大获全胜,既立下了汗马功劳,又展示了军事才能。“三把火”被后人用来比喻新官上任先要干的几件事。  相似文献   

7.
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师北伐,出师前向蜀后主刘禅写下这篇表文,表达自己为光大蜀汉政权、一统中原伟业而不惜牺牲的伟大献身精神。这句响亮口号,后来成为诸葛亮一生的真实写照,也积淀成诸葛亮这位历史人物独有的文化印记:提起诸葛亮,人们自然会想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提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们心中也往往浮现出诸葛亮的形象。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奔流,丰碑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里,写诸葛亮离开隆中,初出茅庐便烧了三把火:第一把火烧博望坡,烧得于禁、李典大败而逃;第二把火烧新野,烧得曾仁、曹洪狼狈不堪;第三把火烧赤壁,烧得曹操83万大军丢盔弃甲,元气大伤,曹操本人也差点成了俘虏。诸葛亮的这三把大之所以烧得成功,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从而使自己牢牢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当前,乡镇都完成了换届选举工作,一批新同志走上了乡镇的领导岗位。这些同志上任之后,热情高,干劲足,办事雷厉风行,都想上任伊始就烧三把火,烧出政绩来,烧出威信…  相似文献   

9.
又到兔年,关于兔的话题自然多起来。国家邮政局又发行了一套2枚《己卯年》特种邮票,一枚。1"玉兔为月",另一枚叫"吉祥如意",那惟妙惟肖的玉免形象祝福着兔年吉祥。1980年我国还发行过另一套挺有意思的与兔相关的特种邮票,5枚横联印刷,组成一个微型的童话故事,题为《童话--咕邮,不只形象生动,故事也耐人寻味。前四枚是图,都有标题,第一枚:"'咕味--"';第二枚:"'咕哈'来了;第三枚:"'咕味'?!";第四枚:'啊!木瓜。"第五枚是副票,为前四枚图案的文字说明:1、一个成熟的木瓜落进湖水里,"咕略"一声吓得兔子拔腿就跑。2、兔子…  相似文献   

10.
小时候着了《三国演义》,就有一件弄不明白的事,诸葛亮明明预感刊单对有可能放跑曹操,却还非派关羽去?以至真个放跑了“挟天于以令诸侯”的“汉赋”。等到工龄快三十年,换过六、七个工作单位,接触了各式各样的领导和群众,对人情世故有所了解,小时候不明白的,现在有点懂了。在中国,即使自比为管仲、乐毅外号“卧龙”的诸葛亮,是中国智者的化身的人,也非要适应如下的国情不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不拉帮结派,不给党营私,哪怕你是有高贵血统的刘皇叔三顾茅庐请来的,在刘备阵线中没有结成关系网之前,又没办法搭上血脉…  相似文献   

11.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之六载:"有士大夫于京师买一妾,自言是蔡太师府包子厨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辞以不能.诘之日:‘既是包子厨中人,何为不能作包子?'对曰:‘妾乃包子厨中缕葱丝者也.'"这个蔡太师,就是北宋末期的大臣蔡京.  相似文献   

12.
三国时的曹操、诸葛亮,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但两人之间的差异很大。俗谚说:“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俗谚的这种概括,可能大多来自小说《三国演义》。然而考诸正史《三国志》,两人的“脾气”不同之处的确甚多,用人的标准和方法,就是其中之一。 曹操选人,重才不重德。公开发令说:“若必廉士而后用,则齐桓何以霸世?”所以,对“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  相似文献   

13.
开宗明义     
“坛”的最初义,《说文》释为“祭场”,祭神所用,是威严神圣的所在。它也确实威严神圣,孔夫子讲学的地方叫“杏坛”,禅宗六祖慧能讲的话叫《坛经》,道士作法之处叫“净坛’,被攀附成法师模样的《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穿着八卦衣祭东风也用得着坛,京剧《借东风》在二黄导板之后,第一句唱词就是“设坛台借东风”啊啊啊,……总而言之,它与儒释道三教都有瓜葛。但这里所指的是文坛。 右传之一章,释“坛”。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写马超大战张飞,二人势均力敌,难分高下,最后马超被人说服归顺刘备。镇守荆州的大将关羽知此事后,提出要入川与马超比武。为此事,诸葛亮给关羽写了封信,做他的思想工作:  亮闻将军欲与孟起(马超字)分别高下。以亮度之,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张飞字)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今公受任守荆州,不为不重,倘一入川,若荆州有失,罪莫大焉。惟冀明照。  诸葛亮这封信虽然打消了关羽入川比武之念,但笔者对这样做思想工作颇不以为然:  关羽要与马超比武,无非是对人…  相似文献   

15.
蜀汉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五十四岁的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伐魏战场上。《三国志.蜀书》及《三国演义》写到这里,都特意提到了两个人的反应:长水校尉廖立,闻孔明亡,乃垂泣曰:‘君终为左衽矣!’原骠骑将军李严,闻亮卒,大哭发病而死。 廖立、李严何许人也?读过《三国》的人都不陌生。廖立,字公渊,在荆州时即追随刘备,年未三十擢以长沙太守,以才干称,入川先后任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无论是作为历史人物还是文学形象,其贤相楷模的定论似乎是千古不易的。作为道德人格,他确实有不可否认之处,但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做得是否成功,却颇有值得商榷的余地。杜甫有一首名诗《蜀相》,尾联尤为著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说的就是诸葛亮功败垂成的悲剧。然而,诸葛亮最大的悲剧在于后继无人。俗说话,“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可谓一语道尽了诸葛亮身后的惨淡境况。  相似文献   

17.
大局为重     
莫如 《瞭望》1988,(25)
大局为重,是一切干事业的人指导自己行动的一项重要原则。古今皆然。《三国演义》上说,名将马超降蜀,甚受刘备重用;镇守荆州的关云长不服,要丢下荆州只身入川比武。诸葛亮复书关某,要他以大局为重,话语不多,切中要害:“公受任守荆州,不为不重;倘一人入川,若荆州有失,罪莫大焉。惟冀明照。”诸葛亮心中的大局,是刘备集团的最大利益、核心战略,这是不容损害的。 今天,我国的改革已经发展到一个关键阶段。新  相似文献   

18.
文字,并非小事北京言之前两天看电视《三国演义》,本来很过瘾的一段“舌战群儒”,却被字幕中接二连三出现的错字弄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其一,诸葛亮在与张昭舌战中,提到项羽兵败之地“垓下”,字幕将其打成“该下”。其二,将辅佐汤灭夏的伊尹打成“尹伊”。其三,...  相似文献   

19.
莫如 《瞭望》1990,(38)
罗贯中笔下的军事人物,似乎都善于使用火攻战法。《三国演义》上就有数例。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在新野的博望坡放起一把火,烧得曹军大败,夏侯惇丢盔卸甲、冒烟突火而逃。周瑜的赤壁鏖兵,火烧战船,名传千古。东吴青年统帅陆逊,火烧蜀军连营七百里,使西蜀从此一蹶不振,元气大伤,刘备连惊带悔病死白帝城。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写马超大战张飞,二人势均力敌,难分高下,最后马超被人说服归顺刘备。镇守荆州的大将关羽闻知此事后,提出要入川与马超比武。为此事,诸葛亮给关羽写了封信,做他的“思想工作”: 亮闻将军欲与孟起(马超字)分别高下。以亮度之: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张飞字)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今公受任守荆州,不为不重;倘若一入川,若荆州有失,罪莫大焉。惟冀明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