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都学派哲学研究是卞崇道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围绕京都学派哲学的定位与评价、京都学派研究的基本特征、京都学派哲学的现代意义等一系列问题,论文通过梳理卞崇道教授针对该学派的学术研究,阐述了其始终致力探讨的“树立他者意识,站在他者立场,客观地认识、研究日本思想文化”的方法论,并高度评价了卞崇道站在“东亚”乃至“全球”的视域来认识日本与中国的思想文化,构建起21世纪的东亚哲学的远大目标。  相似文献   

2.
卞崇道先生是中国日本哲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也是《日本问题研究》杂志的特约编委,在《日本问题研究》面临转型与突破的那段岁月,一直鼎力相助、施以援手,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不忘杂志的事情。在卞先生去世近一周年之际,我们相约几位日本哲学与思想界的专家、也是卞崇道先生生前的后学和朋友,推出一组文章以此纪念先生。文章从《日本问题研究》与卞先生的交往历程,缅怀卞先生为人、为学的崇高风范,并告慰他对《日本问题研究》作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卞崇道先生是中国日本哲学思想研究领域中“过渡时代的领军人物”,作为新的历史时期日本哲学思想史学科基础的坚定夯实者、高层次中日哲学思想研究学术交流事业的杰出组织者和胸怀全局并及时总结学科发展、关心青年一代成长的循循善诱的引领者,卞先生在当代中国日本哲学思想研究的学术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4.
没有卞崇道,就没有日本哲学思想读书会!这是本文的论断。为此,本文通过对读书会从发起成立,到发展壮大,到所取得的每项业绩的回顾,论证了卞崇道先生的关键性作用。同时,通过对读书会的性质、宗旨、基本精神与组织形式的展示,论证了读书会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本文还通过对卞崇道与读书会会员之间交往的讲述,展示了卞崇道奖掖后学的宽广胸襟与殷切情怀。同时也反映了会员们对卞老师的无限眷恋与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5.
日本妈祖文化的传播,呈现出或是传承中国民间的文化信仰,或是融会佛教文化的习合文化,或是被标榜为日本本土化的信仰等特征,即带有了中国文化与日本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彼此分离的特征。这样一个具有“共生文化”性格、且根植于日常生活的“生活文化”的妈祖文化,为构思21世纪东亚文化的框架建设与未来模式提供了有利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禅与哲学     
日本哲学家西田几多郎在从事哲学思索,撰写第一部著作《善的研究》(1911年)之前,曾经历了数十年的坐禅。在坐禅之后、哲学之前的一段时期,即西田的思想脉络之中出现了"禅与哲学"的问题,且贯穿在西田最初的哲学思索之中。是否可以将西田哲学直接视为禅;是否可以说西田排斥了禅,故而才成就了西田哲学;抑或是说西田赋予了禅以哲学化,围绕这样的一系列问题,文章将展开剖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7.
2001年6月2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化与经济发展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东亚哲学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中国哲学界7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21世纪初,东亚社会与东亚文化面临着特殊的机遇、问题与挑战。如何将东亚哲学与文化作为一个区域性整体加以研究和把握,并发掘其传统文化资源,以回应东亚所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课题。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等哲学界…  相似文献   

8.
<正>山东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成立于1986年9月,是国内较早成立的日本研究中心。中心旨在对日本历史、思想、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研究进行研究,促进中日两国的相互理解,并服务地方建设、服务国家战略,积极开展人文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国的的智库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献高言献策。中心共有成员22人,全部为山东大学在职教师,中心设有思想文化研究团队、社会文化研究团队、比较文学研究团队等,并设有专门的图书资料室。图书资料室拥有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赠书架、日本山口大学教授赠书架,藏书丰富,专业性强、图书质量高。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本法政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日本哲学研究会、日本语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日本哲学界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已不再纠结于按照西方哲学的定义来讨论"日本哲学"能否成立等问题,而是通过追索哲学在古希腊的本来定义等行为,将哲学视为人类探究普遍真理的创造性过程,从而提出了日本哲学在未来的发展的"可能性"问题,反映出日本学术界对于主动参与新世纪世界哲学建设的强烈意愿。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日本哲学"仍然被限定在以西田哲学为代表的日本近代以后哲学的范围内才被承认,但近来关于牟宗三等新儒家思想与西田哲学及京都学派的比较研究在中日学者间开始进行,这有助于搞清儒学、佛教等东方传统思想与西方近代哲学之间既冲突对立,又互相借鉴吸收的动态过程,并进一步探讨创建一种超越东西方各自文化传统的新的"普遍性"哲学是否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日本志怪小说《青头巾》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和宗教意义,其"青巾"、"证道得脱"的主题有明晰的佛教文化传承谱系,是日本江户时代的中日两国民间传说、市井文化和佛教思想交汇融合的集中体现;通过对"佛法与情欲的冲突"、"禅密冲突"等既有观点的进一步反思,在回答大谷雅夫教授三个诘问的基础上,认为该小说是以"佛魔一如"思想为核心,以教人不断破除欲执、语执、法执为根本旨归的"佛教叙事"。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大陆佛学研究出现了一股“文化热”,将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看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佛教与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跟随着这股潮流,有关日本文化的研究也掀起了高潮且日趋精进。据不完全统计,近20多年来发表的论文达上千篇。通过国内出版的著作和学术杂志上所发表的论文,对佛教和日本语言文字、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作分析综述,以期廓清这些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12.
《神道与中日文化交流》(王守华、王蓉,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主要作者王守华教授由学习研究日本哲学而涉及日本神道,从学习神道到研究神道凡40余年。特别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及世纪之交时,曾两次赴日本专门研究神道,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阐述21世纪以来的日本哲学、尤其是以京都学派为中心的日本哲学研究的新动态,即作为京都学派的历史传承性,作为现代哲学与传统思想的交织,作为日本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对话性,由此来提示今后的日本哲学之研究需要关注"日本哲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避免陷入西方与日本的二元对立框架之困境,强调以双语翻译为突破口来开拓新世纪的多视角、多领域的对话。  相似文献   

14.
韩国自古以来就在许多方面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除吸取了对自身有益的儒家思想、佛教、道教文化等内容之外,韩国哲学界还在不断摸索和探讨的进程中出现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于2000年1月出版发行的,由黄心川教授任主编、李甦平教授任执行主编的《东方著名哲学家评传·韩国卷》一书,选出15位具有代表性的韩国著名哲学家,采用评传题材,按出生年代次序排列,对他们的生平和思想作了评述。 佛教哲学是韩国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该书特意将新罗时期著名的佛教哲学家元晓作为评传的对象,这也是惟一人选该书的佛教代表人物。 元晓(公元617年~696年)一生著作甚丰,其中大部分流传到高丽中叶,至李朝时期已经佚失很  相似文献   

15.
天主教在传入越南的初期是与其传统文化相冲突的,但是后来却显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并在信仰和礼仪层面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越南天主教。天主教与越南传统文化融合是与天主教在全球的广泛传播、越南宗教文化的包容性、宗教界人士的积极推动分不开的。这种融合现象充分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是可以和谐共生、共存共荣的。  相似文献   

16.
由于豪斯霍费尔将日本作为其地缘政治学研究的范例,并且在其地缘政治理论体系中,日本被视为东亚"泛区"的领导,因而,其地缘政治理论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日本继承了豪斯霍费尔地缘政治理论中"生存空间"、"自给自足"及"泛区"论等核心思想,同时融入日本传统宗教哲学及文化思想,从而建立起一整套以日本为中心的地缘政治理论体系,并形成了"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日本传统地缘政治学最终成为日本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7.
日本哲学的形成是通过西周这一人物导入西方哲学才得以成立的,但是与此同时,日本也出现了与之对抗的现象,即井上哲次郎、三宅雪岭站在儒教的立场,井上圆了、清泽满之站在佛教的立场,展开了与西方哲学的对抗。但是,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否定西方哲学,而是形成了一条将西方与东方融合起来的道路,从而为西田几多郎的"场所的逻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森鸥外译《即兴诗人》被誉为是"超过原作"的翻译。本研究通过与日本大畑末吉和中国刘季星两位译者的《即兴诗人》译本进行比较,找出了森鸥外的三大翻译策略,并通过实例,论证三大策略在森鸥外翻译中的作用及意义,指出"超过原作"翻译从表面上看是翻译策略的问题,根本上还是翻译观的问题,森鸥外对小说翻译应注重"艺术性"、"趣味性"的态度是其译作独树一帜的根本原因,他艺术性地、创造性地再现原作体现了一种在特定文化语境下的"创意翻译"。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明代思想文化典籍陆续传入日本,逐步对近世日本思想文化产生影响,本文概述明代兵书与善书对近世日本的影响。兵学思想方面,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记》等一批明代兵书于这一时期传入日本并流入民间,成为这一时期日本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一些民间知识分子开始解读、研究戚法中"节制"等重要概念与选兵、练兵的做法,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兵制改革的思考。明代善书在近世日本社会传播过程中,其中的佛教、道教思想与日本神道思想发生了冲突,民间知识分子在介绍传播善书时,运用日本的传统信仰与习俗重新解释善书,善书由此逐步为日本民众接受。研究明代思想文化在近世日本社会传播普及的历史,可以重新认识近世日本在理解与接受明代思想文化过程中进行选择、重新解读与吸收融合的史实。  相似文献   

20.
真正的"哲学",应该说并不是在一个背离"生命"的、抽象思辨的过程中被捏造出来的学问。倒不如说,它的本质就在于我们的"存在经验的精炼化"。日本一直以来都是站在具体事象的立场,以自身的存在经验所凝练出来的精神活动为核心,由此来展开自身的学术研究。"日本的哲学"这一研究本身应该说带有了双重内涵:第一,应该是一个学术探索,即如今要站在"哲学的"基础上来认真地、客观地重新探索日本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历史传承;第二,应该说是一个哲学研究,即不局限于第一个立场,而是要在"现代"这一科学技术极度发达、文明冲突与异文化摩擦频繁发生、充满了冲突与争执的全球化人类社会之中,我们日本人面对世界必须形成一种主体性的自觉,必须提出并树立起一种新的"哲学性"的"人生观·世界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