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十八岁的刘晨晖在短短两年之内,成为在国际自动控制学界公认的权威丛书中发表专著的第一个中国学者,是令人敬佩的。一九八一年九月,刘晨晖带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带着亲人的期望,离开祖国,前往瑞典皇家工学院能源研究室进修。他的导师布本柯教授,是国际著名的电力系统科学界权威。到瑞典后,布本柯教授当即交给他一项研究课题——《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报》,同时对他说:能在两年之内完成这个研究,就算不错了。布本柯教授的决定,完全出乎刘晨晖的意料。因为出国前,领导上已为他定下了水电站自动化的研究题目。而布本柯教授出的题目,原是瑞典国家动力部委托能源研究室研究的项目。开展这个研究,要进行非常细致而艰难的数学模型分析,还得运用概率论来处理大量无规律的随机信号。不过,如果研究成功,这对祖国今后的电力建设,也很有价值。考虑到这些,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题目。从一九八一年十月,到翌年二月,刘  相似文献   

2.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易经》时,说他在孔子的故里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人来孔子家里拜访,孔子的徒弟拦住了他,问他有什么事。那人说:"我想问问先生,一年到底有几季?"孔子的徒弟很不以为然地说:"当然是四季了!这  相似文献   

3.
唐德刚是胡适的收山弟子,很多地方在介绍唐德刚的时候也说他是胡适的高足,其实唐德刚没有上过胡适的课.但胡适在介绍唐德刚的时候总是说:"德刚是我的学生."唐德刚说:"我没有上过你的课."他就说是"私淑弟子".两人的关系亲密得不得了,有人就说,唐德刚这时候遇到胡适,并给胡适做口述自传,是他的运气好.  相似文献   

4.
正李克强总理在考察清华、北大的座谈会上谈及一个现象,他说,有教育部门的同志跟我介绍,说教授一定要有一个职务,只有处级、司局级才能享受某种待遇,否则就不行。这是什么规定?李总理痛斥教授没有行政头衔就不能享受享受相关待遇的现象,其实说的就是大学严重存在的"官本位"问题。在大学,就连一个科长  相似文献   

5.
苦累     
一则寓言的开头就展示了热闹的场面:人的各个部位在争论谁最苦累。眼睛说:"我最苦累,所有的视像都是通过我看的……"耳朵说:"我最苦累,所有的声音都是通过我听的……"  相似文献   

6.
《党政论坛》2008,(2):59-59
从农家男孩到政府总理 澳大利亚联邦议会选举24日结束,反对党工党取得压倒性胜利,工党领袖陆克文将出任澳大利亚下一任联邦总理。法新社说,这名出身贫寒的农家男孩童年时可能从未想过,自己未来会领导整个国家,并成为第一位能讲一口流利汉语的西方领导人。  相似文献   

7.
有一位国王,最近一病不起。纵使他一生占领了很多土地,拥有数不清的金银珠宝,还是难逃一死。这一天,他将所有大臣集中到自己病榻前,他说:"不久,我将离开这个世界,死前,我有三个心愿。第一个愿望是,灵棺  相似文献   

8.
《侨园》2017,(6)
正第一,和"校内住宿"说再见去荷兰留学,首先需要破除的一个传统概念:荷兰基本上所有的大学都没有我们所谓的"校园"这一说,也就更没有"校内宿舍"这一说。绝大部分学生和家长更加习惯传统的中国大学围墙式校园:教学楼、图书馆、宿舍都在一起,学生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学习、生活。而在荷兰,一个大学就是一座城,一座城就是一个大学,学校的教学楼、甚至不同学院的教学楼、图书馆、办公室分布在整个城市中,每天学生会根据不同的课程选择不同的上课地点,来回  相似文献   

9.
生命的理由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大花园里有一间小屋子,屋子里住着一个盲人。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照料这个花园,虽然他的眼睛看不见,却把花园侍弄得非常好。一年四季,花园里总是一片姹紫嫣红。一个过路人非常惊奇地观赏着这漂亮的花园,不解地问盲人道:"你这样做为的是什么?你根本就看不见  相似文献   

10.
周作人其文     
沙赫 《瞭望》1987,(51)
周作人已经死去整整20年了。近40年来,他又一直名不见报刊。他的著作也不容易看到。没有想到,他文学上的成就还是不失其吸引力,这吸引力不仅及于老年人,也及于青年大学生。 一位在北京大学教书的教授说,他讲鲁迅的课,固然是座无虚席,而且要换大课室;他讲周作人的课,也一样座无虚席,一样要换  相似文献   

11.
瑞兮 《侨园》2016,(4):10-12
正两三岁就画画朱宇辰,1991年6月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父母都是普通职工。他从小就特别喜欢画画,两三岁时就开始拿着笔涂鸦。他的两个舅舅喜爱艺术,擅长书法、篆刻,对他影响很深。5岁的一天,二舅对正存玩耍的宇辰说:"今天舅舅带你去一个好地方,你一定喜欢。"宇辰兴奋地闪着大眼睛:"什么地方?"舅舅笑了,亲昵地捏着他的小脸蛋说:"今天,舅舅带你逛书店,你可以看到很多好玩有意思的书。"来到新华书店,宇辰就  相似文献   

12.
教授对商人说:"做商人多好啊,现身讲坛,著书立说,越来越有钱,富有得很。"商人对教授说:"当教授多好啊,摇唇鼓舌,四处捞钱,越来越像商人。哪敢跟你比啊。"养生专家对医生说:"做医生多好啊,小病忽悠成大病,大病忽悠出红包。佩服至极。"  相似文献   

13.
于晓玲 《党政论坛》2011,(14):22-22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易经》时,说他在孔子的故里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人来孔子家里拜访,孔子的徒弟拦住了他,问他有什么事。那人说:“我想问问先生,一年到底有几季?”孔子的徒弟很不以为然地说:“当然是四季了!这个连小孩子都知道,还用问先生?  相似文献   

14.
胡适当红娘     
《侨园》2016,(4)
正赵元任和杨步伟赵元任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他和杨步伟的婚姻是胡适牵线而成的第一对"鸳鸯"。1920年,赵元任从美国哈佛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到国内,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有一次赵元任偶感风寒,连咳数日未好,以为自己得了肺病,便去医院诊治。一个男医生给他诊治后,因把握不定,便对他说:"我去请我们的主任来给你确诊一下。"一会,主任被请来了,赵元任一看愣住了,原来是一个年轻秀丽  相似文献   

15.
人生三愿     
邹珊 《党政论坛》2013,(18):56-57
许多年前,台湾“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赖建诚给儿子“人生三愿”,气哭了儿子的故事,一时脍炙入口。为了完成儿子小学二年级的家庭作业,他曾许下人生三个愿望,“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来”。赖建诚说,他的三个愿望都很小,有时可以全部达成,有时也会无法如愿。每个月、每个星期的达标率都不同,但正因为不是鸿图大志,他每天都可问自己愿望达到了吗?  相似文献   

16.
崔鹤同 《侨园》2013,(5):43-43
<正>季羡林曾在德国留学10年,但他"土性难改",不沾染一点洋味。在北大校园里,季羡林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卡其布中山装,一双圆口布鞋配着颜色朴素的裤子,出门时提一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头戴线织浅褐色瓜皮样小帽。他像一个工友,说话平常,总是面带笑容;他像一个老农,声音低沉,平易近人。他的家谁都可以推门而入,同他谈话,如沐春风,绝不会感到紧张局促。初次和季羡林接触的人,从他身着的中山装,往往会得出他又像一个农民的印象。季羡林也曾多次说过,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是一个"土包子"。一次,北大一个新生误认为他是老校工,让他代为照看行李,一看就是两个多小时。三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子吃惊地认出台上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教授,就是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相似文献   

17.
雨鑫 《侨园》2013,(10):25-25
<正>我在美国遇见过这样一件事,我在大学的一个教授第一次到香港旅行,回来后他赞叹香港真是一个消费王国,但他和妻子在香港却只买了几件中式服装和一些很不起眼的小商品作为纪念。当时我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不买亚洲人非常喜欢的金银首饰。他看了看我笑着说:"对我来说,金银首饰没有任何价值;而对我妻子来说,只有结婚戒指的价值最高。"听了他的话,更让我确定了这就是美国人典型的消费观念——务实。  相似文献   

18.
一个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他要求一群实验者在周日晚上,把未来七天所有烦恼的事情都写下来,然后投入一个大型的"烦恼箱"。到了第三周的星期天,他在实验者面前打开这个箱子  相似文献   

19.
成见     
孔子一行来到齐国,拜见齐景公而不去造访晏子。子贡说:"拜见齐君,不去见他的执政大夫,可以吗?"孔子说:"我听说晏子侍奉过三位国君,都很顺利啊,他为人是否正派,我很怀疑。"  相似文献   

20.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工会干部喊“忙煞”,也经常听到一些职工群众说:不知道我们的工会干部在忙什么?反正我们的工会干部“忙”是事实,然而“忙”得有时连工会干部自己也不知道在忙什么,职工群众当然就更感觉不到工会干部是在为他们忙。为什么会忙得工会干部和职工群众都不知所然?看来,我们的一些工会干部没有忙在点子上!那么,工会的主要任务到底应该是什么呢?不久前,瑞典哥德堡市工会代表团应邀来沪访问,欧夫·古斯塔夫森主席介绍了哥德堡市工会的主要工作情况。他说:瑞典全国和地方一级工会的一个主要任务是研究国家、政府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如果有什么变化,工会及时作出对策研究,与政府进行协商,使政府出台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对职工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