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喧嚣中的宁静———拜谒聂耳墓●邓祝仁这里说的是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公园里的聂耳墓,而不是日本的那座。昆明西山,虽说早在六百年前的朱明王朝之际就被列为云南四大名山之一了,但真正成为游人趋之若鹜的热门景点,还是在今天。偌大座西山,再也不是昔日所谓出家人逃匿尘...  相似文献   

2.
叶子 《民主》2012,(12):34-36
2012年2月15日是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聂耳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对于昆明人来说.每当听到激昂的同歌奏响,都会倍感亲切和白豪,这是冈为:昆明——是中国人民优秀儿予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乡。在聂耳23岁短暂的一生中,有18个年头是在昆明度过的.他出生在昆明,安葬在昆明,聂耳与昆明紧紧联系存一起,成为昆明历史文化名片中最为响亮的音符。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集体主义思想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发展的意愿。集体主义思想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社会公德的反映。集体主义思想是历代劳动人民在历史实践中所传承的美德,它不能脱离社会的实践而独立、抽象存在。集体主义思想宣扬为大多数劳动人民负责的整体精神。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公有制经济基础要求社会主义道德体现集体主义思想,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要求发展经济和社会和谐的意愿。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人民音乐家聂耳逝世五十周年,冼星海诞辰八十周年、逝世四十周年。为纪念两位音乐家,并充分肯定他们对人民所做出的贡献,北京于十月十四日至十九日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十月十四日的纪念大会,揭开了北京纪念活动的帷幕。胡乔木、朱穆之、周巍峙、李焕之、孙慎等有关方面的负责人以及聂耳之兄聂叙伦、冼星海  相似文献   

5.
越南革新事业中的基层民主建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层民主建设问题对越南的革新具有重大而又迫切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关于越南革新事业中的基层民主建设问题,我愿意介绍一些我所了解和掌握的情况: 一、越南共产党高度重视民主建设。我们都知道,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是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的渴望。劳动人民一代接着一代不断地为要求民主、争取民主和为民主而斗争。因此,民主是劳动人民的战斗成果。社会主义的民主是得到解放并已  相似文献   

6.
1962年,周恩来在广州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脱帽”,就是摘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顶帽子;“加冕”,就是冠以“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这个称号。这是周恩来为纠正对待知识分子问题的“左”的偏差所作的又一次努力。当年消息传出后,周谷城先生曾讲过一段肺腑之言。他说:“知识分子过去认为自己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觉得自己是被改造的,始终是作客的思想,积极性还没有发挥出来。”如今“得到一个光荣称号,是劳动人民了,对这一点特别高兴。我对这一点也很兴奋。我觉得只要有这些感觉,精神就活跃起来了。”周谷城先生的话,代表着一代知识分子的心声。它表明,周恩来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换来的是几百万颗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事业的炽热的心。廖心文同志就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周恩来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纠“左”的艰辛路程写了一篇专文,作了详尽论述。本刊限于篇幅,选刊其中的一节,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陈晓云 《民主》2004,(8):12-14
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作为举世景仰的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所产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尤其是他身上所凝聚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格魅力,将永远是亿万人民勇往直前的巨大精神力量。一、奉献给人民无私的爱爱人民,奉献给人民无私的爱,这是邓小平同志崇高人格的一种重要内涵。他曾深情地说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种拳拳情怀时刻萦绕于心,伴随他走过一生光辉的征程。在邓小平同志的心目中,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他认为,共产党员的含义或责任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人民是父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始终没有忘记“儿子”对“父母”所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这就是无条件地把人  相似文献   

8.
妻的三叔住在台北,是位矍铄、爽朗的老军人。他已经三次到北京了,游兴极高,登长城、爬西山,春来踏青,秋至赏菊,那精气神儿比我还足。每次同他告别,他都依依地说:“这里更象家!”然后热情地邀我们“到台湾去看看!”  相似文献   

9.
《瞭望》1996,(22)
最近,一个响亮的名字在神州大地广为传颂——吴天祥。吴天祥以其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的精神,几十年如一日,为人民造福、为政府争光、为党旗增辉,赢得广大群众的赞扬。 吴天祥的事迹最为感人之处在于他彻底的卓有成效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实践。他是一名信访干部,他6年接待上访群众万余人次,处理问题近万件。他说:“民之难即党之忧,共产党的干部就是要为党分  相似文献   

10.
李斌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数控技术专家,为企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无愧为当代工人的楷模。从李斌身上我们不仅能感悟到他热爱岗位,热爱劳动,不怕困难,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甘于奉 献的高尚品质,也能真正地体会到劳动实践对于职工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学习宣传李斌精神,一定要从劳动价值中准确把握劳动实践与劳动者成长的内在关系,在更深层面激发起社会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和劳动者对劳动实践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徐虎,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成为各行各业干部群众争相传颂、争相学习的先进典型。徐虎的事迹在全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他十年如一日,为民做好事,以“辛苦我一人,方便万千家”的崇高精神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崇敬和爱戴,被人们称为“十九点钟的太阳”,“九十年代的活雷锋”。徐虎的事迹为什么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徐虎的精神为什么会深入人心?就在于徐虎的实践和精神体现了时代的需要,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徐虎的高尚,集中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上,可以说,为人民服务是徐虎精神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曹静 《各界》2007,(4):29
诺尔曼·白求恩,一个在中华大地传颂了半个多世纪的英名!中国人民对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可以说是妇孺皆知.我最早了解白求恩还是在中学课本里,那时只是觉得白求恩伟大、了不起,虽然知道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但是却并没有真正读懂这位非凡的人物.  相似文献   

13.
十年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和质的飞跃.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巨大进步.但一些人特别是一些青年,由于受前一段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艰苦奋斗的意识淡漠了,享乐至上,讲究吃穿、穷奢极侈,鄙视劳动,认为,艰苦奋斗“过时了”.因此,要不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如何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应该是一个引起全社会重视的问题.艰苦奋斗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纵观我国历史,艰苦奋斗是中国人民文明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艰苦创业,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创造了五千年的文明史.翻开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册,我们更可以看到,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  相似文献   

14.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着眼于为人民谋利益”是邓小平思想的闪光点,学习邓小平理论必须对之予以充分地关注,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且还可以学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对坚持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是管用的。(一)什么是人民的利益?笼统地说也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它既包括物质的方面,也包括精神的方面。“一切着眼于为人民谋利益”,也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长期以来,我们党以此为宗旨,大力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坚持不懈,身体…  相似文献   

15.
墓碑上只写姚文元妻子的名字 最近,我在上海郊区寻访了姚文元的墓. 它坐落于普通墓群之中,墓碑上并没有署姚文元的名字,只写着他的妻子金英的名字.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是大功大德集于一身的世界伟人。他的“功”是他的“德”的载体和外在表现,他的“德”是他的“功”的内在支柱和灵魂。他用半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奋斗谱写了一部活生生的共产党人经典,把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思想作风完美形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人们把这种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道德风范亲切地称为“周恩来精神”。“周恩来精神”与他经历的长期复杂、艰难曲折、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密不可分,也与他长期自觉地坚持党性修养,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紧密相联。因此,研究他如何进行党性修养,对于身负重任、手握重权、地…  相似文献   

17.
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唐纯良著《李立三传》一书,生动记叙了李立三同志革命战斗和磨难坎坷的一生,全面阐述了他对我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热情赞扬了他一往无前、不伯牺牲的无畏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顾全大局、勇于自我批评的高贵品质,同时也实事求是地指出了他的错误及其给革命事业带来的损  相似文献   

18.
犁然 《瞭望》1987,(41)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张一方的。那天,我去昆明西山看一位朋友,他与我的朋友沾亲带故,正好也在座。他很腼腆,寡言少语,衣着朴素得近乎寒酸——旧蓝布制服,旧解放鞋,留着个短平头。看得出,他是那种忽视或轻视“仪表”之类价值的人。我曾猜想,他也许是一位工友吧?  相似文献   

19.
汪长明 《党政论坛》2012,(3):35-37,1
钱学森同志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和光辉典范. 以"爱国、奉献、求真、创新"为标志的钱学森精神是钱学森科学人生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他对国家、对事业、对科学、对时代深沉的爱,饱含着一位人民科学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超凡的人格魅力,值得永远学习、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的时代要求。弘扬劳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是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伟大奇迹的关键“钥匙”。从历史逻辑看,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体现了对历史智慧、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扬;从理论逻辑看,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的发展和升华;从实践逻辑看,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是对现实问题和挑战的必然应对。基于历史、理论、实践三重逻辑探讨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的内在关系,有助于科学把握“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这一时代要求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