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江西这块将星璀璨的红土地上,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位军法上将,他就是几百名江西籍将军中资格最老的陈奇涵。陈奇涵是一位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资深上将,新中国军法战线的奠基人,是德高望重的军中元老、开国功臣,在党史、军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陈奇涵(1897-1981),江西省兴国县人。曾拒任蒋介石侍从室主任,被毛泽东称为"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代表旗帜"。他既是战功显赫的开国上将,也是我军唯一的军法上将。在陈奇涵的法官生涯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建章立制1954年1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庭,统一管理全军军事审判工作。2月28日,毛泽东任命陈奇涵为解放军军事法庭庭长。11月,改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后,陈奇涵任院长。本着"制法  相似文献   

3.
<正>陈奇涵,江西兴国人,开国上将,曾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从军旅人生开始到万里长征结束的这一时期,陈奇涵的军政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为其成为一代名将奠定了基础。本文特选取这一段经历,以飨读者。积极投身民主革命陈奇涵,1897年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坝南区竹坝村,少时家境尚可,遂能潜心向学多年,曾就读过兴国县城北汇高小、赣州府立中学堂等。1918年秋,他怀着“教育救国”之志,在兴国县城明伦堂创办了忧道小学,  相似文献   

4.
1925年初,陈奇涵跟随张治中由桂军军官学校转入黄埔军校。他先担任黄埔军校第3期学生总队第1大队第3中队中队长,后担任少校政治大队长(营长)。这个时期是陈奇涵一生的转折时期。陈奇涵在黄埔军校工作积极,热忱待人,为人耿直,深得学员的爱戴。他开始有计划地阅读革命理论书刊。每逢星期日,便去东皋大道农民运动讲习所聆听毛泽东、周恩来、肖楚女、恽代英等同志的政治专题报告。在这里,陈奇涵直接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逐步接受了共产主义人生观,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道路。他立志为民众谋解放,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周…  相似文献   

5.
何立波 《党史博采》2007,(10):16-20
<正>在1955年共和国首次授衔的开国上将中,陈奇涵上将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庭庭长、军事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陈奇涵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可谓叱咤风云,功勋卓著,毛泽东曾称誉他是"赣南农  相似文献   

6.
一九三五年一月至十一月,我在红一军团司令部(当时叫军团部)教育科工作。过金沙江前,陈奇涵同志来当科长。他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德高望重,来当科长非常受欢迎,同志们都对他敬而亲之。从那以后,我得到陈奇涵同志许多关怀和帮助,受到许多教育.往事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7.
黄健民  梅飚 《党史文苑》2004,(11):38-40
身经百战的共和国上将陈奇涵是江西兴国县潋江河畔坝南村人。1949年南昌解放,他就出任江西省军区司令员。硝烟已散,青春刻进了共和国的年轮。而忘不掉的故乡人,割不断的故乡情,时时都会使陈奇涵梦萦魂牵。可是,国家刚刚解放,百废待兴,陈奇涵忙得顾不上回故乡看一看。直到1954年2月中央军委任命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庭庭长时,他才趁离赣赴京交接的空隙,圆了回乡之梦。“你们不要为我搞荣归故里,不准接风洗尘”1954年立夏时节的一天,潋江河畔山青水碧,绿肥红艳。坝南村的村民正在田里劳动着。宽阔的田野上飘着互助组的红旗。上午9时左右,…  相似文献   

8.
曾辉 《党史文苑》2020,(4):63-64
陈奇涵是江西省兴国县人,早年投笔从戎,其后追随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屡建战功。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庭庭长及军事法院院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陈奇涵立身严正,品行高洁,他的初心和风范成为无数后人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9.
正在1955年共和国首次授衔的开国上将中,陈奇涵是年龄最大的中共党员。因投身革命较早,和毛泽东等不少领袖都有交往。毛泽东曾称誉他是"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兴国县城再相见1925年秋,毛泽东来到广州,出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他经常应邀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授课,陈奇涵每逢周日则会来这里听讲。这样,他们有了一面之缘。大革命失败后,陈奇涵回到赣南地区从事革命斗争。1929  相似文献   

10.
11.
在人民共和国最早授街的57位上将中,有一位国民党军的起义将领,那就是第六十九军军长董其武。他戎马一生,在抗战中功勋卓著。于1949年起义实现了毛泽东提出的"绥远方式"。董其武从国民党上将到共产党上将再到全国政协副主席,并终在邓小平的平怀下,于耄耋之年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为其传奇的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12.
单杰华 《党史博采》2002,(10):43-44
上将在我军军衔制度中是有着特别意义的一级军衔。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在1955年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的实施过程中,上将仅次于元帅和大将,级别高,人数少。二是因为在1988年我军恢复军衔制  相似文献   

13.
上将与下士     
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曾是一位将军。一天,他身穿大衣,独自走出营地,遇到的士兵没有一个认出这位长官。华盛顿看到一个下士正领着士兵筑街垒。"加把劲!"下士对抬着巨大石块的士兵们喊道,但他的双手却插在衣袋里。  相似文献   

14.
开国上将陈锡联,14岁参加徐海东、詹才芳领导的红军游击队,15岁成为鄂豫皖红一军第1师第3团战士,在副军长兼第1师师长徐向前领导下驰骋鄂豫皖,由此一步步成长为人民军队的著名将领:抗日战争中,先后任八路军第129师旅长、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中,曾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兵团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军委炮兵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常委,一度主持过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在他漫长的革命生涯中,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奇闻轶事。  相似文献   

15.
石海 《新湘评论》2011,(1):55-57
杨得志,湖南醴陵(今株洲县)人,1911年1月3日出生于一户贫苦农民家庭,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济南、武汉、昆明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中央军委高度评价他为"一代忠勇之将"。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陈锡联(1915—1999),14岁参加徐海东、詹才芳领导的红军游击队,15岁成为鄂豫皖红军红一军第一师第三团战士,在副军长兼第一师师长徐向前领导下驰骋鄂豫皖,一步步成长为人民军队的著名将领。抗日战争中,他曾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旅长、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中,他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兵团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军委炮兵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常委,一度主持过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在他漫长的革命生涯中,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轶事。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月4日,吕正操将军喜度百岁大寿。将军为57位开国上将中,亦为开国上将以上将帅中惟一百岁者。有报道称,是日将军感言道:“人,不在于活多久,而在于多做事。”  相似文献   

18.
在57位开国上将中,周纯全属于较少为一般民众所知晓的人物。而在红军时期,周纯全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曾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是红四方面军中的高级将领。作为一员猛将,周纯全作战勇敢.右眼在战斗中受伤失明,成为独目将军。新中国成立后,这位独目上将长期在军事后勤战线工作,为党的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007年八一前夕,经中央军委批准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就收入了战功卓著的周纯全将军。  相似文献   

19.
《党史博采》2011,(12):13-13
在史诗般的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中,无数的革命志士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前仆后继、英勇献身,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篇章。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正式实行军衔制,对在革命战争申做出卓越贡献的高级将领们授予军衔,其中有57位被授予上将军衔。血与火铸就将星,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有一部值得后代永远崇敬、永远纪念的光荣历史。  相似文献   

20.
《军队党的生活》2013,(8):19-19
1958年9月,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上将、政治部主任李耀文少将和干部部部长陈美藻少将,脱下了将军服,换上了士兵装,佩戴列兵衔,来到驻徐州市的某团六连当兵。将军下连为了避免特殊照顾,杨得志改名叫杨绍起,李耀文叫李耀,战士们都亲切地喊他们老杨、老李和老陈。从团部到连队,3位将军谢绝了军、师领导的陪同,一人一个被包,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