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兴 《求索》2007,(10):162-164
改革开放前的王阳明研究,学术上将其定位于主观唯心主义,实践上强调他“亲自”杀戮人民群众,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这种说法有可商榷之处。而近年来的很多研究王阳明的著作,根本不涉及他的生平,不涉及他活动的时代背景,也不涉及他的知行不一处,因而不能明了王阳明的全貌。究其实,王阳明是个复杂的矛盾的人物。应当如实告诉读者,他是有过镇压群众的行为,而且言行不一。尽管如此,王阳明仍不失为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2.
康彩艳 《传承》2010,(12):70-71
王阳明的教育哲学思想体系是其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哲学思想的具体运用。在教育活动中,王阳明一方面以自己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另一方面又注意吸取孔孟以来先哲们的优秀教育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与近代进步教育学说几乎一致的教育主张,其教育实践思想对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的教育哲学思想体系是其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哲学思想的具体运用.在教育活动中,王阳明一方面以自己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另一方面又注意吸取孔孟以来先哲们的优秀教育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与近代进步教育学说几乎一致的教育主张,其教育实践思想对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浩 《求索》2010,(4):125-127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王阳明思想曾被大力推崇,成为该政府实施思想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南京国民政府大力推崇王阳明思想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国内因素、国外因素及王阳明思想的本身特质等三方面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路榕 《人大论坛》2010,(6):53-54
他,起起落落,尝尽了人生的得意与失落。他,有教无类,秉承中国教育的精髓。他,文治武功,兼具了智慧与胆魄。他,闪烁古今,开创了影响世界的哲学思想。他,便是王阳明。  相似文献   

6.
肖剑平 《求索》2010,(4):120-121,155
"心即理"是王阳明的"立言宗旨",是他知行合一论的基础,知、行之所以能合一者,乃在于本体之心。王阳明认为知行本体即是良知,通过致良知,人将领悟真正的存在,这是本体论层次上所理解的知行本体。"知行合一"实践了儒家"内圣外王"的品格,在成就自我的同时肩负社会教化、教育的责任,是君子品性的自然显现。  相似文献   

7.
<正>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李宗桂:王阳明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为数不多的影响深远的人物,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思想家之一。学界经常挂在口头的"孔孟老庄程朱陆王",往往是中国文化的代名词,而王就是王阳明。王阳明思想的精髓,是致良知的学说。在王阳明看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因此,格物即是格心,格物的功夫只应向自己心灵深处去做。致良知便是运用自己的修养功夫克除私欲,让良知不受干扰地正常发挥。王阳明认为:"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儒家思想重镇和宋明理学的翘楚,阳明心学在明代中后期出现并迅速传播,在士林诸生和广大民众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影响,成为当时的显学。在很大程度上,阳明学的广泛传播和迅速崛起与其重视书院、推广讲会关系密切。王阳明自从龙场悟道后,首倡龙冈书院。此后,书院讲学成为王阳明以及王门后学思想传播的主要方式。客观地讲,阳明学的书院教育是非常成功的,而且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学术传播方式。但阳明学在思想传播和书院教育方面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在新时代,阳明学的传播和书院教育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仍富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凤琴 《前沿》2004,(7):185-188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重要命题 ,它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对后来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 ,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王阳明不仅认为“知行”是以“良知”为本体 ,知行合一并进 ;而且还强调行而后有真知 ,注重实践的重要性。这一思想对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文学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文学论略●刘再华王阳明是明代一位颇具代表性的文学家,以自己的诗文创作为后人提供了重要启示。然而,也许是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掩盖了他的文学成就,自清初特别是乾隆以后,作为文学家的王阳明逐渐被人们遗忘,除陈柱的《中国散文史》对他作了较高的评价外,近现...  相似文献   

11.
余海 《新东方》2006,(2):31-32
王阳明是继朱熹之后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然而他的学说在某种程度上与禅宗思想也有着特定的关联:既有对禅的吸收,又有对它的排斥。可以说正是受禅宗的影响才有了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一)“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而就在其核心思想上,对禅的吸收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先来看“心即理”。《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空论》中说:“心是道,心是理。则是心外无理,理外无心。”《祖钦禅师语录》:“事不自立,因理而显,理亦心也;……事本无名,因理而得,心即理也。”而“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1…  相似文献   

12.
正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定价:58.00元一代大儒王阳明以其文治武功俱称于世,其心学影响我国明清两代以至近现代,远播日本、朝鲜等国家乃至全球。本书通过对王阳明一生廉政思想、行为及其家规理念的深入研究,挖掘了以其"知行合一""修身明德""秉公执守"为代表的廉政思想,让王阳明传奇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是明朝中期的一位大思想家、大哲学家。他的学说简称"阳明心学"。"阳明心学"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致良知"说。王阳明在他的"致良知"说中指出:"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  相似文献   

14.
张文标 《求索》2014,(2):74-78
“静”是贯通诸子百家的一根主线、是天地间最精微的底蕴。历史上的治国贤臣都是“每逢大事有静气”的人物。王阳明正是这样一个人。他的静思想有三个来源:首先他继承了先秦儒学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知止而后定思想,对孔孟的心斋、坐忘等修养方法也有所继承;而且还融二程的主一、守静以及朱熹的一循于理即为静的思想。其次,他吸取了佛教明心见性、禅定、顿悟与渐修思想;最后,他对道家的虚静、无欲、无为等思想知之甚多,表现出了融儒释道于一体的明显倾向。  相似文献   

15.
胡小琴 《求索》2013,(9):114-116,70
“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重要命题。它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后来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王阳明针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论和言行脱节的社会时弊,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强调“践履德行”,“事上磨炼”。“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不仅认为“知行”是以“良知”为本体。知行合一并进;而且还强调行而后有真知.注重实践的重要性。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命题凸显了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和自觉性.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知行范畴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希望建立统一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6.
"万物一体"是王阳明哲学的精神核心,也是宋明儒学的基本精神。文章通过分析王阳明哲学的思想体系揭示出"万物一体"是王阳明哲学的精神核心,从而以"万物一体"为王阳明哲学的轴心,围绕"万物一体"对王阳明哲学做出阐释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张颖梅 《前沿》2007,(10):119-120
A.C.马卡连柯是前苏联20-30年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是前苏联教育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在他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了重要作用,特别是道德教育中的集体教育、纪律教育、劳动教育以及对学生的个性培养等思想影响广泛。尤其是在今天,马卡连柯的道德教育思想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廷国 《创造》2019,(4):36-40
导言:王阳明哲学是在明代中叶土地兼并、贪污腐败、朱学失衡、士风不端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去欲存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治心实践,意在追问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王阳明在不断学习、讲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心即理、亲民、立圣人之志、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一系列治心思想,对于新时代共产党人精神建构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他毕生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寻觅中国教育的曙光,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孜孜不倦地实验,形成了中国近代独树一帜的教育理论,极大程度地丰富了中国近代教育理论宝库。陶行知在教育实践及教育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他早期“教育救国”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其“教育救国”思想对他的思想言行起着较大的支配作用。陶行知早期“教育救国”思想的形成早期陶行知是一位“教育救国”论者。他早期“教育救国”思想的形成,经过了一段较为复杂的过程,是他在“十字路口”作出艰难抉择逐步接近教育,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20.
孙跃  张世敏 《求索》2013,(1):138-140
钱德洪等人编修的王阳明《年谱》是研究王阳明生平的核心材料,其中存在不少错漏之处。与王阳明同时,又同署为官的雷礼所作的《阳明先生传》、《南京兵部尚书王阳明行实》,以及阳明学派后期的代表人物耿定向所作的《新建侯文成王先生世家》,本应是王阳明研究的可靠材料,但却不为一般学者注意到。以这三篇文章作为文献依据,既可以订证《年谱》中的几处错误,如:王阳明很可能就没有问过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又可以补足《年谱》未载的重要史实,如王阳明因被诬娶宁王妃为妾,虽被封爵,却不与铁券与岁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