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谓敬畏?《新华词典》解释为"又敬重又畏惧"。笔者认为,敬畏就是一个人对某客体保持的一种敬仰、尊重、畏惧。敬,源于自然和社会;畏,发自人性和天理。敬畏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智者、圣人,因为有所畏惧也有所敬仰,所以不凡。而平凡之人,常  相似文献   

2.
“敬畏”是什么?《新华词典》解释为“又敬重又畏惧”。生活中不难发现,有的领导对职位是怀有“敬畏”之心的。有学者表述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它蕴含的是一种忧患和勤政,凸显的是一种信念和境界,折射的是一名合格公务员履职心态及对职守的忠贞。但在当下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大环境中,也有的同志在接到新的任命,走上新的岗位,握有新的职...  相似文献   

3.
“敬畏”是什么?《新华词典》解释为“又敬重又畏惧”。生活中不难发现,有的领导对职位是怀有“敬畏”之心的。有学者表述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它蕴含的是一种忧患和勤政,凸显的是一种信念和境界,折射的是一名合格公务员履职心态及对职守的忠贞。但在当下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大环境中,也有的同志在接到新的任命,走上新的岗位,握有新的职权时,人们从其面部只能读出两个字,一为“悦”,二为“荣”,心存“敬畏”者,不多也。  相似文献   

4.
正"畏惧"与"敬畏"是有根本区别的。前者来之于外部的刺激,后者发之于内心的反省;前者有特定的对象,后者由于信仰有别,各有不同的理由。外部自然界高大迅疾的事物、不可抗拒的力量、未知的世界、社会上种种压迫人的势力、生活中的困难都可能成为畏惧的对象,但是它却不能成为敬畏的根源。懂得反省的人们才会有敬畏之情,"敬畏"的本质是人类对自己有限性的清醒的认知,只有心存敬畏,人类才能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5.
李宣 《支部生活》2010,(7):54-54
所谓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是指对某一事物既敬重又畏惧。 领导干部是事业的骨干,人才的中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者和指挥者。由于其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和组织赋予了他们相应的职责与权力。在履行“发展”这一根本职责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在攻坚克难、有所作为,发挥最大、最佳的权力效应的同时,还必须对权力运行保持必要的“敬畏”,像“如履薄冰、如临深渊”那样谨慎地运用权力,行有所止,在有所作为的同时尽量减少或避免权力运行中的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康庄 《江淮》2011,(5):50
前不久,习近平在安徽调研时谆谆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之心"即"敬重和畏惧之心"。也就是说,每个党员干部做人做事、修身养性,其人品官德贵在敬畏。古人云:"君子之心,常存敬畏。"孔子"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讲的就是"敬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畏惧之心,天不怕、地不怕,百无禁忌,为所欲为,是非常危险的。做人应该时刻心存敬畏,有所畏惧,行有底线。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  相似文献   

8.
敬畏就是一个人对某客体保持的一种敬仰、尊重、畏惧。对党的领导干部来说,关键要做到"四敬畏"。即敬畏历史、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律。一要敬畏历史。敬畏历史能够对个人行为的匡正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对历史怀有敬畏感的人会行为谨慎小心地书写自己的历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每个人的所作所为,历史都会为他打下深深的烙印。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都应该本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理性地去对待。现在,  相似文献   

9.
德国大思想家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敬畏之心源自人的信仰,只有当人的心里有敬畏或恐惧的事物,才会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才能维持着社会道德规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什么是敬畏之心?"敬"是尊敬、恭敬;"畏"是畏惧、佩服。而敬畏是"敬畏相连,敬中有畏,畏中有敬",是人在面对权威、崇高或庄严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德国古典哲学奠基人康德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中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哲学家从大自然的高度智慧和人类精神的至高无上中给我们找到了理性的灵光:人要心存敬畏。敬畏神秘莫测的自然万物、敬畏完美和谐的宇宙规律、敬畏神圣伟大的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11.
呼唤敬畏     
正无所畏惧,经常被用来描绘英雄。一个顶天立地的勇者,似乎也需有这样的风范。可孔夫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德国哲学家康德则称自己"越思考越觉神奇,内心也越充满敬畏"。两位先哲并非先天胆怯,更非后天无知,而恰恰是超越常人的智慧,让他们更多了一份敬畏之心。所谓敬畏,与一般的畏惧不同,它带着几分特别的敬重。最典型的是宗教徒,对神灵顶礼膜拜,丝毫不敢亵渎。当然,  相似文献   

12.
<正>2011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安徽省调研时说:"在对待党和国家事业上始终保持进取之心,在对待人民赋予权力上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在对待个人名利地位上始终保持平常之心。"敬畏之心,是指人们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敬",体现出一种认识态度,促使人们要"有所作为";"畏"表示一种界限,警示人们应"有所不为"。人民警察手中掌握着一定权力,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稍有不慎,便会"一失足成千古恨"。敬畏法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到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13.
“心存敬畏”,不仅仅是为官之道,也是为人之道。作为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就更应该“心存敬畏”,这也是全面从严治党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必然要求。做到“心存敬畏”,就要做到敬畏法律法规、敬畏党纪政纪和敬畏道德伦理三条最基本的底线。  相似文献   

14.
朱铁志 《党建》2011,(5):59-59,61
人们从凡庸的生活中产生“星空情结”,很可能最早源自康德的名言,他说令他感到由衷敬畏的,是夜晚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为什么“夜晚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会让用“三大批判”冷峻审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大哲学家感到“由衷的敬畏”?乃是因为“夜晚的星空”蕴含了大自然无尽的秘密,而在广阔无垠的宇宙当中,人类甚至连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也算不上,  相似文献   

15.
山清水秀,海晏河清,是人类敬畏大自然而得到的回报;地震海啸,水灾雾霾,是人类蔑视大自然而受到的惩罚。 无论是对自然,还是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敬畏之心。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才能有方向、行为准则和规范,才会自觉约束自己,不做出格越轨之事,免受灾害灾难之苦。  相似文献   

16.
《理论与当代》2008,(7):54-54
据5月24目的《新京报》报道: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认为:这些年我们讲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有积极的地方。但是片面理解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比如,强调敬畏自然,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这是对的,但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是不是要努力逃脱呢?所以,人和自然的关系,一方面要服从自然的规律,另一方面要利用这些规律,  相似文献   

17.
霍华民 《奋斗》2008,(11):62-62
想写这个题目。是我最近欣喜得知。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举行的2008年秋季开学典礼大会上讲到了“三敬畏”。他说: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是呀,做人没有“敬”不行,没有“畏”也不行。有敬畏,才会有自律。  相似文献   

18.
正山清水秀,海晏河清,是人类敬畏大自然而得到的回报;地震海啸,水灾雾霾,是人类蔑视大自然而受到的惩罚。无论是对自然,还是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敬畏之心。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才能有方向、行为准则和规范,才会自觉约束自己,不做出格越轨之事,免受灾害灾难之苦。"天有所不敢,故冬不雷而夏不雪;地有所不敢,  相似文献   

19.
正人生不可无敬畏。敬畏不是怕树叶掉下来砸破脑袋,做个平庸官,而是敬畏权力的神圣性,依法用权、秉公用权,任何时候不搞特权,防止权力的滥用,尊重人心民意,敬畏党纪国法,敬畏党组织的监督,敬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预防"蝴蝶效应"的发生,成为一名"敬畏的快乐者"。世间有许多不可抗拒的力量,有许多不可侵犯的原  相似文献   

20.
敬畏,大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有无敬畏,二是敬畏什么。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普罗大众,敬天敬地敬父母,畏道畏法畏自然。但现在有些人,的确“心有所畏”,也“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却畏神明不畏法度,敬权贵不敬规则。错了对象,迷失了方向,也就走入了歧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