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意识形态工作是其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正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冲击和挑战。为此,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真理和价值魅力充分展现;坚持与时俱进,使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发展变化更相适应;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创新,使工作更有实效。  相似文献   

2.
建设廉洁型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要政治期盼和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主张无产阶级政党用自己的制度和法律去制约和规范权力,消除"民族躯体上的寄生赘瘤","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坚决维护"政治纯洁性",要取缔资产阶级政权的腐化行为,建设"廉价政府"。列宁在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要求俄共(布)利用法律和文化的双重力量治理贪污受贿,同拖拉作风、官僚主义、奥勃洛摩夫等腐化作风和习气作斗争,清除"混进党里来的人"以维护党的"坚定性、彻底性和纯洁性"。这些思想对当今中国共产党开展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经典作家指出,中国、俄国等落后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而且发展的过程中有种种问题.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以后必然要将发展生产力提到首要地位.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学习德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办法,必须利用旧社会过来的科技专家,必须实行租让制等.他们的思想在当代中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可以为执政党提供政治合法性的理论依据和创造稳定的执政环境。网络技术的发展既给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机遇,又使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遇到种种挑战。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建立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政府主导型网站,确保执政党的意志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优势和导向作用。我们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建立和完善网络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5.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分析阶级社会的重要理论框架.工人阶级集体行动理论是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研读,我们发现马克思对工人阶级集体行动理论的高度自觉和系统论证以潜在的方式贯穿于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的始终.互相信任是工人阶级集体行动的前提和基础.组织化是工人阶级集体行动的内在要求.“制度性”的合作规范是工人阶级集体行动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执政党合法性的意识形态视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平平  胡其柱 《求实》2008,3(2):19-22
意识形态在维护和提升执政党合法性认同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政党产生的先决条件,凭借鲜明的政治导向功能直接为执政党提供合法性证明,而且它还是决定制度、法治所蕴涵的"形式合法性"是否真实的更深层标准.因此,对执政党合法性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探讨,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系统梳理中共的执政合法性诉求,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麻秀荣 《奋斗》2010,(3):42-44
<正>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这是在科学把握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和我国处在进一步发展阶段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础上,深刻分析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而作出的战略部署,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以及中产阶级不断崛起的现实,西方国家的政党被迫对自身意识形态进行调整或革新,呈现出明显的意识形态中间化发展趋势。执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是一种规避执政风险、适应全新执政环境的比较好的调适方式,是政党为达到扩大执政的社会基础、增强社会竞争力、谋求或维系执政合法性、促进自身现代化等基本价值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新思路。我们考察执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的价值目标,并从中吸取有益经验、规避不利风险,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新时期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执政党建设理论准备不足,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执政党建设中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执政党建设理论得到不断发展,初步形成执政党建设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执政党意识形态领导力建设在知识分子阶层中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注重从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出发认知意识形态,但依然存在局部性的模糊认识;对执政党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较高,但文化认同有待提升;承认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同时包容多样社会思潮的存在;具有国家文化安全意识,但对错误思想的批判意识与能力仍需增强等。为此,提升执政党对知识分子意识形态领导力的策略和路径包括: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凸显意识形态认同的价值维度;以学术讲政治,增强意识形态话语的理论阐释力;处理好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寻求意识形态建设的最大公约数;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升党管意识形态工作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1.
陈小林 《求实》2001,1(1):27-29
执政党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个代表”的思想是江泽民同志运用马列主义党建基本原理 ,深入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 ,紧密结合我党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现实状况而作出的科学结论 ,它对党的目标、性质作了新的概括 ,对党建工作领域作了新的开拓 ,对党的建设检验标准有了新的表述 ,找到了新世纪加强党建工作的新思路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有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意识形态理论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他对意识形态的本质、功能以及具体的建设路径都给予了充分的表达。系统分析和探讨毛泽东的意识形态理论,对于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和领导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国际工人协会这两个国际性无产阶级政党活动中,对党代表大会的性质、职权、工作方式等提出一系列重要观点: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立法机关;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代表大会实行年会制等,并由此创建党代表大会制度。列宁坚持并发展了马恩开创的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党内规章制度,保障党代表大会的最高权力地位;总结党代表大会召开的成功经验,健全党内民主生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党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示:坚持党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的原则;完善党代表大会的选举制度;实行党代表大会的年会制与常任制。  相似文献   

14.
朱修国 《新视野》2003,2(3):39-40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党的建设理论的发展可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努力探索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道路的阶段、拨乱反正和开辟执政党建设正确道路的阶段、执政党建设问题被提到突出地位的阶段。通过对执政党建设理论发展历史的梳理,我们对这一理论不断发展创新的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杨明伟 《唯实》2008,(7):17-19
在现实的政治中,意识形态没有也不可能终结。在当代中国,执政党意识形态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马克思主义由革命气质到建设气质的转化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转化,使自己的意识形态始终保持开放性、兼容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理论发展开端于党的八大;曲折徘徊于九、十、十一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十二、十三、十四大是飞跃时期;进入世纪之交的新阶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体现在十五、十六、十七大。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理论显示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即继承性、时代性、曲折性。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和领导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国际工人协会这两个国际性无产阶级政党活动中,对党代表大会的性质、职权、工作方式等提出一系列重要观点: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立法机关;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代表大会实行年会制等,并由此创建党代表大会制度。列宁坚持并发展了马恩开创的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党内规章制度,保障党代表大会的最高权力地位;总结党代表大会召开的成功经验,健全党内民主生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党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示:坚持党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的原则;完善党代表大会的选举制度;实行党代表大会的年会制与常任制。  相似文献   

18.
陈盼盼 《党史文苑》2014,(10):47-48,51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提出并形成了完整的意识形态理论。这一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于当今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从理论和实践、继承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结合上。  相似文献   

20.
一个先进的政党,只有站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地用时代眼光审视自己,才能找准自己的历史坐标,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