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幸福观是科学辩证的幸福观,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统一。幸福社会理念是从社会整体角度看待幸福,以个人幸福为基础,社会为主体。幸福社会与个人价值、生活质量、和谐社会有着密切联系。幸福社会构建,需要经济建设、政治改革、社会道德风气、基本公共服务、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世纪桥》2017,(5)
我国自1978年开始全面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事业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几乎进入了一个按需所取的幸福时代,但人们的幸福感却并没有伴随物质的增长而增长。人们为了实现所谓的幸福,片面追求物质生活的最大化,忽视了幸福的最高境界是精神上的幸福,人们自觉与不自觉地进入了一个物欲横流且信仰荒芜的时代。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入手,谈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本文简称"两个文明")建设中的意义和价值,旨在帮助人们正确看待幸福,追求幸福、实现幸福。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幸福感却未见同步提升,“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成为一些民众缺乏幸福感的生动写照。经济增长与国民生活满意度下降的巨大反差不禁使人们发出这样的疑问: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什么?追求财富的目的是什么?政府决策的依据是什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幸福指数”开始进入各级政府和决策者的视野,也逐渐走进百姓生活。引入幸福指数概念,客观分析幸福指数的适用范围与制约因素,全面认识和理性解读幸福指数,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幸福感是对物质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满足感性需要的生活状况,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一种不断追求理想的境界,达到精神的满足和愉悦。幸福是感性和理性的综合判断。改革开放30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普遍改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认为,幸福就是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实践活动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得到的内心的精神上的满足。马克思幸福观对提升当代中国人幸福感具有指导意义: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切实重视人的劳动权和自由全面发展,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城乡居民幸福感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显示,目前的浙江省,生活幸福的居民占38.8%,而生活不幸福的居民占26.2%,居民的幸福感均值为3.20;不同属性居民的幸福感存在较大差异;居民的幸福感依照行政村、乡、县城、地级城市、省级城市的顺序降低,乡村居民的幸福感高于城镇居民;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因素,除个人的社会属性、地区的经济发展之外,还有关系网络、社团参与、人际信任、价值取向、需求满足等个人层面因素以及就业机会、社会公平公正、规范遵守、物价、居民互助等社会层面因素。因此,要提升人们的幸福感,需要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幸福问题已成为中国最核心的社会问题之一.散见于马克思一系列理论著作中的幸福思想主要有:人的需要是人追求幸福的动力;幸福是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幸福是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的统一;劳动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方式.这些不仅为当代中国人诠释了幸福的内涵,也为当代中国人追求幸福、实现幸福提供了一条真实可靠的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早已发现并揭示了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指明社会财富是由从事劳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作为私人的个人所创造的,所以从本质上说,没有个人价值的创造,也就没有普遍的共同的物质利益。因此社会的共同物质利益,不是独立于个人价值利益之外的单独物质力量,而是私人自己所创造的物质价值造成的。这是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但是,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个人价值先于社会共同价值,或个人利益高于社会共同利益”。因为,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还有另一面,即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孤立地创造自己个人物质生活  相似文献   

9.
《求实》2014,(5)
"幸福悖论",即更多的财富并没有带来更大的幸福,正成为一个现实而尖锐的世界性难题。物质的充裕是幸福生活的基础,但不是充分条件。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幸福的本质在于从物质跃向精神,道德则是从物质跃向精神的动力和表征。以道德精神消解"幸福悖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充分挖掘财富的道德蕴含,确立新的财富观;第二,深刻理解幸福的精神本质,树立科学的幸福观;第三,切实筑牢社会道德根基,建立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0.
颜军 《理论学刊》2014,(5):63-68
在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劳动不仅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也是一个体现价值旨趣的哲学范畴。马克思的劳动思想中体现了马克思对于幸福的深刻思考,蕴含着深刻的幸福内涵。"劳动是生命的乐趣"是马克思劳动思想的主旨,当然,劳动要成为生命的乐趣,必须摆脱异化的束缚,使劳动真正成为复归人本身的自觉自由的劳动。如何体会马克思所论述的幸福是劳动的价值旨趣的境界,以及思考避免劳动异化的可能,实现在自由自觉的劳动中创造和体验幸福是我们当代人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得以体现:它是以人为本的幸福观;它对幸福的科学论断必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传播;它对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关系的阐述,引导我们脱离低级趣味的物欲幸福,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境界;它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肯定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是人民幸福的源泉;它正确阐述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为我们建设"幸福中国"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幸福指数:发展价值观的新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贵成 《求实》2008,(2):48-51
发展价值观,是关于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伦理属性的根本观点.幸福指数测量的是人们的幸福感,是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折射出发展观的不断变迁.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还须避免对幸福指数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13.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幸福感整体上得到提升。但是,由于极端个人主义幸福观抬头、贫富悬殊差距不断扩大、社会正义遭受拷问、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民众幸福感的提升并没有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具有科学性、人本性和生态性,揭示了幸福的内涵、本质和实现途径。建设"幸福中国"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幸福观体系;以人为本,关注和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创建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4.
黄娥娇 《世纪桥》2011,(19):77-78
2010年"幸福广东"提出之后,关于什么是幸福、怎么样才算幸福、政府应该如何提高民众的幸福感,成为了广东社会热议的话题。本文站在政府视角,提出了政府应该从人文关怀、制度设计及其实施等方面为民众创造更多的幸福。  相似文献   

15.
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当前,从GDP至上转到提升幸福指数、将关注重点从经济数字转向民生福祉,把幸福指数引入经济增长的评估体系渐成趋势,显示了我国经济追求科学发展、提升幸福指数的新信号.幸福指数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指标,对于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每个人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彰显了一种与建设和谐社会这一重大决策相适应的新的执政理念.可以借鉴国内外学者在幸福指数方面研究的学术成果,构建居民幸福指数测评体系.我们必须关注城乡居民幸福感的状况、差异和走势,采取有效对策,提升幸福指数,推进和谐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6.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作为评价社会发展水平的新尺度,“幸福指数”是将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作为一个指标体系,运用专门测量工具来获得的人们主观幸福感的量化数据,以此作为发展规划制定和社会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将幸福指数引入社会发展领域,以人民满意不满意、幸福不幸福作为检验党和政府工作的标;隹,意味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真正走进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中,是对以单纯追求GDP为标志的“有增长无发展、有财富无幸福”发展模式的修正、完善与发展,也是人的价值与地位的真正回归。  相似文献   

17.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作为评价社会发展水平的新尺度,“幸福指数”是将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作为一个指标体系,运用专门测量工具来获得的人们主观幸福感的量化数据,以此作为发展规划制定和社会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将幸福指数引入社会发展领域,以人民满意不满意、幸福不幸福作为检验党和政府工作的标;隹,意味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真正走进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中,是对以单纯追求GDP为标志的“有增长无发展、有财富无幸福”发展模式的修正、完善与发展,也是人的价值与地位的真正回归。  相似文献   

18.
了解并提高高校管理人员的幸福感,对于提高高校管理效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界定了高校管理人员幸福指数的内涵,并从主观体验、价值成长、社会幸福三个维度构建了高校管理人员幸福指数测度指标体系,从考察高校管理人员的生活满意、积极情感、健康体验、自我价值、成长发展、自主感、人际和谐、家庭氛围、社会信心等角度设计了相关测试项目。  相似文献   

19.
高校管理人员幸福指数测量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并提高高校管理人员的幸福感,对于提高高校管理效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界定了高校管理人员幸福指数的内涵,并从主观体验、价值成长、社会幸福三个维度构建了高校管理人员幸福指数测度指标体系,从考察高校管理人员的生活满意、积极情感、健康体验、自我价值、成长发展、自主感、人际和谐、家庭氛围、社会信心等角度设计了相关测试项目。  相似文献   

20.
追求幸福是人类本性的一种展示,目前国人幸福感缺失是一个基本现状。文章从个体幸福感来源的三个层次对幸福感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性格能力和生活所需技能脱节、生存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突、高级心理需求的实现条件不充分等是造成中国民众幸福感缺失的主要原因。为此,应从促进民众信仰的自动生成、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和提高个体感受幸福的能力等方面来提高国人的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