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政治的兴起对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它将有力地推动中国政治文明的创新发展.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网民的公民人格得以形成和体现,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增强了,主体意识强化了,批判精神提高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必须把握网络政治的发展趋势,兴利除弊,引导网络政治活动中的公民人格建构.  相似文献   

2.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它是公民对自身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应履行权利和应承担义务的自我认识。现阶段,农民工公民意识普遍薄弱,主要表现为公民身份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法律意识以及民主平等意识的缺乏。因此,政府应为农民工创造更多的政治参与机会,加强农民工公民意识教育工作,加快和完善政治社团建设,提高农民工自身的整体素质,从而使其成为建设好公民社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公民与公民意识构成了现代法治国家的主体,并决定着法治国家的水平。非政府组织的特征决定了其对塑造社会成员的现代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体现在:有利于提高公民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参与与监督意识;有利于加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民主平等和独立人格意识;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4.
公民与公民意识构成了现代法治国家的主体,并决定着法治国家的水平.非政府组织的特征决定了其对塑造社会成员的现代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体现在:有利于提高公民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参与与监督意识:有利于加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民主平等和独立人格意识;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5.
王诗卉 《世纪桥》2008,(12):37-38
公民与公民意识构成了现代法治国家的主体,并决定着法治国家的水平。非政府组织的特征决定了其对塑造社会成员的现代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体现在:有利于提高公民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参与与监督意识;有利于加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民主平等和独立人格意识;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6.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有利于公民个人的全面发展、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鉴于国家治理的多元主体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志愿失灵等诸多问题,应在转变政府职能、提升私营组织公益意识、加强第三部门制度建设、提升公民健康素养等方面加以改进,进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的公民意识教育是中国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的基础。网络游戏日益成为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主要娱乐形式,对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影响具有正负双重性,应最大限度遏制其负面影响,发挥正面效应。学校应确立明确的网络伦理教育目标、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伦理教育,社会、家庭要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公民意识培育的健康网络环境,家庭应积极承担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规制和引领责任。  相似文献   

8.
社团是社会团体的简称,指的是由公民或者单位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社团从本质意义上说自古就有,如宗族、部落、村社、教会、帮伙、行会等等,都是社会团体的传统形态。但是,现代意义上的社团,其组织的内部建构,组织的活动形态都远远超出传统社团的内容范畴.包含着丰富的名称、组织形式和公民自主参与意识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以改革开放后广泛兴起的社会团体为基础考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变化的研究,主要围绕公民社会和法团主义两大理论模式展开。文献回顾发现,关于经济社团的经验研究集中反映了上述理论范式的不足。本文以广东省某县级异地温州商会为案例,通过分析该经济社团的典型运作,发现基层异地商会的行动与策略呈现多重属性,兼具利益团体、公益组织和政府助手等多种角色特征。多重属性共存体现了"强国家"背景下基层异地商会运作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阮思余 《唯实》2004,(4):39-41
政治文明建设对政治文化提出了极大挑战。主要表现在 :政治主体的政治意识(包括表达和参与意识、法治精神、公民政治权利意识等 )的全面更新 ;政治文化的重新整合等。其中政治文化的重新整合 ,需要大力培育公民社会 (市民社会 )和政治社团尤其是民间社团 ;有赖于新政治人的崛起 ;离不开“草根民主”的催生和普及。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呈现出数量增加和对抗加剧等特点和态势。以公民社会理论为视角对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公民社会建设滞后与公民社会组织匮乏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防治群体性事件必须积极推进中国的公民社会建设,培育公民意识并提升公民有序参与、理性参与政治的素质,培育和壮大公民社会组织,拓宽群众政治参与的渠道。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区社团组织总体上属于初创阶段,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在"村改居"社区表现更为突出。为此,政府和体制内社区组织首先要进一步为社区居民社团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具体包括:探索与社区居民社团实际相适应的登记或备案制度;积极培育扶持居民社团尤其是公益慈善类、促进参与类社团的发展;加强对社区居民社团的引导和监管。其次,要着力培育和提升居民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为居民社团发展注入持续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3.
网络政治参与是公民从自身利益出发,以网络为手段和途径对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政治决策施加影响的过程,具有直接性、广泛性、平等性、便捷性、隐匿性等特点。网络政治参与拓宽了人们政治参与的途径,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政治社会化进程,有利于塑造新型政治文化,有利于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民主,但网络信息的不均衡性也造成政治参与不平等、存在"非理性"和"非法性"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影响政治稳定等问题。为有效推进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应着重推进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网上职能;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促进网络政治参与法制化;普及网络基础设施和教育,保障公民平等参政;加强网络伦理教育,提高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素质;建设新型网络政治文化,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4.
公民有序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褚松燕 《学习论坛》2007,23(7):73-76
公民有序参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政治制度化、公民权利意识、社会自组织、政府作用是最为重要的四个因素。高程度的制度化意味着公民参与渠道的完善和成熟,是公民有序参与进行的规则基础。较强的权利意识是公民有序参与的心理基础。发达的社会自组织网络是公民有序参与的组织基础。公正灵活的政府主导是公民有序参与的能促性基础。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公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是公民意识发展的继承性、借鉴性等特征决定的。自公民社会产生以来,公民意识的发展都是以先前社会的公民意识为起点和阶梯,这决定了公民意识继承必然是公民意识发展的基本形式和重要途径,没有公民意识的继承,具有民族特征的公民意识将不复存在。此外,从其他国家(或地区)移植一些具有进步意义的公民意识,也是发展和完善我国公民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公民意识的移植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既要借鉴他国经验,又要遵循中国特色,还要遵循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公民意识发展仅仅依靠继承和移植是不够的,中国公民意识发展还要着眼于更新和重构。  相似文献   

16.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政府治理模式从传统向现代的重要转变,网络治理是现代治理模式的全新发展,也是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途径.上海浦东市民中心作为浦东新区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一项举措,体现了网络治理的理念,"一站式"便捷服务、积极培育社会组织、促进公民参政议政、增进社会互动平台、强化社会监督等都是其探索创新.网络治理理论及市民中心的实践对于中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公民社会与社区建设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黄杰 《探索》2002,(6):52-55
社区建设是中国社会改革的起点,也是构建中国公民社会的重要举措。社区建设为公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公民社会的组织、制度、观念等,都是社区建设所必须,都将对社区建设起到积极影响。社区建设与公民社会的结合,将有力推动中国的社会改革。  相似文献   

18.
我国目前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引发了深刻的社会组织的结构性变迁,并决定了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社会转型的过程,也是社会文明体系膻变的过程,其实是对经济自由、政治民主、价值多元和世界潮流的顺应。在这个转型时期,一个突出的现象和趋势是社会团体的蓬勃兴起。社会团体的兴起与发展适应了社会组织变迁的要求,发挥了重新整合各种经济成份、利益群体和志趣群体的功能,并日益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个人之间的联结纽带和沟通桥梁。一、加强社会团体管理的重要意义社团是人们(社会公民)为着一定的目的,有某种共…  相似文献   

19.
《求实》2014,(2)
公民意识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基于公民身份而产生的一种重要心理意识。从哲学上看,公民实为"公共之民"、"公开之民"、"公众之民"和"公平之民",公民意识理应包括主体意识、主人意识、参与意识、交互意识和平等意识等基本内容。然而,公民意识的现实生成常常受制于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结构、传统文化、公民教育以及国民的综合素质。因而,我们有必要根据公民意识的理想性演绎,基于具体国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意识培育之路。  相似文献   

20.
肖璐 《学习月刊》2009,(14):82-8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公众对社会发展更多的参与。作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主要形式,民间社会组织一直起着重要作用。而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民间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培养建设人才等各方面担负起责任。高校文艺社团又是学生社团中数量最多的形式,因此如何在新时期建设和发展好高校文艺社团,也是目前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