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GDP虽然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总量,但又有不少欠缺,并成为统计中的“经典”问题。中国的问题更加复杂,特别是当GDP演变成为衡量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政绩指标时,GDP的缺点则被放大了,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则是靠高投入、高消耗来追求经济总量,造成各种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需要通过完善统计和政绩指标评价体系,真正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分权化、分税制改革和以GDP增长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机制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国公司型地方政府坚实的制度基础。公司型地方政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它也带来不可忽视的隐忧,需要通过加强对地方政府权力的监督、深化地方财政体制改革、创设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等加以治理。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02~2011年12年间中央和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比较中央与地方报告的GDP总量、人均GDP、GDP增速、GDP计划增幅与实际增幅这些宏观经济数据,探析数据指标差异的成因,进而反思中国地方政府竞争机制、官员晋升制度、行政问责等制度中潜在阻碍中央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发挥作用的因素。论文认为,各级政府官员是在既定的正式制度约束下追求自己政治升迁的经济人,而现行的政绩考核依然突出的是经济指标。论文的主要结论是,中国"对上负责"的政治体制、行政体制的痼疾依旧,并没有随着市场经济的进展而有所收敛,或者也可以解释为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并没有真正彻底地实行。  相似文献   

4.
正地方政府债务要有效地"去杠杆",就必须完善科学的考核机制。首先要实现政绩考核的法制化,避免人治。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把官员政绩考核的内容、方式标准化、制度化,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建立一整套严密的组织监督和广泛的民主监督相配套的有效制度,使城镇化建设中的多种形式主义能得到及时的遏制。其次要实行官员政绩考核内容的多样化。尤其在经济发展方面,在运用GDP对于"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童其君  王焕林 《党课》2009,(8):128-128
近年来,很多地方把招商引资作为官员的政绩考核指标,对官员实行“层层分指标,级级抓考核,个个有任务,人人忙招商”的硬性分配,并出台了相应的处罚和鼓励措施。尽管招商引资促进了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但这种片面追求政绩和对官员奖励的做法,也使得一些官员冒险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资源,在土地、税收等各方面竞相“优惠”,不惜引进高耗能、重污染项目,甚至弄虚作假,滋生出诸多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6.
资讯快递     
《廉政瞭望》2009,(8):6-7
“评官评政”纳入科学轨道 日前,“考核官员政绩、评价政府绩效”这两个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关键环节正在十肖然变化。在中组部下发的政绩考核办法中,不再唯GDP,而是引入了民意调查机制。专家认为,科学的政绩考核指标设计,要求把履行职能职责与解决社会突出问题作为两个基本内容依据,  相似文献   

7.
朱祥  胡敏 《宁夏党校学报》2008,10(6):114-116
横向政府间的竞争关系是我国政府间关系的重要内容。居民流动性、政府间协调机制、法制环境和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标准对我国横向政府间的竞争都产生影响。建立个人发展指数作为全新的政绩考核指标将指引我国政府间的竞争迈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地方政府改革和创新的热情不断高涨,诞生了以"最多跑一次""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等较为典型的改革模式,得到中央的认可并在全国推广。但同时也要看到,地方自主行为空间的增大和上级对于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考核指标从单纯的注重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与改革创新并重的转变,使得地方政府官员的行为策略发生明显变化,相伴而生的就是"政绩式改革"问题日渐凸显。"政绩式改革"的存在,使得地方治理易于陷入政府工作重心发生偏离、治理资源出现错配或无效配置、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真正干实事的干部难以获得晋升等问题。而增强顶层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提高居民满意度在地方官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帮助地方政府官员树立正确理性的改革观和维持地方政府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治理"政绩式改革"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徐祖荣 《求实》2007,(9):44-47
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古已有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标准。改革开放后,各级政府以发展经济为己任,纷纷高举GDP的大旗,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一系列问题,如重复建设、过度消耗资源、环境污染等。绿色GDP虽有其合理的因素,但操作起来相当困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引入GNH的考核指标,与GDP一道重新构建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0.
《求实》2014,(7)
在财政分权、晋升激励和权力失衡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如今土地腐败问题日益严重的局面。为此,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对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进行合理的划分;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以及改革现行的土地制度,强化对土地管理等政府部门的权力约束,才是遏制土地腐败问题泛滥,更有效地治理当前土地腐败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局部性过热很大程度上是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过热。地方政府官员具有追求政治晋升的内在驱动力,政绩考核体系不科学、不健全、不完善,导致地方政府投资存在短期化、急功近利、不计成本、重复建设等特征,这使得中央宏观调控成本较高,效率却在递减。要改变这种状况,最重要的是改革传统的干部考核体系,构筑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领导干部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行政分包治理体制下,地方政府行为决策须兼顾上级政府满意度、官员个人政绩和区域公共福利等诸多因素,差异化的多元目标导向追成流域治理中地方政府的行为偏差和环境保护政策的边缘化.建立激励约束相融机制,矫治地方政府的行为偏差,是提高流域公共治理效率、促进流域永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3.
王方  储黎  张雷  李叶明 《党课》2011,(24):20-22
把企业管理理念引入政府的内部管理,是西方国家“政绩考核”的一大特色。不过,由于制度设计的不同,各国对评估官员政绩的理解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而具体的考核指标亦有不同。  相似文献   

14.
《先锋队》2012,(36):49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夏正林撰文指出,虽然关于政绩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也经常见诸报端,然而,仅仅看到政绩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不够的,由政绩考核本身引发的社会问题更应该得到重视,并且,我们应当反思政绩考核这个做法的本质。目前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做法就其本质而言,充其量只能说是政府层级的考核,或者说是政府层级管理的一个措施,而不能说是政绩考核。真正的政绩,说到底是人民对政府的评价,而不是由政府自身  相似文献   

15.
谢玉华 《学习论坛》2004,20(12):26-27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导致政绩考核的偏差 ,失之偏颇的政绩考核体系强化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行为。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大战、对地方市场主体非规范经营的庇护、封锁市场等现象都是新时期地方保护的表现。遏制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行为 ,就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机制 ,以引导地方进行良性竞争。  相似文献   

16.
关注     
正对政府债务严加考核日前,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加强对政府债务状况的考核,把政府负债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强化任期内举债情况的考核、审计和责任追究,防止急于求成,以盲目举债搞"政绩工程"。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重新思考政府的生态责任问题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政府生态责任缺失主要体现在主体地位、约束机制、官员责任意识、政绩考核标准及政策执行力等诸多方面的缺失。应通过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和伦理的途径来推动政府生态责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周明 《理论学刊》2012,(8):81-85,128
随着改革的深入,地方政府间的合作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这种合作主要呈现为一种低层次和不稳定状态。除了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扩大化、官员的政绩考核、地方财政的困难以及落后地区的抵制等因素之外,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原因在于分权化制度强化了地方政府的"经济人"属性,使得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收益与合作成本发生了变化。基于这一认识,相应的政策调整应着眼于地方政府角色的转换。  相似文献   

19.
面对税费改革后农村公益事业的衰败和基层组织运行中的"悬浮化"倾向,我们应当改革现行的乡村治理结构,在政府行为中引入竞争因素,从"自上而下"监督和考核机制转变为"自下而上"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税费改革后通过政府竞争带动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实现模式有三种:一是农户"以足投票",强迫农村基层政府发展公益事业;二是农户"以手投票",引导农村基层政府发展公益事业;三是农户"以券投票",激励农村基层政府发展公益事业.  相似文献   

20.
最近,有媒体披露,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断扩大,究其原因,对地方政府“一把手”和领导班子尚未形成明确的政绩考核“债务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