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解体虽是多方面问题合力的结果,但民族矛盾是苏联解体可谓非常重要因素。作为多民族的国家,长期以来,各类民族矛盾并存在于苏联这片土地上。可悲的是,列宁之后的苏联历代领航者严重错判了国内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普遍性与复杂性,在民族政策上犯下了一系列错误,直至民族矛盾不断积压,最终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冲垮了苏联国家的基石。  相似文献   

2.
《世纪桥》2017,(9)
苏联作为拥有100多个民族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一直是其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民族问题是几个世纪以来沙皇俄国不断向外侵略扩张留给苏联的历史遗留问题,同时苏联时期不正确的政治经济政策、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干涉等又使苏联的民族问题更加尖锐,最终民族分裂,苏联解体。且苏联后期背离社会主义、放弃共产党的领导也是民族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苏联解体十多年来,对斯大林历史功过的评价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和焦点.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对十几个弱小民族进行强制性迁徙--把整个民族从原有的传统居住地强制迁移到中亚和西伯利亚地区,同时撤消原有的自治共和国的建制.斯大林强制迁徙少数民族的做法给苏联历史发展留下一个祸患.导致日后苏联民族矛盾的加剧.对重大历史问题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才能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供后人借鉴.客观公正地研究斯大林的民族迁徙政策对多民族国家处理族群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杨玲 《党史博采》2005,(2):113-117
斯大林是个民族理论专家,他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有继承也有贡献.在他执政的30年中,其民族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广大少数民族摆脱了长期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落后状态,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同时,他在民族政策方面也有许多严重的错误,表现出理论与实践的不一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成就与结构性矛盾并存,民族矛盾与阶级镇压手段并用,民族平等与大俄罗斯主义传统并存.这些错误为以后的联盟解体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5.
<正>1991年12月25日苏联的解体,不但大大影响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深刻地改写了国际地缘政治大格局。26年来,中外研究者一直在探究其中的原因,有学者将这些原因归结为"民族矛盾""上层自决""斯大林模式""意识形态"等。实际上,除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原因,就是对红色文化传统的抛弃。自列宁开始,苏共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社会主义文化传统,但  相似文献   

6.
<正>苏联解体距今已经有20多年,但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探讨却一直在持续。苏联解体意味着苏共失去政权,国家分裂。对此,苏共难辞其咎。甚至可以说,正是苏共在执政党建设方面的问题和缺陷导致了苏联的最终解体。反思苏联解体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应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不可动摇的原则在列宁、斯大林之后的苏共领导人任职期间,苏共的指导思想日益远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相似文献   

7.
沙皇俄国遗留给苏联的民族问题是一份沉重的历史遗产。苏联的成立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列宁的民族平等、自愿和民族自决的原则。1924年颁布的苏联宪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它的历史意义无疑是巨大的,它以法律的形式巩固了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但是这部宪法也遗留下致命的缺陷,为日后苏联的解体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8.
"千百年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在贵州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同舟共济,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成为民族团结的典范。"这是温家宝总理去年10月在贵州调研时,对贵州省民族团结给予的高度评价。贵州成为"民族团结的典范",既有自然环境条件的作用和社会历史传承的因素,更是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的结果。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民族团结提供制度保障。新中国成立  相似文献   

9.
<正>列宁依法治国思想是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列宁坚持用依法治国思想建设国家,明确指出:"假如我们拒绝用法令指明道路,那我们就会是社会主义的叛徒。"[1](P188)列宁依法治国思想丰富,对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由于斯大林主义、苏联解体等诸多因素影响,列宁依法治国思想一直被误解。其实,以科学的态度完善和深层挖掘列宁的依法治国思想,就会明白其中的真谛,在赋予时代价值的同时也能够为我国依法治国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正陈独秀一生的跌宕起伏及其最后入狱,其实源自斯大林秘密运作的"喘息"政策。"喘息"政策的历史背景陈独秀登上历史舞台之际,正是苏联推行"喘息"政策之时。(一)"远东的总政策"1918年3月,苏联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5月5日,列宁就把日本的威胁与德国相提并论:"德国和日本将根据成文或不成文的协议来共同瓜分我们,扼杀我们,这是可能的,甚至是很可能的。"此后,列宁又多次提到日本可能的侵略,  相似文献   

11.
寻找列宁     
初到俄罗斯,既没有感到新奇,也找不到一丁点幼年时对苏联的想象。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对苏联的印象大都由十月革命、卫国战争、中苏交恶、珍宝岛事件、苏联解体等构成。时至今日,还关心俄罗斯人怎么看已经解体的苏联。曾听说有人提出把列宁遗体从红场移走,还有种种"去列宁化"的言行……在俄逗留的短暂几天,我处处留意寻找列宁。在红场,刚刚整修完毕的列宁墓对外开放,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排队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对未来新国家的建构有着自己的设想,当时内蒙古等边疆地区已被纳入其认知范围之内。从建党之初"以俄为师"提出联邦制与自决主张,到解放战争时期领导建立内蒙古自治政府,施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对内蒙古民族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入和丰富,其民族政策也逐渐走向成熟。尽管受到了苏联民族理论与国家制度的一定影响,但革命斗争的实际经验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直接理论来源。在革命年代,实事求是的民族政策显示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与正当性,不仅为解决内蒙古民族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制度路径,亦消解了现代国家建设中的族际张力。  相似文献   

13.
苏联的历史性解体归根结底是由于其内部原因造成的,据此就有人认为“俄国革命具有原罪”。俄国革命失败的原因并不在于发动革命本身这一点,而在于革命后在怎样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上犯了错误,列宁为解决这一问题而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4.
《世纪桥》2016,(6)
平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民族平等思想是列宁民族理论的精髓。列宁十分重视民族平等,认为任何民族一律平等,主张逐步消灭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提出民族联邦制度作为处理民族问题的体制,并高度重视民族语言文化的平等,主张运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平等权利。其观点具有深刻的当代价值,提供了实现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发展的方法和原则,对于我国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法律、制定科学的民族政策、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文 《红旗文稿》2013,(16):34-37
冷战结束以后,如何评价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命运,成为东西方理论界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当时年仅37岁的日裔美国人福山抛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即"共产主义失败论"。在他看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的结束,标志着共产主义的终结,历史的发展只有一条路,即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为方向的人类普遍  相似文献   

16.
“苏联与三区革命”是近50年来中苏关系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由于档案文件的禁锢,许多疑团至今没有解开。例如,苏联为什么调停三区与国民政府和解?从外在的现象,即国际外交的角度看,这是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所导致的合理结果。但为什么在签订同一个条约时,苏联却坚持外蒙古必须独立,而对新疆却网开一面呢?本文仅就中亚的民族因素对苏联的新疆政策所产生的影响作粗略的分析,认为是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亦即民族分裂主义的威胁,使苏联采取了务实政策——促使三区与中国中央政府和解。为了讲清楚这一政策,文章对上个世纪20和30年代苏联的新疆政策进行了简单的回顾。  相似文献   

17.
十月革命开拓了"政治变革"先于"文化变革"的"俄国道路"。随着东方民族革命兴起,共产国际"二大"提出"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过渡到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总结,列宁为东方制定了通向社会主义的正确策略,并把东方革命看作是世界革命的"突破口""。俄国道路"从而发展为"东方道路""。东方道路"的胜利发展和以后的曲折,都提醒人们应该结合时代的实际,重新学习列宁的民族革命理论。  相似文献   

18.
杨思远 《学习论坛》2012,(10):30-34
民族区域经济与民族经济是有区别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动向是民族区域经济与民族经济发展的日益不平衡。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急速工业化的过程和路径并不是少数民族主动选择的结果,有太多强大外力的作用。这种强力作用主要表现在:民族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或者是通过国有大型企业推动资源型工矿业发展来带动,或者是以中央直接提供大量的财政拨款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为引擎来带动,或者二者结合;而以传统农牧业为基础的少数民族经济并没有真正发展和活跃起来,更缺少经济增长点。只有在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民族经济的繁荣,才能避免民族经济矛盾的激化。  相似文献   

19.
李斌 《世纪桥》2013,(12):69-71
苏联解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十余年来,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一直是个热点。本文试图从社会建设的角度,探析除政治、经济、国际环境等因素之外的社会因素在苏联转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尤其是其对苏联转型表现出来的"变革激烈"与"参与冷漠"并存等特征的影响,从中总结社会建设的经验教训,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雷振扬 《实践》2010,(8):16-18
一、中国特色民族政策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重要保障 中国特色民族政策体系,是我们党应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的产物,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断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的结果。新中国建立60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符合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