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寒假遇到我教初中时的一位学生,她已读大四了。聊起高中生活时,她对我谈到了她们高中班主任。她是以高分考入这所高中的。不知  相似文献   

2.
那天,是在《聂荣臻传》出版座谈会上,我见到了军事科学院战史部部长贺捷生。因为以前曾在电话里谈过,所以这次我就直截了当,说有人约我写一篇关于她的传记,已经拖了好长时间了。 这是她已经答应的事情。 我说我老找不到你。 她说会找到的。递给我一张她的名片,还专门写上了她家的电话。 在准备采访她之前,我读了一些有关她的材料。 1992年7月20日,由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批准贺捷生晋升为少将军衔。 贺捷生,在女将军中也是很有传奇的一位。她的奇不是奇在是中国十大元帅之一贺龙的大女儿,而  相似文献   

3.
我第一次感受到美国“妇道文化”。是在一次课余时间:一位女教授听说我的父亲49岁时就离开人世.很出乎她的预料,情绪一下子低落下来。她悲伤得就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这种情绪共鸣,一下子拉近了我俩的心理距离——一股来自女性的温暖与关怀,掠过我的心底:尽管她比我大将近20岁.又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4.
最重的行囊     
我有一位女性朋友麦子,是位大学老师,她常常这样打趣:每次量体重,轻了就对自己说:瘦了;重了就对自己说:胸部大了。耳濡目染了她的智慧,她教的学生也个个出落得颇具慧根。她常常教导说,也许成功要有条件,幸福则无条件。她的一个学生的QQ签名本是"事在人为";考前一周,改为"一切随缘";考试结束后,成了"重在参与"。  相似文献   

5.
<正>在邢台市南和县史召乡,有一位80岁的老人高存格,她义务当起村子的保洁员,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尽管后来需要照顾常年患病的老伴儿和下地干活儿,但高存格一直没放下义务打扫村子的"工作"。每当村里人说她,这么大年纪了就去儿女那里享福呗,她总会说:"我是党员,我在这里还能为大家做些事。"我是一名党员,就要带头干  相似文献   

6.
对王桃书记应该说我很陌生,只是在邮箱里看到了她的文章,发现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书记,同时也了解到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实践数学老师,由此对她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7.
2008年2月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恰逢此时,我看到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法学硕士在读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我问她为何要读这本书,她说,因为一位曾在中国读书的美国朋友与她通电话时,整段整句地引用  相似文献   

8.
陈黎 《党员文摘》2007,(4):40-40
她是一位警察的妻子.快要临产了。她拉住正准备出门执行任务的丈夫,说:“你今天陪我去医院做最后一次检查吧。别人检查都有丈夫陪着去.而我每次都是一个人。弄得旁人都怪怪地看着我。再说,我大着肚子一人去医院实在行动不便。你不知道。我每次挤公交车时多想有你在身边扶我一把.拿药时有你去排队,检查时有你扶进扶出……”她这么说着的时候。泪水已经在丈夫眼眶里打转了。  相似文献   

9.
正2008年,我移居瑞士。考虑到我所读的大学离住的地方比较远,我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小房间。房东克里斯蒂娜是一位独身老太太,退休前在一所中学当教师。瑞士的退休养老金是很丰厚的,足以让她在晚年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令我不解的是,她居然找了一份"工作"——照顾一位82岁高龄的老教授。我问她,是不是因为钱才去工作的?她的回答让我十分意外——"我去工作并不是为了钱,而是把我的时间存进‘时  相似文献   

10.
闲谈中,一位入党时间不长的青年朋友告诉我,她在一年中两上五台山,一次是开会顺便许了个愿,一次是专程去还愿。她还告诉我:她喜欢拜佛,也挺信的。看我一时没反应,她便问:你信吗?我说:“我从来不信神呀鬼的。当了这么多年党员,我是真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此言过后是片刻尴尬。我猜她当时一定会想:现在怎么还有这样的人?  相似文献   

11.
对佳佳有了新认识是在一次展销会上,她坐在第一书记扶贫农产品展台的大牌子下面,游刃有余地进行着直播,娴熟得像个网红主播.听到我的调侃,她笑着又带着些许骄傲地说:"可以向网红方向发展了哈."这和之前那个严肃认真,老是一本正经的她判若两人. 佳佳的变化,让我感慨经历可以助推一个人如此迅速地成长. 她是位业内口碑极好的小学副校...  相似文献   

12.
随生者易我不愿,引生者难我心甘。 ——韩露芝 韩露芝是河北省乐亭县大吕庄村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年妇女,是一位从农家小院里走出来的巾帼英雄。从1983年开始,她依靠党的政策,相信科学,钻研技术,凭着一股大胆探索的执著追求精神,在自家责任田里大搞棉花、养鸡、大棚菜、食用菊等新品种繁殖栽培实验,取得了可喜成果,引导和带动乡邻们闯出了一条科学致富之路。她曾分别在河北省农村科技宣传工作会议上和妇女参与农业技术国际研讨会上发表论文,连续六年被评为省、市、县三  相似文献   

13.
正朱仲丽是我党早期领导人王稼祥的夫人,她曾担任过毛泽东的保健医生,在医疗战线工作了50余年,她为白求恩大夫做过助手。在旧上海的白色恐怖中,在延安的窑洞里,无不挥洒有她的青春岁月……2014年2月8日朱仲丽在北京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先辈,使我失去了一位和蔼可亲、身手不凡的师长。她的离去勾起了我无限的追思……  相似文献   

14.
潘纯 《学习月刊》2011,(24):43-44
贵族出身的郝薇香小姐完全是个悲剧性的人物。文本中有一段皮普第一次见郝薇香小姐时对她的描写:“我发现自己在一个大房间里.这里的窗帘关得紧紧的,不让一缕日光透进来,桌子旁坐着的是一位我从没见过、将来也不会见得到的如此奇怪的夫人。  相似文献   

15.
在众多年高德劭的社会名流中,有一位献身教育事业70余载,用一辈子的热情书写对教育事业无尽爱意的长者。她曾经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北京市副市长、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但她却说:“在所有头衔中,我最喜欢教师这一称谓,我是一名教师,我一生都没有离开教育这一岗位。”她是谁?她就是雷洁琼。  相似文献   

16.
我有一位影视界的朋友,是那种难得的不浮华的女人。有一次,我们谈及一个正走红的导演.她淡淡地说:“虽然他目前的市场状况挺好,但就我看来,也不过仅此而已,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发展。”“何以见得?”  相似文献   

17.
春天的小溪淙淙流着,红的桃花、白的李花,五彩缤纷地随波而来。一位老妪屈膝溪边在洗衣服。不经介绍,我是断然不敢认定她就是我回故乡要找的人。虽然我和她在同一个村庄一河之隔地生活了10几年,但我从未见过她,也从未动过见她一面的念头。当我从事党史工作后,从尘封的记忆深处拣回了她.“谢伯姆……”在陪同我前来的父亲的轻唤  相似文献   

18.
流沙 《新湘评论》2013,(4):47-47
以前有位女同事,是生产车间里的普通一员,她有很多"缺点":工作时间打盹、离岗与同事闲聊,甚至把家里的脏衣服拿到厂里洗。后来我离开那家工厂。有人告诉我这位女同事一些事,却让我感慨万千。她家境并不好,却资助了一位贫困孩子从小学读到了大学,她从来不对别人说起过,  相似文献   

19.
爱心的动力     
2001年8月的一天,我收到一封来自大巴山乡下的信,是一个叫翠花的姑娘写来的,她告诉我,她考上了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特地向我报喜。我好一阵才回想起来,翠花是我曾经救助过的一位失学女孩。7年前,一位记者朋友动员我为“希望工程”献一份爱心,我爽快地拿出500元钱交给他,叫他帮我联系一下,找的孩子得聪明一点。不久,我就收到翠花写来的信,从信中我了解到她家里的境况。翠花是一个边远山区乡村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她的父亲是一个木匠,4年前因暴病而死,第二年母亲带着她和弟弟改嫁。因不堪继父的虐待,一年后,她悄悄跑…  相似文献   

20.
特殊的生日     
前几天,我度过了生命中最特别的一个生日。生日那天,陪伴我的不是我的亲人,而是一位病人。她就是我们的工程师王潞青大姐——一位身患癌症又坚守岗位的普通科研工作者。那天,组织上安排我撰写王大姐的先进事迹材料。从采访中得知,王大姐的父亲是一名军人,从事了一辈子科研工作。受父亲的影响,她从小就向往军队科研工作,终于女承父业,一干就是20年。2012年年初,她被确诊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