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学习型企业,不仅要建设一支素质高,具有现代经营理论,掌握科学管理知识,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一支掌握高新技术,善于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个企业,员工的素质强,则企业强;员工的发展充满后劲,则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工会是职工之家,是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团结员工,创建学习型组织,发动员工共同为企业建功立业,是工会找准自己的定位,服务于企业的最好平台。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工会是工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的作用最终要通过各个基层组织来体现。  相似文献   

3.
人企和谐是企业发展的“助力器”,是员工实现价值的“润滑剂”,更是人企双赢的“快车道”。基层班组是企业管理层的最小“细胞”,基层班组如何营造人企和谐环境?如何激发细胞中每个“分子”(员工)的活力?在社会需要和谐、人际需要和谐、自然需要和谐的今天,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的基层班组,创建人企和谐环境,促进持续有效发展更为重要。以人为本、人企合一,是基层班组实现人企和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关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讨论有一个预设的理论前提,即国有企业也是企业,而企业是要承担社会责任的.按照把国有企业改革成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路径,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其他所有制类型的企业是平等竞争的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应该怎样以及应该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要想正确理解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回答.  相似文献   

5.
齐宁 《工会博览》2004,(9):30-32
“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时代、企业、广大职工共同发展的需要,12年来,太原铁路分局工会紧紧围绕企业安全运输和生产经营中  相似文献   

6.
面对“困难职工群体”,如何保障他们的权益,是目前企业和社会面临的艰巨任务。北京建工集团三建劳务管理公司,经过近三年的艰苦创业,把2000多人的“困难群体”,从最初“安置型”向管理型和独立经营型大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年一度“雁南飞”,一年一度“民工潮”。 雁的队列是大写的“人”,“人”的结构是相互支撑。 大雁南寻,向往着温暖和海洋;民工南下,追求着富裕与理想。 雁阵,是自然界壮美的迁徙;潮涌,却带来社会沉重的负载。 据广东省省长朱森林透露,目前入(?)民工已达700多万人,对南国热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发展越来越快,“数字鸿沟”也越来越宽,搭上时代列车抓住时代机遇的人越来越多,而有些人却被时代丢下越走越远。对于这些被时代丢下的“数字弱势群体”施以特殊的权利保护是数字化社会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数字弱势群体”是一种特殊的“弱势群体”,二者存在重合和转化的关系。“数字弱势群体”具备新兴权利生成的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对其伦理基础,人权基础与价值基础等理论基础对权利保护的正当性进行论证,促进社会管理与权利保障。  相似文献   

9.
日本国会不久前审议通过了《汽车循环法案》,该法案将于2004年付诸实施。这是自实施《家电循环法》以来的又一项重大举措,其根本目的是要建设“循环型社会”,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的长期矛盾。用立法促进建设“循环型社会”是很有意义的,它表明日本正在追求一种不同于传统经济的新模式。传统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循环型  相似文献   

10.
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在当今中国信仰多样化的形势下 ,党和政府应当大力倡导信仰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科学理论基础上提炼和升华的理性信仰 ,它为人类提供了终极价值追求。信仰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矛盾。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是可以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发展和与时俱进的。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一定的“恒久性” ,人类可以向它无限趋近 ,也许永远不能与它重合 ,这正是我们的信仰所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马克思社会历史观与主体价值观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支撑点 ,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两条线索着重论证了社会历史观与主体价值观的相互关系及辩证本质 ,并阐述社会历史观与主体价值观相统一的实践基础 ,论述了马克思历史观与主体性变革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2.
张帅 《工会博览》2006,(13):62-62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共同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随着企业发展应运而生,无论规模大小,凡是企业都有也应该有企业文化老子说:“域中有四大(道天地人),人居其一。”企业是人群的组织,而人是社会文化的  相似文献   

13.
传统观点认为,公益与私利是对立的.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组织,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是私利;而社会公益事业是一项需要普遍道德支持的社会事业,它追求的是社会共同的和谐和爱心,是善举,是公益.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只是企业必须履行作为社会人角色的责任,与企业作为经济人目标的实现并无益处.当今世界事业营销的出现和蓬勃发展,使我们看到了一条公益与私利的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14.
建设一个“干净”的社会并不是要造就一个“单纯”的社会。我们经历过那样的时代,它并不值得我们回头。“单纯”是丰富和多元——这是我们20年来矢志追求的目标——的“敌人”,但“干净”不是。事实上,正是那些全面渗入社会肌体的肮脏力量在不断剥夺许许多多普通人享受丰富生活的机会和权利。一直以来,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是压倒一切的目标。但是,当许多人感受到以中国之大而“净土”难觅时,我们的目标是否需要修正?我们的眼光是否需要超越眼前的成就? 奥运火炬正熊熊燃烧,在历经百年风雨之后,它正在为“干净”的成绩而努力。如果说,对个人“良心是最好的枕头”,对国家则“干净是最好的指南针”——干净的国家也许会停顿,但不会走偏。  相似文献   

15.
南书房     
《南风窗》2005,(9)
《联想局》迟宇宙著“局”代表中国的谋略智慧。对老祖宗这门高深的学问,中国企业无不勤学精研,但又多不得其神髓。他们往往将之解读成“诡道”与“智巧”,并深陷其中。联想之“局”过人之处,在于它务实也务虚,除了致力于布局、对局和结局这些基本功夫,还关心局后的百年大计和局外的社会职责。以“作局”理论描摹联想的成长史,无非是借此提醒中国企业领导者:经营之道最终还是要回到信仰上来。  相似文献   

16.
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追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围绕人的解放而展开。人的需要是推动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也是马克思主义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原点。认清矛盾的客观性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矛盾的特殊性,并通过最大限度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化解矛盾、推动个体和社会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动力论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动力论及其中国化演进彰显了其严密的内在逻辑,也显示了其文化转向的当下趋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攻坚阶段的时刻,厘清马克思主义动力论的思想内涵、发展脉络、内在逻辑,对于把握时代发展动力的文化转向这一关键矛盾、推进马克思主义动力论理论创新和"中国梦"实现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我是1992年开始从事工会工作的。我们第一食品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清真食品企业之一,现有在册职工931人,退休职工1400人,在岗职工400余人。工会要真正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就必须源头参与各项改革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一手托两家”使企业改革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这一视角,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文章首先系统梳理和准确解读了马克思、思格斯、列宁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和进程的理论,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三形态”的观点,然后重点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笔者不赞同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机械相加作为理论体系,而是试图将其主要内容概括为“一个研究对象”、“十一论”及其“十一条规律”.本文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就是要完成马克思所论“三形态”中“第二形态”的使命.  相似文献   

19.
叶雷 《工会博览》2014,(20):42-42
很多人说,天底下的字,“人”字最难写.从书法的角度,字的笔画越少,越不容易写好,“人”字只有两笔,一撇一捺,写好不易.更重要的是,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复杂与变动的,因此“人”也是复杂和变动的,要拥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人生,太不容易.星云大师有位徒弟,美国博士毕业后问师父:“我现在得到博士学位了,以后要再学习什么呢?”星云大师不假思索地回答:“学习做人.学习做人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办法毕业的.”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不同于传统发展观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强调了“以人为本”。它以“以人为本”与传统发展观的以物为本、以追求速度增长为本相区别。“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其他方面的发展,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的发展。怎么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怎么理解“以人为本”中的“本”?这是理论界普遍关注的两个问题。一、理论界关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认识关于“以人为本”中的“人”的错误理解。在理论界,有的学者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成抽象的人,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他们认为,“以人为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