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鲁迅小说中“看客”形象的文化底蕴廖超慧鲁迅说他的杂文创作是“砭锢弊常取类型”。①他的小说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以往大多数论者都将(呐喊)/仿惶)归纳为“主要描写了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类型的人物”。其实,在鲁迅的这两部小说集中,不仅有专写“看客”的篇什,...  相似文献   

2.
“看客”之另一种□果然读鲁迅作品时,有两个关于“看客”的场面令人难忘:一是华老栓弄人血馒头的那个早晨,许多人伸长鸭颈看刽子手屠杀革命者夏瑜;一是在北洋军阀时代首都的一条马路上,内外围了三四层人看巡警怎样殴打被绳索牵着的男人。然而,时过大半个世纪,这种...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以一种可厌可憎、堪怜堪忧的形象而为人所熟知。在改革开放大潮再度席卷神州的今天,举国上下正以敢试、敢闯、敢冒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行动,创造着令人瞩目的业绩;但与此同时,“看客”现象也悄然孳生,成为改革开放的严重障碍。其具体表现有三:一是麻木不仁,袖手旁观。有的同志始终以局外人自居,悠哉游哉,逍遥自在,你实行三项制度改革也好,你招商引资、吸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经验也好,他一概漠然置之,不闻不问;这种人习惯于坐享其成,却不愿担一份责任,不想动一下脑筋,不肯流一滴汗水,更不会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改革大业添砖加瓦,助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4.
祥林嫂对自身遭遇的反复诉说由于成为看客们取乐的对象而被当作是无意义的弱者的表现,然而祥林嫂的这种倾诉事实上正是一种反抗,完全符合人的自然心理需要,它体现出一种直面现实的精神,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交流的渴望。祥林嫂的失败不是她本人的失败,而是一个由看客组成的社会的失败。这一失败连同她临终前的疑问共同构成了对吕纬甫、魏连殳以及《祝福》中的“窝”这样一类“孤独”知识者的批判。这或许更符合鲁迅先生写作这一小说的本来寄托。  相似文献   

5.
微言     
《民主与法制》2014,(6):43-43
“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些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看望中国冬奥会健儿时,习近平主席引述了鲁迅的话来言喻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6.
在鲁迅前期小说的总结集《呐喊》、《彷徨》中,他刻画了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对他们给予了不同方式和程度的批判与同情,最终形象地表达了其著名的“立人”观念。本文通过分析鲁迅前期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力求阐明二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居里夫人的道德形象是“蚕’,。加里宁的道德形象是吸水“海绵”鲁迅的道德形象渺乞“草”的“牛”。法拉第的道德形象是“烛”。名人的道德形象 ~~  相似文献   

8.
谈到杂文的功能,人们会自然想起鲁迅先生的名言:杂文是“匕首”和“投枪”。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杂文在揭露旧社会的黑暗、鞭挞邪恶势力中的战斗作用。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鲁迅先生对杂文的另一方面功能的论述。他说:杂文“虽不同于鸿  相似文献   

9.
“鲁迅活着会如何?” 按照现在有些时髦的“颠覆主义”立场,这样的设问,本身就带有神化鲁迅的倾向,显示鲁迅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话语霸权”。倘非如此,为什么不假设别的什么人,而偏要假设鲁迅活着会如何呢? 从这“颠覆”的立场上看,我读到了颠覆者无可奈何的心态。鲁迅的存在,强大到这个地步,以至于“颠覆”者自身也无法取而代之。现代中国人无可改变地被投射了鲁迅的影子,鲁迅成了知识分子无法回避的思维起点。阿Q、闰土、祥林嫂等形象一不留神就会出现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即使想“努力排斥”掉,也无法收效。 假如硬要对知识…  相似文献   

10.
别了,“青天”情结朱付新“天”这个介乎自然与人之间的形象,历来为国人所推崇。“夫为妻之天,君为臣之天,官为民之天”,“天”所拥有的支配权曾使芸芸众生为之顶礼膜拜。人们对于“包青天”的敬慕正是这样一种情结。然而,包青天这一艺术形象毕竟有自己生活的时代,...  相似文献   

11.
宗鹰 《统一论坛》2001,(5):21-22
“台独”是岛内一些人的“日本情结”“皇民情结”,与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的“噬台情结”“反台情结”相掺合的怪胎或鬼胎。“皇民情结”是台湾独立的基因和血缘,台湾独立是“皇民情结”的体现,互为表里。没有“皇民情结”,“台独”必  相似文献   

12.
刘复生 《新东方》2013,(1):72-76
"三一八惨案"构成了《铸剑》写作深刻的背景,看似远离现实的游戏笔墨和当时的历史现实构成了直接的对话关系,它是鲁迅写作《铸剑》的内在促动力,也影响了小说的表意方式。在《铸剑》中,鲁迅寻找到了宣泄现实苦闷的通道,小说写作本身就是一次想象性的完美的复仇。《铸剑》比较典型地体现了鲁迅"复仇"的哲学,也体现了鲁迅作品一贯的主题,比如对看客的批判,关于知己的想象等。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台湾文坛上,陈映真是一个关注生活、拥抱世界的入世型作家。他师承鲁迅,被誉为“台湾的鲁迅”。陈映真的中篇小说《归乡》继承了他的一贯风格,从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入手,用形象和情感来诠释海峡两岸人民向往统一的主题,生动而深刻,真正践行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现实主义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4.
<正> 在中国现代文化名人中,鲁迅大概是传记最多的一个。到上个世纪末,关于鲁迅的传记就有27种,其中大部分是大陆解放后出版的。这些传记虽然各有特色,也大多涉及到了鲁迅一生行事的各个方面,但是,除了一些以考订史实为主的传记以外,大多数鲁迅传都带有比较浓厚的意识形态化的倾向,对鲁迅形象的刻画往往带有人为的“塑造”成分,甚  相似文献   

15.
钟理和日记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当他在1946年从北京坐难民船返乡的时候,这些沉重的稿纸大部分被带回台湾。鲁迅的社会批判性对钟理和的影响至深。鲁迅文学传统始终是钟理和剪不断的文化情结。对于鲁迅为人生的写实文学观钟理和很认同,并且执著一生秉承之。  相似文献   

16.
版画《鲁迅》三十年后起纷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74年,李以泰创作了版画《鲁迅》(又名《马克思主义是最明快的哲学》),画中的鲁迅先生夹着香烟、凝神思索,被认为是鲁迅形象最传神的代表作之一,蜚声国际画坛。然而,三十年后,这幅画却引起了一场大纷争。鲁迅版画成了“唐僧肉”2004年7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版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著名版画家李以泰教授的研究生发现,杭州南山路中国美院附近,有用版画《鲁迅》制作的  相似文献   

17.
也谈“青天情结”王亚军读朱付新同志《别了,青天情结》一文(《公安月刊》94、10),忍不住想就这个话题再说几句。和朱付新同志一样,笔者也急切希望国人早点告别“青天情结”,做堂堂正正的主人。但对何时能告别“青天情结”,笔者却不象朱付新同志那样乐观。朱付...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是有诺贝尔奖情结的。作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对于这个奖及本国文学却有着清醒、理智的认识。早在1927年,瑞典考古探险家斯文·赫定来中国考察研究时,就和鲁迅的北大老同事刘半农商量,想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并通过鲁迅的老朋友台静农写信征询鲁迅本人的意见。鲁迅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在今  相似文献   

19.
在本世纪初,鲁迅等一批新文化战士,有感于中国人的落后与麻木,先后相继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问题。今天,当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日益向前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与成熟之际,社会流动频率日益加大、范围日趋扩展,公民意识的培养与社会公德的建设日益提到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日程上来,我们又重新面临着一场新的国民性的改造任务。我们不是时不时地看到报纸上刊登谴责“围观”与“看客”现象的新闻吗?为什么在这样一个素有“礼义之邦”美称的文明古国,竟然出现种种见死不救,见义不勇为的现象呢?甚至有时,当武…  相似文献   

20.
精英失意产生于自身的精英情结。要抚平失意精英的失意心理,就必须解构并重构其精英情结。经过解构并重构的精英情结,不应再叫“精英情结”而应改称其为“精英精神”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