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回顾过去,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起草《告台湾同胞书》;廖承志给蒋经国的信中写到:“廖廓海天,不归何待?”;1981年,全国人  相似文献   

2.
这里说的“遥望南云”有这样一段故事:1958年8月,金门炮战后,毛泽东主席曾让章士钊先生给蒋介石先生写了一封信,其中有这样几句:“台澎金马,唇齿相依,遥望南天,希诸珍重”。这是针对当时美国欲图“划峡而治”的阴谋而写的。毛泽东看了很欣赏,但认为把台湾看作“南天”不恰当,后来改为“南云”。如今看来,这个修改实在太高明了。自国民党去台50多年来,何曾看见台湾海峡有过晴好的“南天”?尤其是在李登辉抛出“两国论”、陈水扁挥舞“台独党纲”之后,更是“南云”滚滚,大有遮天蔽日之势。  相似文献   

3.
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中国共产党逐渐调整了对台方针政策,由过去偏重强调武力解放台湾改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大力倡导加强两岸人民往来,通过政治谈判实现国家统一,在岛内和海外产生了空前热烈的反响,对国民党僵化的大陆政策形成强大冲击。期间,廖承志致蒋经国的公开信脍炙人口。那么,这封信发表前后有哪些幕后故事呢?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给在台湾的蒋经国发出公开信,公开信刊发在7月25日的《人民日  相似文献   

4.
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中共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并大力倡导加强两岸人民往来,通过政治谈判实现国家统一,在岛内和海外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廖承志在公开信中呼唤:“廖廓海天,不归何待”  相似文献   

5.
裴照宇  谢军 《世纪行》2007,(3):21-21,27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一条关于浙江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的报道,令开国领袖毛泽东兴奋得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他遥望南天,欣然赋诗《送瘟神》:绿水青山枉自多,坐地日行八万里,华佗无奈小虫何!巡天遥看一天河。千村薜荔人遗矢,牛郎欲问瘟神事,万户萧疏鬼唱歌。一样悲欢逐逝波。  相似文献   

6.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千秋节。” 当中秋佳节,圆月临空,全家人围坐在门前的柚子树下吃饼赏月的时候,我总要手捧柚子遥望南天,情不自禁地思念那“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同胞弟弟。此时此刻,我那在台湾的弟弟,也许正面对这风清月白的良辰美景,独自在花下徘徊,月下沉吟,发出“南望家千里,无限故乡情”的感慨吧!  相似文献   

7.
周恩来在读小学时,校长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有的回答:“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的回答:“为明礼而读书。”周恩来则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在给一位同学的留言中写到:“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之时。”在中学时期他写过  相似文献   

8.
主要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几位青年研究人员编写的《今日台湾100问》,已于1988年5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汇集并解答了100多个人们普遍关心的今日台湾各方面问题,如:台湾经济是怎样“起飞”的?台湾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何在?“美援”对台湾经济发展起了什么作用?台湾农村有没有地主?第一次“土改”后为什么又提出第二次“土改”?台湾为什么会有75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它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新台币升值的原因何在?为什么台湾当局既宣布解除“戒严令”,又提出“国安法”,二者有什么不同?国民党对大陆采取哪些政策?“台独”的主要论调是什么?在台湾有没有市场?台湾还有国民党  相似文献   

9.
台湾当局面临着空前未有的经济困境,大张旗鼓地召开“经发会”,令人怀疑其真正的目的并非在于“拼经济”,而是在于为年底选举而作秀,其实当局心中早有既定之规。因为,对于台湾经济今日病状症结何在,应该如何对症下药,台湾各界早就言之甚明,当局如有决心,循之而行可也,何待于要劳民伤财,需召开“经发会”来寻求“共识”?何况“经发会”更采“共识决”原则,任何提案只要有一位委员不表赞同,就无法成  相似文献   

10.
主席亲笔修“喊话”硝烟之中人心归□王普兰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极其珍贵的革命文物,那就是1948年6月,河南开封解放前夕,毛泽东主席亲自审阅并逐句逐字修改过的“对困守开封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和各阶级人民的喊话材料”。原件文字不多,而且写在较粗...  相似文献   

11.
董璐 《台声》2011,(12):79-79
随着两岸形势好转,从“小三通”到“大三通”到如今开放的个人游,越来越多的大陆朋友加入探访台湾的队伍。而无疑这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是幸运的宠儿,因为我们不是环岛7天,也不是个人游15天,而是住在台湾138天。从最初对台湾的懵懂,继而发生文化“冲撞”,到反思、成长,最后微笑而归。  相似文献   

12.
郑坚 《台声》2002,(4):16-16
彰化老乡亲顺兴兄终于如愿安详地为自己“走不完的路”画上了最后的句点,回归他热爱的大自然安息了!顺兴兄从1985年再度从台湾回到祖国大陆16年来,我俩始终“有缘作阵”,交情至笃。最后这几年还成了相距不到50米的邻居。顺兴兄是个爱台湾、爱祖国、爱地球的社会主义者。我们的交谈很难离开爱国爱乡这个话题。黄兄安息前9天,我们还交谈了1996年7月,岛内一位后生给他写的信。当时他将该信交给我,让我安排隐名刊登在当年8月号的《台声》杂志上。我们共同感叹、惋惜这位当年痛骂“政治腐败、贪污横行”、“抱美国老板大腿…  相似文献   

13.
10月8日,台湾刑事局侦9队破获一起利用网路募款“9.21”赈灾诈财案。嫌犯林钟清在集集大地震后,大量向海内外网友散发募款赈灾电子信件并张贴募款广告,以诈取捐款。 35岁的林钟清是某建设公司的职员,曾经有开设色情网站和滥发垃圾信件的纪录。林嫌从大地震灾后第3天即利用电脑网路写了一封英文信,信中内容是告诉海外网友台湾发生百年大震的消息,灾民急需金钱援助。林嫌在信中强调海外网友不要相信岛内慈善团体或台湾  相似文献   

14.
在山东省荣成市借读的高中生晋齐(化名),日前写了一封通“天”的信,原本“把自己的话说出来挺舒服的”他,却觉得“给家里惹了很大的麻烦”——“以前是一万元,怎么写了封信,借读费就变成了1.6万元?”晋齐的家人说,孩子目前只能选择从城市的学校中退出,回老家读高中了。一次单纯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以下简称“解委会”)发起建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解委会”成员在民盟中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了大量工作。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正在香港从事民盟活动的“解委会”成员李伯球、民盟成员胡一声由香港到广东惠阳,面见了廖承志,一同商定在广东、广西开展民盟活动事宜,随后便与解委会成员杨逸棠、郭翘然等人秘密进行建立两广民盟组织的筹备工作。当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滞留了一大批爱国民主人士和著名文化工作者。中共中央和周恩来指示:一定要千方百计把他们抢救出来,安置…  相似文献   

16.
初冬时节,我们贸促会代表团访问了台湾。代表团共17人,安成信副会长为团长,余者都是贸促会各部门和一些分会的负责人。团中那些挂着“部长”、“主任”、“会长”、“总经理”头衔的团员们,很多已走遍五大洲,可谓见多识广。但访问祖国的宝岛,除了负责台湾事务的邓公与潘兄(台湾朋友这样称呼他俩)之外,大家却都是头一回。 看看手中的访问日程,那么多要拜会的单位,那么多要见面的老朋友。打交道多年,都是他们来北京。“下次台湾见”这句话年年说,说了七八年。老朋友在台湾等了七八年。这次才真的“台湾见”了。  相似文献   

17.
我的台湾游     
林力 《台声》2008,(8):63-63
终于等到这一天 1988年,我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读研究生,临近暑假,我和台湾的家人约好假期由表哥来接我回台中雾峰探亲。可是当我通过朋友向当时台湾当局驻东京的办事机构打听办理入台手续时,却被告知除了须填写一些表格外,还必须写一份简短的“悔过书”。不论多简短,“悔过”是绝对不可以的。我因此取消了回台的计划,但我坚信,总有天我们能自由地往返于北京和台湾之间。  相似文献   

18.
凤章  玉龙 《台声》2004,(4):44-46
在徐家汇港汇广场的“上海人家”,作者邀请台商高产作家陈彬便餐一顿。因为,过几天他就要回台湾过年。 从火锅店的“老板”到台湾高产作家。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秘密武器”? 这一顿饭的时间,作者终于探了个虚实。 当我们见面后坐定的时候,他拿出了当时最新出版的大作《上海商机》,并认真地在扉页上写下了 无心,听者有意。“对呀,我要把“敬请凤章兄点评指正”、“敬请玉 这几年的‘酸’、‘苦’、‘辣’都写龙兄点评指正”几个大字。他告诉 出来,也算解解心头之怨气。”这作者,这是一年半时间里出版的第 里为什么没…  相似文献   

19.
陈水扁2月27日召开台湾“国安会”,正式宣告终止“国统会”运作和“国统纲领”适用。什么是“国统会”和“国统纲领”?陈水扁为什么在此时“终统”,以及如何应对?笔者想围绕上述问题谈谈个人浅见。何谓“国统纲领”?“国统纲领”就是“国家统一纲领”的简称,它是1991年2月,由台湾当时的执政党—中国国民党汇集朝野的智慧制定的,其目的是“用以凝聚全民的共识,迈开统一的步伐”。“国统纲领”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愿望:中国的统一是海内外中国人共同的愿望;2.目标:建立自由、民主、均富的中国;3.原则: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促成…  相似文献   

20.
爱如鲜花     
邵桢湉 《现代领导》2011,(12):36-36
国庆节快放假时,何老师把我们几位写“爱心日记”的同学叫到一起,对我们说:“你们在放假的几天里,尽量把原来写的爱心日记补到30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