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陈统奎 《今日广西》2008,(14):70-73
学生们看了赵萍的一张照片后,再抬头看她时,个个神情紧张,“怕哦”——这个场景,赵萍刻骨铭心。4年前,赵萍第一次以人民陪审员的身份去南京滨江中学开法制讲座,给学生们展示了自己在法庭上的照片:她一身蓝色正装,严肃地坐在法庭上。面前还有块牌子,写着“人民陪审员”5个字。  相似文献   

2.
崔世海 《辽宁人大》2006,(10):42-43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单行法律——《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一个新起点。《决定》实施一年多来。不仅为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工作敞开了一扇门。也成为“保证司法公正的一项有力措施”。然而。在实践中。一些草案审议阶段担忧的问题,如“编外法官”“陪审专业户”、人民陪审员精英化趋势等也随之出现。  相似文献   

3.
“人民陪审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法律规定人民陪审员除不得担任审判长外,享有与法官同等的权力,陪审员就应该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陪而不审”。在嘉定区法院召开的一次表彰大会上,优秀人民陪审员方慈方如是说。在嘉定区法院,和方慈方同样有着职业荣誉感并表示“不辱使命”的,还有59名陪审员。  相似文献   

4.
这期《中国人大》关于人民陪审员的有关文章引出了本文的话题。随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的颁布和实施,“陪审员”已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称呼。每每提到这个称呼时,我总要在这个称呼前庄重地冠以“人民”二字。我以为“,人民”二字正是我们在司法活动中坚持陪审制度的根本所在。人民陪审员来自人民。追溯陪审制度的开端与发展,审视这项制度的历史与现实价值,我们都无可争议地认识到,陪审制度首先是一项政治制度。这个制度的核心是公民参与行使国家权力,即在司法活动中行使法律授予的审判权力。在西方,这项制度是为司法…  相似文献   

5.
人民陪审员制度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陪审员制度最早形成于民主革命时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开始.从我们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边区”到“解放区”.从当时的工农民主政府、抗日民主政府到后来的人民民主政府.都实行了人民陪审员制度。这一制度将党的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成功地运用到司法审判工作中.对于激发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发挥了巨大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  相似文献   

6.
从5月1日起,全国各地经地方人大常委会任命的27万名人民陪审员陆续走上神圣的审判席,与法官同权审案。“重塑”后的人民陪审员制度,让人们清晰地听到了我国司法改革的“破冰”之声。  相似文献   

7.
贾红印 《人大建设》2004,(11):14-14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人民群众当家做主参与国家管理的具体体现,对维护法律尊严、保障司法公正、防止司法腐败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群众对人民陪审员有“十盼”。  相似文献   

8.
《公民导刊》2005,(4):32-34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将于今年5月1日施行。决定规定,人民陪审员依据法定程序产生,依法参加审判,除不能担任审判长外,与法官同权。这是我国司法实践中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以来的又一次重大完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安排,全国各地目前正在组织进行人民陪审员的选任、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9.
外国影片中,人们时常可以看到法庭上的特殊“主角”——陪审团。而我国的陪审制度就是人民陪审员制度。至2008年5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实施已整整三年。人民陪审员制度因此完全步入了法制化轨道,中国特色的陪审制度迎来崭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人民政坛》2008,(2):32-32
新华社南京2008年1月6日电,南京市下关区法院日前确定了“海选”出的20名人民陪审员名单,将在依法公示后提请区人大常委会正式任命。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人民陪审员,这在南京市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11.
《半月谈》2005,(9):82-83
据《中国妇女报》报道,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从5月1日起,新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将在全国实行.全国将有2.7万名人民陪审员存同一天走上工作岗位。根据新的法律.人民陪审员必须经过本级人大任命.任期5年,除不得担任审判长外.拥有和法官同等的权力。  相似文献   

12.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审判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它在加强法院和人民群众间的联系、提高审判质量及审判效率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因为我国至今没有一部统一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法,所以出现各地对人民陪审员制度执行不一的情况。本文就此大胆地进行了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13.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已于2005年5月1日施行,社会各界和媒体对它的关注程度超出寻常。与亲历这个“决定”出台全过程的同仁探其究竟,结论竟是如此一致:这是对我们坚定地推进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肯定与褒奖。——作者题记一人民陪审员制度在80年前的中国开始实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当时的革命根据地、苏维埃边区、解放区广泛实行这一制度,成为审判工作民主化的重要标志和人民司法制度中的重要原则。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宪法确认其为一项宪法原则,但十年“文革”动乱给社会主义法制带来严重破坏,使这项制度因“在实…  相似文献   

14.
正经过近三年时间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2018年4月2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以下简称"人民陪审员法"),标志着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在顶层设计上迈出了飞跃性的一步。人民陪审员的选任是人民陪审员制度运行的基础,是推进司法民主这一核心价值的重要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政治功能和司法价值的实现。为贯彻实施人民陪审员法,正确履行人民陪审员选任职责,司法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法律制度也在变革之中。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体现和发扬司法民主的一种形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政治价值、法律价值与社会价值。然而,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其实际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缺憾。因此,我们有墼襄探讨人民陪审员制度发展的历史,将其与西方陪审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换定》,就当下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路易 《人权》2005,(3):56-57,55
2005年5月1日起施行的《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保障公民依法参加审判活动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充分体现了人民参与司法、人民管理国家的特点,对于扩大司法民主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历史沿革新中国建立以来,人民陪审员制度经历了从建立到取消、从恢复重建到改革完善的几个发展阶段。1949年9月,当时起着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首先将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一项基本司法制度规定下来,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依照法律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把…  相似文献   

17.
朱福顺  叶琛 《时代主人》2006,(11):31-31
鹰潭市月湖区人大常委会、月湖区人民法院认真贯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不断完善选任、培训、管理、使用等措施。今年1至8月,月湖区法院人民陪审员共参审各类刑事、民事案件160余件,有力地促进了人民陪审员工作。  相似文献   

18.
去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下称《决定》),为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步入法治化轨道提供了法律依据。目前,各地选任的人民陪审员已经陆续上岗。  相似文献   

19.
<正>浙江省温岭市人大参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建设,具有法理依据、现实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是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监督司法的有效形式,是人民民主在司法领域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会同司法部启动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制定《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就人民陪审员选任条件、程序、  相似文献   

20.
人民陪审员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够弥补法官审判的不足,监督法官的审判工作,保证司法公开、公正。文章通过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目前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从立法、制度建设等方面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