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治理理论及其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正昌 《前沿》2008,(5):90-93
传统的政府处于全能型地位,权力高度集中并管理一切公共事务。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对纷杂的公共事务,全能型政府越发显得力不从心。在公共治理理论中,治理主体多元化为政府治理公共事务找到了新的方向,即在处理一般性公共事务中,政府与其他主体之间不再是单纯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而是应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政府与其他治理主体通过采取承包、谈判以及协作等方式,共同完成对公共事务的治理。由此可见,在公共治理中,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是不可避免的。法治政府是较为理想的转变模式。  相似文献   

2.
由于社会性的公共事务种类繁多、内容广泛,必然要求公共管理方式、方法的多样化,仅由政府提供管理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必须实现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即管理的民主化。公共管理的民主化从以下几个途径得到实现: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生活控制的放松;第三部门承担起广泛的公共管理责任;政府的分权治理;规范公共权力运行的运行机制;消费者自主选择公共服务的方式与途径;公众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3.
方雯岚 《人民论坛》2010,(12):112-113
杭州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我国的茶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基于杭州被授予"中国茶都"称号以及"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建设的研究背景,提出了以社会复合主体为有效组织方式、以品牌活动为有效载体,促进杭州"中国茶都"品牌建设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4.
杭州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我国的茶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基于杭州被授予"中国茶都"称号以及"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建设的研究背景,提出了以社会复合主体为有效组织方式、以品牌活动为有效载体,促进杭州"中国茶都"品牌建设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5.
从管理到治理反映了人类在公共事务方面取得的巨大变化。合作治理则回答了后工业社会公共管理主体如何治理的问题。合作治理作为一种划时代的治理形式,意味着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组织载体——合作制组织,才能使合作愿景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6.
我们何以共同生活——"中国经验"中的"杭州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州经验"是"中国经验"中一页亮丽的篇章.杭州以独具特色的城市经营和更新模式,努力与旧式现代性的发展方式分道扬镳,发出了新型现代性的实践先声. "杭州经验"通过社会复合主体这一行动架构,促成了政府与市场、市场与社会、政府与民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了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合理配置.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国家治理和政府治理的概念。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社会治理格局。多中心治理作为一种公共事务的治理路径,诠释了这种新型关系下多元治理的发展方向。在多中心治理机制中,需要借助多样化权力和政府单位,以解决不同范围的公共治理问题[1]。多中心治理强调治理主体之间的平等合作,它为社会参  相似文献   

8.
社会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公共部门的行为逻辑更加缜密。公共部门人员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他们的行为逻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在的本性。如何有效地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需要政府深入地分析他们的行为动机和行为逻辑,选择合适的治理模式。下面主要是梳理了三种主要的人性预设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三大主流的政府治理实践模式,并据此简要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和治理模式的演化进程,最后提出了一些需要讨论和说明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公安研究》2012,(5):43-43
陈国强、马西恒在《学海》2011年第5期撰文认为,城市动拆迁问题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难题,也是众多社会矛盾的根源。以往解决这一问题的研究和实践通常将其作为一个私人问题对待。实际城市动拆迁是一项公共事务,其中的难题也即公共事务中普遍存在的集体行动困境,因此需要运用公共事务治理的方法进行解决。这在Y区动拆迁的成功实践中得到证明。对Y区的案例研究同时发现,动拆迁实践实际上混杂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公共事务,区分这些公共事务类型并明确其各自的内涵、资源及主体范围,是进一步保障治理规则有效运转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0.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是以政府为主体、各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对城市的公共设施、社会公共事务以及城市经济、社会、文化所展开的管理活动及其相互影响的过程。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过程中政府的权力分配、机构设置、职能划分、管理方式和机制运行等综合起来的一个体系或者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1.
卷首语     
《电子政务》2014,(8):I0003-I0003
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通信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伴随治理理论的发展提出了善治的概念,两者的巧妙结合使"电子治理"应运而生。治理理念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电子治理则为多元主体参与提供了日益完善的技术支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与社会生活的深度融合,政府提供电子公共服务和民众通过网络参与公共事务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探索其中的规律成为推动社会创新进步的动力。本期"专题报告"聚焦"电子治理研究",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探究。《促进服务提供创新:孟加  相似文献   

12.
郎佩娟 《人民论坛》2014,(14):11-14
治理概念具有包容性和普适性,很难简单概括,但总体来看治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公共行政主体的多元化;公共事务管理责任的重新分配;公共行政的多向性和互动性;重新定位政府在公共行政中的作用。治理理论引领下的欧盟国家公共服务改革,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也验证了区域性治理、治理主体多元化、寻求第三种社会协调机制等理论有其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13.
论社区警务与社区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日益复杂的公共事务和丰富多样的社会需要,政府作为惟一的治理主体显然难以适应,公共权力资源的配置应适当向社会和社区转移。社区警务战略推动了多元治理主体的出现,这使得社区内的各种团体、组织和个人成为社区警务更为广泛的力量。对社区警务而言,在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合作型治理结构下,政府仍在整个网络内居于主导地位,但在政府权威和社会自治团体分享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公共权力时,必须重视相互之间的合作,各治理主体要通过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机制来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最终实现社区警务的各项目标。  相似文献   

14.
治理概念具有包容性和普适性,很难简单概括,但总体来看治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公共行政主体的多元化;公共事务管理责任的重新分配;公共行政的多向性和互动性;重新定位政府在公共行政中的作用。治理理论引领下的欧盟国家公共服务改革,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也验证了区域性治理、治理主体多元化、寻求第三种社会协调机制等理论有其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15.
公共治理范式研究难点之一是超越公共事务自主治理制度的供给困境。增进自主治理组织成员之间的信任是超越自主治理制度供给困境的必由之路,而信任是社会资本的应有之意,积累自治组织的社会资本能够提升自主治理组织成员之间的信任度,从而超越公共事务自主治理制度供给困境。公共事务领域自治组织的社会资本积累首先要求国家在自治组织的内部社会资本积累中发挥间接作用,其次要加强自治组织间互动,为自治组织的外部社会资本积累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与社区功能日趋丰富的背景下,传统供给模式已不能满足城市街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治理模式是城市街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创新路径,而复合治理强调政府与社会组织在供给过程中形成合作互动关系,在合作互动中实现有效供给。在公共文化服务利益主体多元化、需求多样化、服务功能及主体多元化与制度环境建构等因素作用下,通过组织性质重塑、主体间关系重构、内容与形式重组等自主创新策略的运用,武汉市武昌区南湖街形成了具有复合治理特征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南湖模式"。该模式为当前我国城市街区公共文化服务理论创新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治国理政现代化的重要使命。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下,农村基层治理作为改革转型以及治理创新的重要场域,多元主体参与成为乡村治理发展的历史必然。建构农村参与式治理模式应大幅度扩展农民及农村社会组织参与的范围,通过各种机制将多元治理主体纳入到参与治理农村公共事务的范畴中来,发挥农民在农村治理过程中的实际效能。  相似文献   

18.
正近些年,在我国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机会和平台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公众参与仍面临着种种困境和不足。科学认识社会发展需要、强化公众内在参与素质、优化外在参与环境是提高我国公众参与水平的根本之策。一、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时代呼唤——社会发展维度思考随着民主意识的全球性觉醒、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出现、社会法治意识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体性意识逐渐增强,公众对公共事务尤其是关乎自身利益的  相似文献   

19.
激活民主政治的主要路径在基层,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是激活基层民主的重要主体,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自治组织日益成为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成为激发基层民主活力的重要来源,是社区公共事务自治性的重要体现。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协同作用,能够促进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民生建设、社会治理、一体化发展等,充分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蒋源 《人民论坛》2015,(2):47-49
社会精细化治理是社会管理和服务方式"微创新"的过程。在"技术-治理"型逻辑的引导下,政府的"精明行政"与其他社会主体能动式参与相结合,在理念创新、流程塑造、标准设置、工具科学化等中微观层面进行持续性改善,调动整个社会的积极力量,化零为整,实现治理的细节化与系统化的有效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