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为一体,应成为当前中国人精神追求的方向,也是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活动中的融汇。在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的关键时刻,如何将人文精神渗透到现代科学技术文明中,促进人文精神同科学精神的融汇,是当个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集中论述两种精神融汇的基本点,并从多视角分析了融汇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从根本上说,科学精神从属于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发展迫切需要人文精神的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互补的,只有两者并重,才能保证实践的正确取向.因此,要自觉促进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渗透,在实践层面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与共建;在人的价值层面,则要强化人对于真善美及其内在和谐性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3.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两个系列的价值观念 ,是人类精神的两个维度、两种基本存在方式或存在状态 ,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两种精神指向。本文在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进行界定的基础上 ,通过对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考察 ,得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发展经历了由同源走向对立再回归统一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认为现当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 ,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 ,但由于其哲学立足的基础是片面的 ,从而导致其理论不可能根本克服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弊端。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确立了实践思维方式 ,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因而能够根本超越传统形而上学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走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分离的困境 ,达到二者的再度融合。  相似文献   

4.
严肃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真诚真挚的人文追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中兴大业的理性保障。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也是完全符合马克思终生探索、追求的人类理想社会目标的。马克思人类理想社会的实质内涵,我认为可以归结为三大目标,即: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社会每一个成员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机会公平、公正;社会每一个成员个性全面自由发展基础上的坌人类的解放。  相似文献   

5.
当今学术界仍存有这样一种倾向,即认为科学不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对立的;科学发展应由人文统摄,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是线性关系。本文旨在说明:人文精神不构成科学与人文的分野。科学精神实质上表征着人对自身关怀的理性自觉,人文精神内在于科学之中;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不可相互“归化”,也不可单向高扬,科学与人文既独立存在又相互制约;科学依其本性而行,它有其存在、发展和超越自身的“科学之道”。  相似文献   

6.
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自由、解放和幸福为终极目的。美术教育主张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个性和潜能。一、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关注学生发展是人文化高职美术教育的目的。美术教育  相似文献   

7.
目前,学术界对人文精神的概括和理解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包括中国的人文精神和各地域的人文精神,都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一般认为,人文精神是在历史文化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精神。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8.
在国际化视野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渗透,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应有之义。为此,有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下重新解读人文精神。以人为本是国际化视野下人文精神的新内蕴,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彰显人文关怀,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始终对西方国家倡导的所谓普世价值保持高度警醒。和谐世界理念是国际化视野下人文精神的新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贯彻和谐世界理念,切实维护中华民族和全体人类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9.
对科技的人文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列举科技对人文影响的两个方面,通过分析近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分离的原因,探索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的意义和走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之路——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和具有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0.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因此社会进步实际上是人的进步,尤其是人的思想的进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就是育人,即培养文明的人。因此,大学教育的核心就是树立人文价值,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一点尤为突出。然而,由于量化考核的管理机制、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科学至上的实用主义以及办学宗旨的偏失等原因,造成了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要重建大学的人文精神,大学就必须去行政化,实行独立和自治;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加强公民的素质教育;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使失落的人文精神重新回归大学教育怀抱。  相似文献   

11.
人文精神的理论内涵及其本质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的时代赋予其不同的内涵。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人文精神的建构是一个全新的题目。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求取自身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实现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思想信念和文化准则,其本质的规定性表现为:历史精神、文化(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主义诠释和人本主义诠释存在偏颇之处。马克思的实践作为一种功能统一性活动和价值创生性活动,兼具科学和人文两种属性,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实践观的科学精神主要表现为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辩证否定的批判精神以及永不枯竭的创造精神;实践观的人文精神表现为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内在超越精神,寻求具体、反对抽象的精神以及健康全面、辩证综合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确实出现了表面或虚假的对立和分离。但是,如果揭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虚假对立,我们会发现这仅是科技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完善以及应用过程中的不恰当所造成的社会现实后果与人文的现实对立所造成的一种后续反映和结果。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论创新文化之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建伟 《新视野》2005,3(4):57-60
科技领域的创新文化,不仅要充分体现科学之魂——科学精神,而且还要充分体现人文之魂——人文精神。创新文化之魂是科学之魂和人文之魂的融合,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在创新文化的各个层面(精神理念和价值层面、制度层面、外部环境层面)都应当充分体现二者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因此社会进步实际上是人的进步,尤其是人的思想的进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就是育人,即培养文明的人。因此,大学教育的核心就是树立人文价值,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一点尤为突出。然而,由于量化考核的管理机制、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科学至上的实用主义以及办学宗旨的偏失等原因,造成了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要重建大学的人文精神,大学就必须去行政化,实行独立和自治;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加强公民的素质教育;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使失落的人文精神重新回归大学教育怀抱。  相似文献   

16.
王飞 《求实》2005,42(10):30-33
现代科学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人类的生活和命运发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变化。科学与人文是在同一个人类社会文明的母体中孕育的,科学探寻“是什么”的客观描述,人文则回答“应该是什么”的价值内涵。在人类享受了无数科学的善果之后,科学也滋长分裂出自身的对立物,形成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暴露出它天生的破坏和制约作用。科学技术的异化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促使人类在自酿的苦酒中清醒,反思自己的行为,追索科学理性的人文关怀和人对自然天地的诗意情愫,重新唤回科学人文精神,求得人—自然—社会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内在灵魂 ,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核心。人要做一个真正的人 ,就不能不具备人文精神。21世纪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新世纪 ,人们要想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应该具备和树立哪些基本的人文精神呢?本文就其主要内容作一探究。一、振兴中华的强大动力———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是人文精神的首要内容 ,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指出 :“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要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去年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黎刚 《探索》2001,(2):91-94
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时代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在科学精神方面的错位和在人文精神方面的缺位是导致迷信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19.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教育改革创新,塑造现代人文精神,实现人的科学发展,是党的十七大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结合我县教育实际,就如何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谈几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20.
康兰波 《求实》2007,1(3):22-25
针对我国哲学在当代创新中存在的知性化倾向,提出哲学精神是哲学创新的灵魂和动力。哲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最精致表达,是对科学精神的超越,以科学精神取代哲学精神是当代哲学被知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永葆“爱智慧”风范的精神品格,哲学精神主要包括追求纯粹、反思批判、高扬自由等内容。哲学的创新就在于哲学精神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