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政治共识在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是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基本政治共识。在社会转型中最大限度凝聚政治共识,是中国社会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统一战线在凝聚政治共识方面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统一战线在延续中国基本政治共识和凝聚具体政治共识过程中也一定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海峡两岸尚未建立官方协议机制,两岸各自采用单方立法方式解决判决的相互承认与执行问题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这种单向立法模式难以完全体现双方的法律共识,缺乏互惠与对等,容易受到两岸政治关系变化的影响,缺少稳定性以及可预见性.理想模式是在一个中国原则下,达成民事司法协助协议.  相似文献   

3.
军队政治工作要走法制化建设道路, 已成为军队政治工作理论界之共识。军队政治工作法制化建设依赖于政治工作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 军队政治工作法律意识的确立和政治工作的严格执法。  相似文献   

4.
统一战线政治共识就是统一战线主客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有关政治意识、政治观念和政治价值判断等思想内容,以及由此所表现出来的政治信念、政治倾向、政治行为等。基于中国历史和现实政治的特殊性,它主要是对我国国体、政体、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其他方面的认识,是统一战线主体宏观引导和客体自觉认同的结合。统一战线政治共识包括"发展共识、改革共识、法治共识、反腐败共识和价值观共识"五大共识。特点体现在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多样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它是新时代统一战线的重要基础,是共同奋斗目标实现的必然要求,是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内在规定。新形势下统一战线政治共识可以从价值性和程序性两个层面发挥优势,深化影响,在社会各政治力量的理性沟通和合力作用下,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新的价值,促进社会繁荣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5.
探寻民主与宪政的关系是学界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也是当代中国政治法律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成果,笔者认为,民主与宪政之间的张力关系以及主张两者的结合是学界探讨此问题的普遍共识和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6.
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体系中独特的政治组织,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政治共识对于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增强政治信任和合法性,促进重大公共决策的制定和顺利执行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政治共识如何在政协凝聚起来这一问题展开,通过建构“结构-过程-功能”的逻辑分析框架进行探讨,认为静态结构是人民政协政治共识凝聚机制赖以形成的基础,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双向动态运行过程实现共识凝聚,对我国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政策过程产生重要功能。人民政协政治共识凝聚机制促进了我国政治体系的稳定、融合,有利于拓宽利益表达渠道,实现利益综合,有利于增强政策认同,促进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以法律权利为视角,以社会学实证的研究方法,考察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和现实保护以及二者在现实中存在的差距,可以发现,农民工权益在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条件下还没有得到全面的认可,侵犯农民工权益的现象普遍存在.保障农民工权益要在全社会形成价值认同,即政府、社会、资方与农民工之间在农民工权益问题上达到一种价值共识,形成广泛认同的价值理解机制.农民工也要走自我发展之路,成为现代社会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8.
统一战线政治共识就是统一战线主客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有关政治意识、政治观念和政治价值判断等思想内容,以及由此所表现出来的政治信念、政治倾向、政治行为等。基于中国历史和现实政治的特殊性,它主要是对我国国体、政体、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其他方面的认识,是统一战线主体宏观引导和客体自觉认同的结合。统一战线政治共识包括"发展共识、改革共识、法治共识、反腐败共识和价值观共识"五大共识。特点体现在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它是新形势下统一战线的重要基础,是共同奋斗目标实现的必然要求,是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内在规定。新形势下统一战线政治共识可以从价值性和程序性两个层面发挥优势,深化影响,在社会各政治力量的理性沟通和合力作用下,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新的价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主类型属于共和主义民主,共和主义民主特别强调政治合力,反对政治分力.中国共产党制造政治合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统一战线,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也为制造政治合力服务.制造政治合力就要广泛凝聚共识,因而凝聚共识就是人民政协、统一战线与共和主义民主建设的政治基础.凝聚共识是人民政协的基础性职能,也是人民政协的制...  相似文献   

10.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是我国法治化进程的重要环节.不从法律的层面上认识政治参与的问题,就不会实现政治参与的法律化、长期化和规范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着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在社会转型时期,这些因素引发了政治参与上的一系列法律问题,需要我们从整体性和差异性上着眼探寻.  相似文献   

11.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伟大启蒙思想家。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与民治,强调从政治法律制度上解决社会治乱问题,主张人民有议政权和监督权,具有鲜明的民主与“法治”特色。黄宗羲的民主与“法治”思想对后世乃至于今天都有重要影响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下的中国法治遇到了新的问题,主要是司法理念含有太多政治因素,而司法过程中包含着太多的人情等因素,法律效果反而变得不重要了,以至于法律不能以自身独立的方式调整社会关系。我们不反对法律工具主义,也不反对法律与政治之间的正常关系,但法律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性,司法活动不能违背自身的规律和逻辑。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无疑对司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要想使其更好地发挥理念的指导作用,我们就必须认真探寻其实现的方法和途径。法律的政治化和政治的法律化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法治不等于政治,与政治有密切关系,法治对政治有约束作用,法治离不开政治的指导。然而我们必须清楚,法治服务于政治不能抛开法律的规则和程序来片面地追求社会效果。如果离开法律方法——这一基本的司法规律办案,将会彻底断送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3.
我们认为和谐的政治文化就是根据中国的政治现状,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培育、构建一个主流政治信仰坚定,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民主法制意识明确,平等、文明之风盛行的政治文化。和谐政治文化应该具备依法治国的法制化思想、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弘扬公平正义思想理念的思想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4.
现代政治的运行需要法律的调整和控制,政治法由此而生。政治法是调整政治关系的法律,包括政治主体法、政治行为法、政治程序法与政治责任法。学界一般把政治法归属于宪法类法律。从政治的法律调节和法律本身的层级结构看,这一归类有其不合理的一面。宪法作为根本大法,固然也调节政治关系,但并不涵盖政治运行的具体过程,不能替代政治法,不能把二者等同。政治法也不是宪法性法律。宪法性法律是不成文宪法国家对具有宪法内容的法律表现形式的称谓,不适合用于中国这样的成文宪法国家。把政治法归属于究法类法律不利于实现政治过程的法律调节。政治法不具有宪法属性,是宪法之下的法律部门。  相似文献   

15.
在确立“依法治国”的基础上,“法治”进一步强调“依法治权”,即要求法律具有制约国家权力和保护公民权利两个方面的功能。这就要求国家的政治生态要从权力主导向宪法主导转变,强调政治的法律化和法治化,要用宪法规制国家权力,并努力使其超越权力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同时,逐步实现政治关系和政治行为的法律调节,实现政治问题的法律化解决。  相似文献   

16.
传统国际政治理论尤其是现实主义理论范式把国际法排斥在研究领域之外,认为国际法是毫无意义的虚无主义。传统国际法研究侧重法律规范,忽略权力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近年来对国际政治和国际法的研究出现了跨越学科,综合考查国际政治权力规范与国际法规范关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全体政法干警必须共同遵循的根本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培育"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是由政法机关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法律属性所决定的,是加强政法队伍正规化、法制化建设的需要。公安院校是人民警察的摇篮,应当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群众观念教育以及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和纪律作风建设,帮助广大学生铸就"忠诚"的政治品格,打牢"为民"的宗旨意识,培育"公正"的价值追求和能力水准,烙实"廉洁"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8.
政法工作是活跃在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政权、司法是其核心词汇。军队政法工作的概念由此缘起,它是一个涉及法学的政治学和军事学术语,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与政法机关工作、政法建设有联系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国的核心命题是“依宪治国”。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坚持依法执政。宪 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实现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制度和 法律要求包括制度建设、法制化建设、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法制化要求、“党法”要求。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加深了党对文明建设全面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认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能更广泛、更深刻、更具体的推进政治建设,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运行法治化,能进一步改善党对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领导,极大地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