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2020年11月28日,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纪念日。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二者不约而同地叩响了真理的大门,共同创立了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共同创建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并为之起草党纲《共产党宣言》,共同领导了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独自肩负起指导国际工人运动、整理和出版(或再版)马克思遗著、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任。那么,恩格斯如何与马克思一道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学说为什么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怎样看待恩格斯与马克思之间的关系?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作出了哪些重要贡献?怎样看待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捍卫与发展?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本刊特邀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闫志民,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2.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加强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这要求我们把握四个方面的一要科学界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科学理论,是一种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潮。二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认识到它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理论,是全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和伟大成果,是博大精深、多学科的完整科学体系,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三要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结合中国实际,将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四要自觉划清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坚持同反马克思主义进行斗争,并在斗争中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3.
"分析马克思主义"以伍德为代表的一派认为,马克思批判平等、自由和人权等观念,反对使用正义观念;以柯亨、胡萨米为代表的另一派针锋相对地提出,马克思严厉谴责资本主义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压迫,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正义感。在塞耶斯看来,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社会理论,也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形式,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印证,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维度。科学评析马克思对待资本主义剥削的态度,必须坚持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相统一的原则。任何两极对立、随意拆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阶级性的做法都违背了马克思正义观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4.
海德门始终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但却多次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批评和谴责。海德门与马克思的交往过程及其关系破裂原因值得后人进一步探究。虽然海德门与马克思的关系最终走向破裂,并因此备受批判,但他仍对马克思大加赞扬,尊称其为"十九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并高度认可、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5.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全面阐明了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及其消亡规律.恩格斯坚持和运用唯物史观,阐发了"两种生产""国家相对独立性"等基本原理,充实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守正创新,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起点.今天重读这部著作,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仍然具有重大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历史条件下,保留着古老农村公社的俄国有无可能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发展道路?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70年代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恩格斯对于求解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他批判了俄国民粹派"落后优势论"的理论错误,既体现出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定性,也体现出理论斗争策略运用上的灵活性。恩格斯与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既有一定的差异性,更有根本的一致性,两者相互辉映、互为补充,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的有机统一。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深刻洞见,不仅促使一批俄国革命家实现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转向,而且在俄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焕发出马克思主义革命辩证法的思想光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较早诞生的概念,在恩格斯那里,马克思学说专指马克思本人的学说,而列宁则把整个马克思主义当成了马克思的学说,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意义上使用马克思学说概念,当下中国学界多是在严格区分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基础上使用马克思学说概念的。理清马克思学说概念的历史线索,是科学构建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前提,是划清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方向的保证,对于继承马克思学说的基本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著名学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编委会主席格奥尔基.巴加图里亚教授在提交给2005年10月在武汉召开的纪念恩格斯逝世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文章《恩格斯对马克思学说的贡献。论纲》中,扼要地总结了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并结合当代现实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内容如下。由于这篇文章篇幅的限制,我只能尝试着简明地论述恩格斯在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1.关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起的作用,有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一种认为他们两人是完全一致的,另一种认为他们两人相互对立…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本性或本质,亦即科学涵义,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品格:一、科学性与革命性融为一体;二、客观事实与主观原则辩证统一;三、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发展性与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稳定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10.
<正>提出实践性原则,赋予实践范畴以科学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类思想史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提出的主要意义就在于,实现了从先验思维方式向实践思维方式的转换,为创立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原则。正是在实践思维方式的指导下,马克思、恩格斯才有可能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最近,由郭大俊教授等撰著、学习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实践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一书深入而全面地论述了这一问题。该著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研究成果,作为优秀成果已成功入选2013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思想中存在着两条思想脉络:其一是启蒙思想,推崇理性和进步,并强调生产力的增长;其二则是浪漫主义思想,主要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批判,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以恩格斯和第二国际为代表的"正统"马克思主义通常强调马克思思想中的启蒙因素,而忽视马克思思想中的浪漫主义色彩。本文将探讨马克思思想中的这两条思想脉络,并着重阐述马克思关于创造性劳动和人性需求的观点,以及这种思想对当前生态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研究对于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和中国的外交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西方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学者主要对这一思想的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和专项论题展开了较多研究。但目前,学界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研究从内在理论逻辑上缺少总结,对于其中一些内容分析得还不够全面和充实,对中国外交的实践意义研究比较少,也缺少同西方国际关系思想的对比研究。我们应重视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研究,加强对其核心逻辑的归纳和总结,在具体内容上,要继续充实和完善,注意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关系的研究,要注重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对于中国外交实践的指导意义,也要加强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科学预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他们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时,阐明中国闭关自守状态被打破后卷入世界历史的发展中,正走向革命;有了 1848年革命的斗争实践后,他们更坚定革命胜利的信心,预言了中国社会主义的胜利和"中华共和国"的前景;他们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斗争,断言世界将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马克思、恩格斯的预见最终由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释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间阶层变动的规律及其对阶级斗争所产生的影响,进而为无产阶级争取和团结中间阶层、壮大革命力量、促进革命形势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中间阶层思想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意蕴。探讨和研究这一思想,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拓展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解,而且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化,认识我国社会中间阶层的现状和变动趋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正在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之际,重新审视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贡献,是对恩格斯应有的诚挚纪念。然而,至少在英语学界,恩格斯作为一位原创型思想家的声誉却正处于谷底,越来越多的评论者认为,恩格斯从根本上曲解了马克思的思想,造成这一令人遗憾的状况的主要原因无疑是政治上的。一、"马恩对立论"之源起那种认为恩格斯曲解了马克思思想的论断最早可以追溯至19世纪,但是1956年颇为关键,因为此后,这种论断逐渐成为二手文献中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理论的认识要坚持科学的态度,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和思想品格的要求,不能采取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态度,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理解为社会主义的最终定义和现成答案。必须正确总结和阐述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继承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思想,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书写科学社会主义"新版本",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相似文献   

17.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生产力又是生产方式中最根本的物质推动力量。同时,唯物史观作为一种"新"唯物主义,"新"就新在把物质看作"为我之物"、"历史之物"与"客观之物"的统一体。主要形成于马克思《评李斯特手稿》中的生产力理论,因实现了历史主客体的统一,而构成唯物史观建立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精神解放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沉寂后,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精神解放学说的研究又获得了新的契机。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精神解放学说对于我们今天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考察和分析,创立了市场经济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唯物辩证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立场的具体体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的起源、本质、构成以及运行,对于理解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无产阶级社会福利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关注无产阶级的贫困化问题,并提出了"六项扣除"理论这一社会福利思想的重要内容;恩格斯对济贫法制度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并阐述了无产阶级的社会福利及其实现途径;列宁不但对资本主义社会福利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揭示,而且提出了无产阶级国家保险的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社会福利思想具有革命性、批判性,列宁的无产阶级社会福利思想具有客观性、系统性,这种差异性事实上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性,而阶级性依然是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无产阶级社会福利思想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