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说“导向”     
凡事或人的转变,倘若变化太快,反盖太大,人们就会置疑,问其所以然。隋唐之间,裴矩前为佞臣后变诤臣,就令人颇有多感。 隋炀帝时,黄门侍郎裴矩,以谄庚邀幸得宠,进位银青当禄大夫,参与朝廷机密。炀帝曾当众称赞斐:“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末发之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尽心,孰能若是!”(《资治通鉴》)5649页)。 同是裴矩,朝代变更,唐太宗当政后,却判若两人,成了敢犯颜  相似文献   

2.
<正>《古文辑要》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初唐名臣裴矩在隋朝做官时,曾经阿谀逢迎,溜须拍马,想方设法满足隋炀帝的要求;可到了唐朝,他却一反故态,敢于当面跟唐太宗争论,成了忠直敢谏的诤臣。司马光就此评论说:"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只有在那些愿意听真话、能够听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学习、研究、借鉴历史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在中国历史上,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生平经历相似,文治武功相仿,千秋功业相当,但他们的历史评价却天壤有别,非常值得深思。生平经历相似:两人都出身于前朝关陇贵族集团,隋炀帝杨广的母亲和唐太宗李世民的祖  相似文献   

4.
时下,以各级领导干部名义撰写的专著可谓满天飞,募然发现许多领导都成了“大文豪”,个个笔下生辉,或论业务工作,或谈政治理论,总之是书越写越厚,越出越多。笔者就时常浏览到不少党政领导署名的大作,文饰精美,洋洋洒洒数十万字,厚厚一大本使人不禁想起了唐大宗拒绝著书的故事。唐贞观十二年,著作佐郎邓世隆向唐太宗李世民建议,打算把唐太宗平时的讲话收集起来,编一本著作,可唐太宗回答:“如果我讲过的话,作出的决定对人民大众有益,自然会被载入史册流传下来,如果不是那样,著书立说有什么用处?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  相似文献   

5.
杨广(569—618),一名英,隋文帝次子。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有名的亡国之君,人们通常拿他和一代明主唐太宗加以比较。他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无不在历史上发生了轰动效应。在文学上,他的边塞诗独具特色,占有一定的诗史地位。一统天下,网罗英才隋炀帝的父亲是隋文帝杨坚(541—604)。杨坚本是北周的外戚,后来代周自立,建立了隋朝。隋文帝  相似文献   

6.
论“五四”人物的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朴 《瞭望》1989,(19)
五四新文化运动敢于根本抛弃华夏中心主义,彻底砸烂自我封闭的思想体系;五四人物敢于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敢于直指神圣传统,以天下为己住,敞开胸怀吸收西方文化,这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但在对待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这个问题上,五四人物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从唐高祖手上接过大唐江山,为了一洗前朝积弊,打击官员腐败,澄清吏治,太宗皇帝动了一番脑筋. 为了摸底官员群体中到底哪些人是贪官,唐太宗用了个“小方法”——秘密派遣亲信故意去行贿要害部门的官员,就是“钓鱼”.有鱼饵,果然就有“鱼”上钩,“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唐太宗立即派人把这个司门令史给抓了起来,并且要杀他以警诫其他官员.  相似文献   

8.
诤言     
敢于直言规劝,诤言是魏徵向唐太宗“一言胜十万师”的秉公谏陈。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古代的天下,细细分辨起来,有三层意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天下"即自己的家国,就是历史上的汉朝、唐朝的江山社稷(明清之际有人更提出朝廷与天下有区别)。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的"天下",与朝贡体系有关。除了中原王朝之外,周边蛮夷,也在这个"天下"之内。所以,唐太宗被四夷君长尊为"天可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  相似文献   

10.
诤言     
敢于直言规劝,诤言是魏徵向唐太宗"一言胜十万师"的秉公谏陈;锻造铮铮铁骨,诤言是彭大将军无私无畏为人民鼓与呼的耿耿忠言。  相似文献   

11.
简评隋炀帝     
胡颖 《各界》2008,17(7)
近年来对隋炀帝的评价逐渐成为隋史研究的热点.其关键问题就是隋炀帝的功过问题.从客观的历史事实出发,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角度,依据唯物史观的立场才能正确地对隋炀帝进行评价.目前有相当部分的研究充分肯定了隋炀帝的历史功绩,甚至有研究表明隋炀帝是功大于过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本文拟从简单的历史事实,粗浅地评价隋炀帝.  相似文献   

12.
我以为,为所有的干部和所有想成为干部的人,应当进行“民为本,民为镜” 的教育。这其实就是落实我们党的基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 民心向背,历来是一切事业盛衰兴亡的关键。历代统治阶级中较有见地、较有作为的统治者,大都是比较注意民心向背的。唐太宗李世民从隋炀帝荒淫无道、 民怨沸腾招致隋朝覆灭的教训中悟出了“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的道理,因而在轻徭役、减赋税,采取一系列措施缓和阶级矛盾的同时,大开纳谏之门,注重听取臣下乃至平民百姓的意见,形成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但每个封建王朝到最后总是腐败盛行,失去民心,在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13.
李如 《侨园》2013,(10):47-47
<正>唐太宗和魏征,一直被看做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然而,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却出人意料变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还一怒之下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对于唐太宗这种"雷人"的异常举动,有人认为是魏征生前大力举荐的杜正伦、侯君集接连落马,伤了唐太宗的心;  相似文献   

14.
晓思 《各界》2008,(12):55-57
若论完美,唐太宗李世民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政治上,他协助父亲李渊一手建立了中国所有朝代中最为强盛的唐朝:军事上,他打遍天下无敌手,平定了当时与其一起逐鹿天下的各路英豪;……  相似文献   

15.
金满楼 《各界》2014,(12):2-3
乾隆皇帝一向好大喜功,气量却并不宏伟。1743年,清廷设“阳城马周”科挑取直士(马周为唐朝监察御史,以敢于直谏闻名),此举本为博“善于纳谏”之誉,不料一向以戆直闻名的江南名士杭世骏提出,大清一统多年,朝廷用人当不分满汉,满洲才俊虽多,但比起汉人不过十之三四,天下巡抚满汉各半,各省总督却无一汉人,这未免重满轻汉,难道汉人就无一人堪任总督?  相似文献   

16.
得民心     
正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孟子》【释义】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的方法就是: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的方法就是: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  相似文献   

17.
唐太宗教子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李唐王朝的帝业千秋万代不败,十分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特别是当太子承乾由于深居宫中,腐化堕落,被废为庶人,更引起了太宗对后代教育的重视,并且注意教育方法和教育效果。据《贞观政要》,唐太宗经常用现实生活的感受,以事喻理,进行诱导,促使皇子联想思索,将来做人君时,如何治理天下。贞观十八年,有一次太宗和太子李治一起吃饭,太宗指着饭菜问李治,“你知道这饭是怎么来的吗?”李治回答:“不知道。”太宗说:“这饭是通过农民艰苦劳动得来的。要不误农时,按时耕耘播种,才能打下粮食,有饭吃。”有一次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6,(4)
《贞观政要》是记载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中君臣讨论政事的政治文献,书中记载了大量唐太宗及其大臣们有关国家政务活动的实践和言论,其中也体现了唐太宗李世民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贞观政要》中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探讨其在当代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9.
艾弘 《求知》2017,(3):62-62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吴兢《贞观政要·论君道》 【释义】作为君王(领导),必须在心里装着百姓,以百姓为先。如果以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就好像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面治理好了而下面动乱的事。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的文化,特别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许多先贤留下很多育子的名言、故事,早在《礼记·大学》中就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由此形成了"修身齐家""修齐治平"这两个成语。这本是儒家提倡与信奉的伦理哲学与政治理论。在儒家看来,人在社会上的发展是有层次的,需要先修养自己的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