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霞飞 《党史博采》2005,(12):23-27
(续上) 与陈伯达在"中央文革"斗法 江青虽然是"中央文革"的第一副组长,但毕竟还有组长陈伯达.虽然中央规定陈伯达生病期间由江青主持"中央文革"的日常工作,但中央并没有解除陈伯达的组长的职务,因此,陈伯达还是名正言顺的组长,而且,陈伯达也不甘心只当个挂名的组长,他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也想利用中央文革小组组长这一身份管一点事情.  相似文献   

2.
1980年11月20日,76岁的陈伯达在聚光灯的照耀下,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沉寂多年的他,成为众多的照相机、电影摄影机、电视摄像机镜头聚焦之点,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人们得知他被押上法庭的被告席,第一个直觉式的反应是:“哦,陈伯达还活着!”被告席上站着10名被告,陈伯达排在第五个,即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江腾蛟,在10名被告中,最年轻的是王洪文,45岁;最年长的,便是陈伯达,那9名被告都是自己走上被告席的,而陈伯达则是由两名法警左右挟扶,步入法庭。  相似文献   

3.
陈伯达这个人,可以说是很聪明很有才。他给我的印象是,才胜于学,学胜于德,德毁于位。陈伯达以文章上了天,曾做过几天其产党的第四号人物,当时公布的政治局委员顺序是:毛主席,林彪,周恩来,陈伯达。但他后来为何威信一落千丈?陈的垮台,恐怕至今是一个未解之谜。  相似文献   

4.
《共产党人》2006,(1):16-17
为配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区党委政研室曾先后派员深入到一些基层组织当中,面对广大党员进行了调研,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和重视,刊社将陆续选登,以指导工作,推进改革。  相似文献   

5.
陈伯达从刑满到去世叶永烈在我的采访生涯中,也有难度很高的采访,其中,要算是头一回去采访陈伯达最为尴尬。陈伯达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物:他曾多年担任毛泽东的政治秘书。在“文革”中,他成为中国的第四号人物,即仅次于毛泽东、林彪、周恩来。他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相似文献   

6.
霞飞 《世纪桥》2005,(10):40-43
中央高层多教人都知道,陈伯达与江青早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就面和心不和,但他们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却合作了一段时间。这是为什么?陈伯达与江青面和心不和陈伯达早在1939年春天,就在延安担任了毛泽东的秘书。毛泽东是看中了陈伯达的历史和理论功底,才选他当秘书的。由于陈伯达此前担任过中共河北省委常委,地位不算低。所以,毛泽东  相似文献   

7.
天磨 《党史博采》2004,(3):18-21
当198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公审陈伯达时,人们关注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已经沉寂了十年的陈伯达。人们对于陈伯达还活着,感到惊奇,同时,也勾起了对陈伯达问题的回忆。此时人们看到的陈伯达已经老了。实际上,在1970年庐山会议陈伯达倒台时,他已经66岁了。按中国传统的算法,他那时已经进入晚年了。晚年的陈伯达,又经历了一段特殊的生活,经过了深刻的自省。  相似文献   

8.
晚年陈伯达     
198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公审陈伯达时,人们关注的目光再次投向已经沉寂了10年的陈伯达。陈伯达已经老了。在1970年庐山会议陈伯达倒台时,他已经66岁了。按中国传统的算法,他在那时已经进入晚年了。晚年的陈伯达,又经历了一段特殊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从1978年至1979年,当代中国的历史出现了伟大的传折。为推进这场伟大的转折,国务院政研室成为邓小平依靠的一种力量。作为政研室的领导人之一,于光远躬逢其盛,他一一记录了国务院政研室在那场伟大转折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0.
江青与陈伯达相识较早,并且在一起工作过。“文化大革命”初期二人也合作过,但在“文化大革命”进行期间,二人却有了矛盾。后来,二人之间的明争暗斗达到了非常激烈的程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面和心不和的两个毛泽东的秘书早在1939年春天,陈伯达就在延安担任了毛泽东的秘书。到了20世纪60年代,陈伯达仍然担任着毛泽东的第一号政治秘书,同时,还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作为毛泽东的夫人,江青也于1956年成了毛泽东的“五大秘书”之一,主管毛泽东的生活方面的事。由于二人工作性质不同,工作上也就自然没有矛盾,在平时,面子上也算和气。但陈伯达…  相似文献   

11.
天磨 《党史纵览》2004,(4):32-36
198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公审陈伯达.人们关注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已经沉寂了10年的陈伯达.陈伯达还活着,但已经老了.1970年庐山会议陈伯达倒台时,他已经66岁了.按中国传统的算法,他那时已进入晚年.晚年的陈伯达,又经历了一段特殊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巴图 《党史纵横》2004,(5):11-15
五、林彪拉陈伯达,陈伯达也主动投靠林彪,陈伯达终于成了林彪集团中的重要人物 在"九大"上,陈伯达仍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保住了原来的地位.他松了一口气.但他自己清楚,他在中央政治局中是孤立的,他的地位是动摇的.  相似文献   

13.
王爱民 《奋斗》2008,(11):14-15
省委政策研究室作为省委的一个工作部门,担负着为科学发展服务,为省委领导科学发展服务的工作任务。 一是要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的理念。政研室是为省委当参谋出主意的部门,担负着调查研究、综合起草、课题协调、信息服务等四项职能。省委提出的方针政策、决策、决议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研室这个智囊团、参谋部作用发挥得如何。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北京沙滩大院与中宣部、红旗杂志社在同一座大楼办公的,还有中央政治研究室(以下简称政研室)。因它不像中宣部那样是中央的一个职能部门,要领导全国各地的宣传部门和宣传工作;也不像红旗杂志社那样,每半月要出版一期党刊,所以在社会上鲜为人知。政研室是中央的一块理论阵地,是与中宣部、红旗杂志社平级的直属中央领导的一个单位。为不使这个机构的历史湮没无闻,这里仅就笔者所知,作些介绍。  相似文献   

15.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央文革小组成立了,陈伯达为组长,江青为副组长。江青起初处处关心维护陈伯达,陈伯达便写报告给毛泽东,说在他生病期间,由江青代理组长职务,临时将权交给江青。然而,等到陈伯达出院后,江青却紧握权力始终不放手,从此,陈、江二人起了矛盾。  相似文献   

16.
钱江 《党史博览》2011,(5):19-21
1966年5月31日晚.陈伯达带领“中央工作组”来到位于北京王府井的人民日报社夺权,于次日(6月1日)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发表煽动“文革”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实际上.5月最后一天的夺权闹剧只是陈伯达在中央机关报打出的第一拳。  相似文献   

17.
大学毕业就被分到安徽省阜阳地委政研室工作的孙孔文,曾担任过地委政研室主任(副处)、行署副秘书长、外经委主任,再后来担任蒙城县委书记.2002年10月,孙孔文因涉嫌受贿犯罪被逮捕.  相似文献   

18.
赵庚 《党史纵横》2009,(4):14-16
1904年10月,陈伯达生于福建惠安县岭头村一个破落的秀才之家。15岁那年,陈伯达以最后一名的成绩考入华侨富商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集美师范学校。在集美师范学校读了两年半后,17岁的陈伯达回到惠安老家当上小学教员,一年后到厦门小学任教。  相似文献   

19.
霞飞 《世纪桥》2005,(9):48-50
人们对陈伯达在“文化大革命”中投靠林彪,很不理解,其实,这是有原因的。陈伯达在中央文革中陷入了孤立状态中央文革成立不久,陈伯达就陷入了孤立状态。这是为什么?首先是陈伯达拉进中央文革的那几个人,也都是有点政治野心的人物,他们早就看出来江青不光身份特殊(毛泽东的夫人),地位特殊(实际主政的中央文革副组长),而且看出江青在“文化大革命”中能够呼  相似文献   

20.
霞飞 《党史博采》2006,(2):20-26
在莫斯科挨了毛泽东的批 1949年底,毛泽东决定访问苏联,一来是与斯大林见面,二来是争取苏方的援助.随行人员中,毛泽东圈定了陈伯达一个,并且把陈伯达在访苏代表团中的地位排得很靠前:在代表团中,毛泽东之外,第二个人是王稼祥,第三个人就是陈伯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